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中國戲曲更可親可感可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臺戲曲新”。《竹枝詞》(清 童謙孟)中對戲曲場景的描繪,道出了戲曲曾經的輝煌。星移斗轉,時移世變,從婦孺皆知到少有人追捧,戲曲藝術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低谷。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不應該讓它就此湮滅,戲曲進校園活動應該更加全面地開展。”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原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鄭傳寅說。古稀之年的他對中國戲曲有著終生不渝的情懷。
  四月的武大,櫻花盛開,小雨霏霏,鄭傳寅家中暖意盎然。雖已年逾古稀,卻依舊精神矍鑠,鄭老讓我想起戲曲中的“老生”形象——“公忠者雕以正貌”,儒雅、剛毅,在平和中透著對畢生追求的堅定。
  初遇
  20世紀80年代,詩歌、小說等文藝作品備受青睞,在確定研究對象時,中文系的老師們更愿意選擇古典詩詞、現代小說等領域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本就“稀缺”的戲劇研究者也大多將研究的目光鎖定在時髦的話劇。機緣巧合,鄭傳寅卻在戲曲藝術遭遇“窘境”時選擇了中國古典戲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出乎鄭傳寅意料的是,這個冷門的藝術品類,居然受到了許多青年學生的喜愛。“我當時在武漢大學首開《中國戲曲文化》課程,研究生、本科生對這種所謂的‘夕陽藝術’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因為教室爆滿而幾次更換授課地點,最后搬進能夠容納三百多人的教室,但同學們依然還是需要提前去占座位。”
  鄭傳寅驚喜地發現:雖很不景氣,戲曲文化對年輕的學子們依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如果說爆棚的教學場景只是表面上的熱鬧,進入戲曲研究則讓他看到了一片廣闊的學術天地。
  “戲曲舞臺的顏色運用有什么講究?為什么會有紅臉和白臉之分?唱戲的官員為什么要戴著烏紗帽……”這些問題,讓鄭傳寅覺得十分有趣,激起了他強烈的探究欲望。他把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結晶為他的第一部著作《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出版后廣受好評。
  “嘗到甜頭”的鄭傳寅一發不可收拾。之后的學術生涯中,他先后寫出了《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古典戲曲與東方文化》等專著。這些用力頗深的著作,對戲曲文化作了獨到而深刻的闡釋。
  與其他戲曲專著的不同點在于,鄭傳寅的著作都是“從文化角度切入戲曲研究,從文化視角來審視戲曲的”。
  在《中國戲曲文化概論》等專著和相關論文中,鄭傳寅一再強調,戲曲集詩、樂、舞、繪畫、工藝、雕塑、雜技于一身,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有深刻關聯,是一座蘊藏豐富的文化寶庫,其內涵博大精深,多層次多側面地折射出中華文化的神韻風采。
  “如果把戲曲藝術放在中國傳統文化大背景中進行整體觀照,我們就會發現戲曲獨特的藝術個性、審美特征、豐富的精神蘊涵和重要的文化價值?!痹卩崅饕磥?,戲曲應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領域。
  “拯救”
  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有歌劇,法、俄等國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
  在中國,有昆曲。
  昆曲是高雅的,也是寂寥的,和中國很多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一樣,昆曲仿佛是博物館里活化石般的存在,價值珍貴,卻顯得久遠不接地氣。直到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一掃昆曲界的寂寥,讓它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古雅的藝術變成了時尚,但就整體而言,戲曲仍然面臨危機,戲曲觀眾越來越少,尤其是青年觀眾少,戲曲的前景堪憂。
  “救救戲曲?!编崅饕纫慌鷮W界和戲曲界的同仁們,在內心深處發出呼喊。但這需要學者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鄭傳寅撰寫、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一書是這種努力的一個可喜的成果。
  針對當代青年對戲曲藝術知識的了解嚴重不足的現狀,鄭傳寅表示:“這的確是一個嚴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為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培養學生戲曲素養,營造校園戲曲氛圍,201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正是著力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路徑。從學生抓起,培養他們對中國戲曲的興趣,增強他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對于傳統戲曲在現代的傳承中有著重大意義。”
  鄭傳寅說:戲曲的魅力在于它是生動形象的,獨一無二的,而且是與普通民眾聲息相通的。
  “比如《鍘美案》中的包公形象,他其實代表著老百姓心目中關于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景,這也是戲曲吸引人的獨特之處?!?
  正如鄭傳寅所言,一個戲曲演員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個演技嫻熟的藝匠,不能只滿足于對人物塑造的一般性理解與認識。如果把唱、念、做、打這一整套復雜的表演技藝稱作手段的話,那么在舞臺上塑造獨特性格、形象豐滿的人物形象,借助這種有藝術感染力的形象傳達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給人以藝術享受,才是目的。
  傳承
  自2016年起,湖北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要求,全面啟動“戲曲進校園”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已有17個市州、103個縣級行政單位推動近百家專業院團、民營院團走進8300多所學校及幼兒園,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感受戲曲魅力。
  從九省通衢的武漢到鄂西北邊陲小鎮,30多個劇種弦鼓聲聲,戲曲,唱火了孩子們的校園。
  鄭傳寅于2017年出版的《戲曲進校園中小學生普及讀本》(湖北教育出版社),正是對“戲曲進校園”活動的積極響應,該書是一本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傳統戲曲文化通識讀物,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分別向中小學生介紹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優秀的傳統劇目、杰出的戲劇家和演員、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以及魅力四射的戲曲舞臺藝術,以便中小學生對我國戲曲的總體面貌有所了解。
  談到“戲曲進校園”,鄭傳寅十分欣慰地說:“這是對文化傳承的擔當?!眰鞒兄腥A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從中小學生抓起。
  鄭傳寅坦言,“戲曲進校園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敝袊鴳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歷代先人為我們積累下來的財富,深深扎根于勞動人民之中。這個曾經的主流文化表現形式,凝聚著中華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讓青少年學生們在欣賞戲曲之美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中華智慧的洗禮。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為他們培根固元,堅定其文化自信、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是今日教育的應盡職責與使命。
  “讓現代人觸摸戲曲國粹的筋骨與溫度”鄭老在新書《中國戲曲》中表示:“既要矚目戲曲輝煌的過往,也要審視戲曲保護振興的當下”。發掘中國戲曲文化底蘊,解析戲曲傳神寫意,鄭傳寅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讓中國戲曲藝術更加可親、可感、可觸。
  責任編輯/鄢志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3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