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問題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雖然近年來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農民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從近十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農民收入的這種增長狀況正趨于減緩。農民收入趨緩的態勢主要是受農業投入不足、農村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負擔在一定程度上相對過重等因素影響, 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可以通過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民素質、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減輕農民負擔等措施來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農民收入;收入趨勢;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5-0044-02
一、近十年中國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糧食連年增收,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保持持續增長。在國家的惠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為13 432.4元,是200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的2.82倍,年均增長速度為12.21%, 近十年來農民收入水平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從近年來看,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卻呈現出遞減的發展趨勢,從近十年的數據統計資料可以看出,農民收入的年增長速度最高年份出現在2013年,在2013年之前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而2013年之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從2014年開始,2014-2017年四年中,分別比2013年的增長速度減少了7.88、10.22、10.87、10.46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增長速度均在10%以下,農民收入增速開始趨緩。
另一方面,從近十年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從2010 年起至2017年止,雖然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均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城鄉收入差距開始逐步縮小,但從絕對值來說,城鄉收入差距鴻溝依然存在。也就是說,農民相對收入的實質性改善較小。
二、中國農民收入增長趨緩的因素分析
?。ㄒ唬┺r業投入不足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農業投資具有風險大,投資報酬率低等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趨利性使投資流動方向的利潤導向性明顯,農業所需資金無法得到保障。在投資主體中,有能力對農業投資方向進行干涉的主要是政府。由于國家財政能力仍不雄厚,以及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財政用于農業發展的份額十分有限,從長時期看對農業投入比重呈下降趨勢,加之農村大量資金外流,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也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
?。ǘ┺r村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關系到農產品和農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農村生產要素的配置,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巨大的直接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得到充分發展,一個以批發市場為中樞,以農貿市場為基礎的農副產品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從總體上看,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育還極不完善,存在著市場分割嚴重、營運渠道單一、硬件設施不夠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還處于較初級和低層次的水平。不完善的農村市場體系,使得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出現困難,也使農民在可持續增收方面遇到困難。
?。ㄈ┺r民整體素質偏低
農民素質不僅指農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還包括農民的眼界、思維、意識、膽量和氣魄等內涵?,F今的中國農村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幾千年來積留在農民身上的一些弱點:諸如眼界不開闊、思維陳舊、懼怕風險等,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民表現得尤為明顯。
偏低的素質層次,嚴重制約農民的增收。受教育程度偏低,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度低,農業技術難于推廣,制約了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等富民舉措的推進,致使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整體素質偏低不僅制約著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收入,同時也使農民在外出務工時受到影響。城市中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然而農民自身素質的偏低制約了其外出務工的崗位選擇,很多行業,很多工作崗位都因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和缺乏技能而無法勝任,這也影響了農民收入增加。
?。ㄋ模┊a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農民的增收
我國傳統的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表現為農村經濟中,農林牧漁業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和漁業發展緩慢,種植業內部以種糧為主,其他作物發展緩慢;農業產業結構雷同,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農產品品質單一,優質品少,優質農產品產出率低,名牌產品更少,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產業結構中的這些問題,與市場經濟運行原則相悖,同時也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ㄎ澹┺r民負擔相對過重,嚴重制約農民增收
農民負擔過重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措施來解決農民負擔過重問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農民負擔過重,造成農民實際收入減少的情況。農民負擔之所以過重,主要在于部分地區存在村級負擔較重、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惠農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造成農民的利益受損害。
三、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措施
?。ㄒ唬┘哟髮r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
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首先,財政部門可以按照有關政策法規的要求,改變長期以來對農業投入偏低的現狀,逐漸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其次,引導和鼓勵農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發揮投資主體作用;最后,還要加大農業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發展農業,增強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
?。ǘ┙∪r產品市場體系,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大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暢通流通渠道,從規范產銷運作上增加農民收入。要逐步加大對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銀行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全國性、重點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全國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網絡;要進一步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害。努力把產、銷有機結合,強化市場機制的運作效果,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對市場和農業結構的調節作用,為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保證。 (三)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是增加自身收入的主體,農民內在素質的提高是支撐農民增收潛力的根本所在。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應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促進增加農民收入,在抓好文化基礎教育的前提條件下,加強專業技能培養,充分利用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方式方法,加強對農民進行包括現代農業知識、法律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在內的各種知識的學習培訓,讓農民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更快地接受新的農業科技和更好地提升外出務工的就業能力,適應勞務市場的新變化和對務工農民的新要求。
(四)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同時,著力優化種養業結構;種植業在保證糧食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 農產品結構調整在“高產、優質、高效”的原則指導下,大力發展名優特新品種,以質取勝;調整和優化農業布局結構,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讓農業生產在最適宜的條件下進行,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以此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ㄎ澹┘訌娹r民負擔監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過重的農民負擔不僅導致農民收入水平下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還削弱了農民的積累能力,導致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因此,應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對部分領域存在的亂收費問題,取消相關收費文件和項目,減少向村級組織和農民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推動減負惠農政策的落實和農民減負增收,堅持定期對減負惠農政策落實情況開展檢查,健全農民負擔檢查情況通報和公開制度,對農民負擔問題較多的地區開展綜合治理,有效解決農民負擔問題。
參考文獻:
[1] 全世文,黃 波.中國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長效路徑分析[J].世界農業,2018(1): 4-12.
[2] 曹艷春,戴建兵,等.中國農民收入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農村展望,2003(5):11-12.
[3] 徐永新.力構建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機制[J].改革與戰略,2010(3):101-104.
[4] 盛 杰,姜會明.長春市農民可持續增收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農業工程,2014(9):119-122.
[5] 戴年昭,文 軍.中國農村產業結構的分析與思考[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1):85-86.
[6] 馬德俊.農民收入差距變化趨勢及其結構研究[J].山西農經,2018(20):27-28.
[7] 李順明.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對策探討[J].計劃與市場探索,2002(12):46-47.
[8] 吉 宏,劉 靜.經濟全球化下我國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途徑選擇[J].價格月刊,2004 (4):7-8.
[9] 吳書博,方俊芝.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促進農民收入增長[J].商場現代化,2007(2):184-185.
[責任編輯:馬 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2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