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網絡道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學生的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潛在主體群,具有一定的網絡道德素養,自覺遵守網絡生活的行為規范,是保持網絡文明與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加強網絡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一、網絡道德的特點與趨勢
1.自主性。網絡是人們基于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自覺自愿地互聯而形成的,每一個人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由于網絡道德規范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2.開放性。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人們之間的地理距離拉近了,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3.多元性。在網絡社會中,既存在關系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屬于網絡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范,也存在各網絡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范。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
針對以上特點,我們認為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必須突出“自律”和“尊重”兩個主題。
1.由于網絡的跨國性和即時性,在傳播知識和健康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一些負面的東西。這就要求青少年增強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明辨是非的能力,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并在全社會網絡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主要是指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自律、自省、自責和外部的道德氛圍、輿論約束。法律所能限制的只是主體違反最低社會準則的外部行為,道德教育的作用卻能滲透到人的內心深處,驅使人們在無監督狀態下自律慎獨。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人的外在行為的約束,道德作用的強大和神奇卻源于內心的恪守。在現實世界如此,在網絡空間更是如此。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認為“自律”是網絡道德教育的第一主題。
2.信息內容具有地域性,而網絡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這使得一些問題變得突出起來。
在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網絡社會中,在家辦公、網上學校、電子商場、電子銀行等的出現,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大為減少,容易導致個人產生緊張、孤僻及其它健康問題。
由于網絡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強大能力,網絡上的個人生活在技術上極可能成為“通盤為文件所記錄的生活”。如果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被正確使用,個人隱私將受到侵害。
網絡的全球化,將不同國家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獨特的行為和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
基于以上因素,人們在網絡生活中要做到和睦相處,必須學會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因此,我們認為“尊重”是網絡道德教育的第二主題。
三、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1.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計算機專業教師首先應主動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同時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教育者應當受教育。這種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網絡知識的學習問題;另一個是教師網絡道德素養的提高問題。
2.嚴格訓練,養成習慣。在學生中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使他們養成道德自律的良好習慣。鑒于網絡世界的特點,我們一方面選拔出一些學校網絡管理員,為他們普及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另一方面需要用道德這種無形的約束力去引導規定學生的網上行為,讓他們自覺地遵守網絡法規或有關規定,文明上網、依法上網。
3.堵、導結合,重視引導。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好的網站。主動占領網上陣地,變堵為導,利用網絡開展學生德育教育工作,這是網絡時代德育工作者面臨的嶄新課題。希望教師和德育工作者行動起來,卓有成效地開展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四、結束語
網絡道德教育是一個新形勢下出現的課題,它的概念、范疇、模式、方法急需專家學者進行研究,更需要活躍在第一線的廣大教師,尤其是計算機專業的教師的重視和勇敢的實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