讓責任與成長同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人總是處在某一個社會群體中,承擔社會責任是人之為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獲得人生幸福的重要方式。高中生正處于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識、能力,對社會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思考。此時,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有助于他們從狹隘的“自我”中心論中擺脫出來,懂得如何從“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中去把握人生、思考人生、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的繁榮、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實施原則;班級經營;評價措施
社會責任感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成長,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日趨淡化,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學校是培養高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最主要陣地。近年來,湖南省寧鄉市第一高級中學在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F就學校的相關做法,從教育內容、實施原則、實施途徑、評價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探析。
一、教育內容
人在社會群體中,必須履行個人義務,承擔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個體在心理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
根據責任對象的不同,可將學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內涵劃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對自我的責任感;二是對他人的責任感;三是對家庭的責任感;四是對集體的責任感;五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六是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
在第一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中,學校以學生的自我發展和成長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使他們成為自尊、自立、自強的個體,鼓勵他們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和身體素質。
第二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熱愛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品格、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樂于助人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知道如何尊老愛幼、敬重老師、團結同學,不打擾他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第三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主要結合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通過開展孝德教育活動實施家庭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良好品質,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和情懷。家庭是個體生命的第一從屬集體,給予了個體生命最無私的關愛和幫助。個體理應回饋家庭,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家庭倫理道德教育,這為學校的家庭責任感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第四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主要通過優秀班集體的建設來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所謂集體責任感,是指在集體活動中懂得如何遵循個人服從集體、個人服務集體的原則,積極主動地為集體貢獻力量。良好班風所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將對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產生積極影響。
第五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文明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六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重在對學生進行國家民族責任感教育。其內容包括:嚴格遵守法令法規;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依法行使權利,積極履行義務;維護國家安全,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論、行為作斗爭;敬畏國家榮譽,樹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發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承擔起保衛國家的神圣使命。
二、實施原則
1.主體性原則
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必須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重要原則,這是基于高中學生及社會責任感教育本身的特點而考慮的。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他們對社會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見解,教師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而應以尊重和平等的態度來展開交流對話。同時,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過程包括對學生在有關自我與他人、家庭、集體、社會、國家民族關系中對自身價值、行為認知的教育,還包括教育學生如何將這種認知外化為具體的行為。如果在社會責任感教育過程中無視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無視他們的選擇性接受,那么教育內容就只是孤立、靜止的知識,忽略了外化為行為的過程,這是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主體性原則相違背的。學校社會責任感教育在內容選擇上強調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在方式方法上以交流、探討代替單純的講授,積極構建活動式責任感教育模式。
2.實踐性原則
認知是行為的條件,而行為又是認知的外化,將對認知進行深化。青少年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深化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的認識,進而產生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動機。因此,社會責任感教育應充分貫徹實踐性原則,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這種實踐性原則包括認知內容、教育過程和評價方式三個方面的實踐性。所謂認知內容的實踐性,是指認知內容應結合具體情境的闡釋說明;教育過程的實踐性,是指無論是教育場所的選定、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環節的設定,還是參與主體的圈定,都應與生活和社會掛鉤;評價方式的實踐性,是指評價認定依據應以具體的活動為載體,注重言行與表現。
3.靈活性原則
社會責任感教育并非以知識的掌握為旨歸,它關注的是感知、認識和行為這樣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顯然,它具有靈活性的特點。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教材可以是課本、音像材料等;課堂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街道、小區;教育者可以是教師,還可以是警察、醫生、企業家等各行各業中責任承擔的楷模,且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可以互換;授課形式可以是講授,也可以是游戲,還可以是觀摩、角色扮演等;作業可以是活動,也可以是調查報告,還可以是課題研究。
