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我國地域遼闊,同一國土上存在多種不同類型的氣候。例如,西北地區存在干旱氣候和半干旱氣候,且土壤貧瘠,降水稀少,蒸散量較高。基于此,本文結合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介紹抗旱造林中的整地技術和樹苗處理技術,并探討抗旱造林的主要方法,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抗旱;造林技術;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5-70-2
相關調查發現,西北地區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面積達到了69%,且該地區的降水量小,水資源匱乏。如何根據多年造林經驗,克服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發展有效的抗旱造林處理技術,是相關人員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1 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由于西北地區降水較少,且非常干旱,導致造林成活率低。分析氣候部門的資料發現,西北地區部分縣年降雨量還未達到500 mm,尤其是深秋,經常出現到次年春季才下雨的情況[1]。
1.2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體現為樹苗保護薄弱和造林技術落后。一方面,樹苗的保護工作比較薄弱,水分流失嚴重,導致造林成活率明顯降低;另一方面,不同的造林樹種,成活率存在一定差異,而技術人員缺乏正確了解,未掌握最佳的種植時間。
2 抗旱造林中的整地技術和樹苗處理技術
2.1 整地技術
造林整地實際上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方式。只有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性,才能更好地攔截地表徑流,進而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整地時,要把握好幾項關鍵技術,如整地時間和整地模式。前者應秉承“宜前不宜后”的原則,最好將時間控制在下雨后,以達到蓄水和改良土壤結構的目的。對于雜草,應給予足夠的時間進行分解,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達到改善土壤的目的。后者是在不破壞原有植被且不形成水土流失的情況下,進行合理地梳理和篩選。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造林人員不知道如何利用地下水和雨水。該區域可將整地技術分為4種不同類型。利用這些方式時,一定要確保整地的深度和栽種時間適宜。
2.2 樹苗處理技術
選擇樹種時,應根據林地的基本環境和造林目的選擇適地種植且滿足培育目的的樹苗。分析發現,保護好樹苗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一般樹苗會經過傷根和運輸等過程,導致樹苗水分流失,可采用樹苗浸泡的方式解決。為提高樹苗根系的吸水性,也可使用保水劑。控制造林密度時,應合理進行空間布局,以促進林木的生長。例如,甘肅省降水有限,如果不進行間伐,或者間伐的次數過于頻繁,會影響林分生長[2]。因此,應結合樹種、密度及水分的基本特點,構建科學的空間結構,以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3 西北地區抗旱造林的主要方式
3.1 高桿造林
高桿造林具有耐沙和成材快的優點。高桿造林中,會采用一些萌發力較強的柳樹和楊樹,以更好地抗旱和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選擇使用三四年生樹木的粗壯枝葉,長度是2~4 m。為提高造林成活率,會提前15 d砍下枝葉,然后將大頭放置在水中浸泡,等到天晴時將枝葉散開全部放置在水中30 d,使其充分吸水,等到水面出現白色或者淺黃色的樹皮時可取出進行栽植。例如,雖然青楊是一種中濕性樹種,但是其在西北干旱地區種植范圍非常廣,尤其是年均溫度高于0 ℃、降水量達到400 mm的地區。栽種青楊時,應隨挖隨載,盡量采用濕土兩分的方式。為防止出現風蝕的情況,隔一段距離就要栽種2行沙柳灌木帶。
3.2 滴灌節水和沙地徑流造林
可選擇使用滴灌節水和沙地徑流造林的方式進行造林。滴灌節水是利用徑流來種植樟子樹等,成活率可達90%。治沙時,選擇引入滴灌節水造林技術,不僅可節約大量的水資源,還可極大地提高樹林的成活率。沙地徑流造林是利用可產生徑流的區域來造林。例如,甘肅省“沙漠都江堰”工程,該地域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一個風口,常年干旱,偶爾出現水患與沙害的情況[3]。施工過程中,需注意下游區域,將滲透的洪水利用河道收集起來,然后將其轉換成清潔水,用于栽種植被。
3.3 覆膜栽植
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前提。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域實行覆膜栽植的方式,不僅可節省較多水資源和人力資源,而且能提高5%的土壤含水量,提升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相關數據表明,在西北地區利用覆膜種植,溫度能提高3~4 ℃,濕度約為25%,林木成活率提高約8%,極大地降低了造林成本。因此,各地區的林業局需完善項目的設計工作和組織工作,林業技術人員也要加強對各區域的技術性指導。
4 結語
分析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基本情況發現,相關人員在抗旱造林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相關部門應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地整地和選苗,采取覆膜和集水等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郭亞萍.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研究進展[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6):192.
[2]唐希明.芻議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抗旱造林技術[J].福建農業,2014(9):164.
[3]宋立梅.抗旱保水造林技術在遼西半干旱地區的應用[J].鄉村科技,2018(6):83-8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