4.循序漸進原則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自我與他人、學習與生活、人生與社會、眼前與長遠的關系中觀照自我、學習和人生。當然,這種認知以及緊跟其后的行為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它與個體活動范圍的變化及知識、能力、理解的變化相伴隨。因此,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包含對自己、他人、家庭、集體、社會、國家民族負責等幾個層次。這些層次之間的依次推進,體現了一個由己及人、由小而大、由眼前而長遠的漸進過程。 三、實施途徑
通過采取多種實施途徑,學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立體化的特點。
1.課堂教育
課堂教育是普高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一環。學校在推進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過程中首先強調專屬課堂的教育,并將其編入學校的課表中,與體育、音樂欣賞、心理健康等課程并列,還配備了專業教師,編制了專修教材。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倫理道德,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所以各學科課堂均可滲透性地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學校要求相應的科任教師充分認識到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能夠抓住切入點和觸發點,適時開展教育;并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對這一方面的內容有所體現,作為教師工作問卷調查的一項重要內容。
2.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是指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處理班級各項業務,以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具體包括班級的行政經營、班級的教學經營、學生自治活動等多個方面。良好的班集體需要每一個個體知道并積極承擔起自己在集體中的職責,而經營優秀班集體的過程也是培養個體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的過程。鑒于此,學校要求在班級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全員參與,一人一責(重在劃分職責,體現人人有責);職不固定,定期輪責(重在換位思考,人盡其責,相互支持);全員評責,獎罰分明(樹立學習榜樣,明晰不足,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完善自身責任行為)。
3.活動實施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學校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承載形式。校園活動具有多層次、多載體、多形式的特點?;顒又饕詫W生科、團委、年級委員會為實施主體,以社團、班級、年級為實施對象。實施載體主要有升旗儀式、班團活動課堂、入學教育、家長會、漢服成人禮、百日誓師會等,以及母親節、教師節、端午節、中秋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勞動節等各種節日慶典活動。同時,也有配合政府城市文明創建、交通疏導等大型活動而開展的系列活動,通過諸如主題儀式、主題班會、主題板報、主題演講、主題征文、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深化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圍繞社會責任感教育開展的班團活動,做到了期期有重心、月月有專題、次次有中心,既消除了隨意性,又避免了機械性,對推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漢服成人禮更是學校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它在吸收傳統成人禮儀式的基礎上適當加以創新,教育學生“十八而志,建功時代”、明責知禮、敢于擔當、信念堅定,在拼搏中書寫芳華,在奮斗中綻放青春。漢服成人禮在師生、家長、社會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已成為學校德育活動的一張名片。
4.社會實踐
社會責任感終究要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形成認知,同時又需要在參與社會的行為中得以體現。學校創設有利條件,積極搭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利于學生履行社會責任的平臺。社區、企業、對應學校、福利機構、公共管理部門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比如,學校將嘉誠花園、中源花園、旺和家園、盛翠豪庭等小區作為學生進行各類宣講活動的重要場所;將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寧鄉烈士陵園等單位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溈山鄉祖塔完全小學、溈山鄉中心小學等邊遠學校列為愛心幫扶對象;與交警隊、環保局以及楚天科技、加加醬油等單位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學校還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一是自由選擇。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但尊重學生對具體場所和崗位的選擇。學校提供的實踐單位或場所涉及多個行業、多個部門,學生可結合自身興趣、學科偏好、生涯規劃選定適當的崗位。二是方式多樣。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合作單位的行業特點、崗位性質、活動要求選定實踐方式。三是規范長效。學校與選定的意向實踐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制訂了具體的操作方案,讓社會責任感實踐活動更具規范性和實效性。
學校實施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四條途徑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在具體實施中,每個年級各有側重,如高一年級主要推行課堂教育這一途徑,高三年級主要采用社會實踐這一途徑。對于每個年級的實施途徑,學校均有明確的時間安排,統一的規范要求,相應的設計模式,詳盡的記載存檔,嚴格的檢查評審。
四、評價措施
正確評價個體的社會責任感是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條件,而這離不開科學的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評價,是對學生責任感的評估認定,同時將對學生責任感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責任行為的進一步完善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責任感的評價認定也是實施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科學的評價措施必不可少。
社會責任感教育并非只注重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而是一種認知、一種意識、一種境界。其可外化為具體的行為,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其審查評價與學科知識的檢測評價有實質性的不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評價制度的系統性
評價制度的系統性是指社會責任感的評價并非單一的行為,而是一個體系,由記錄制度、公示制度、申訴復議制度和檢查制度等多項制度組成。
2.參與評價的多主體性
社會責任感教育由于教育內容的特殊性和參與者的多主體性,決定了參與評價的多主體性。其評價主體包括自我、服務對象、同伴、活動負責人、實踐單位的行政人員等。多主體參與評價能夠做到全程評價、全面評價,會使評價更加公正、公開、客觀、有效。
3.評價依據的多樣性
評價依據可以來自于上文提及的參與評價的多個主體,可以是自述文字、口頭評價、報告論文、榮譽證書、音像材料等形式。
4.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評價結果的有效性是指評價的分數或等第不能是孤立、靜止的數據,而應與學期評優、評先和推優相關聯,并可作為學校選定向高校重點推薦對象的重要依據。
社會責任感是高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和評估自身成長狀況的重要指標,能為時代發展、社會繁榮提供強勁的動力。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過程是人的“完成”之旅,是社會進步之旅,應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年來,寧鄉市第一高級中學一直踐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構建了“認知—實踐—評價—反饋”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模式,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責任認識,激發了他們的責任行為。當然,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寧鄉一高人”將不遺余力、持之以恒地推進社會責任感教育,力爭培養更多能夠擔負起未來社會發展重任的優秀公民。
(責任編輯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