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潛在動力和關鍵所在。而朗讀在語文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小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積累,能夠鍛煉小學生用語言來描述事物、表達感情等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課程改革后,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關于閱讀方面,要擴大小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深度,讓小學生對閱讀能夠擁有濃厚的興趣。本文就閱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閱讀訓練;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202-01
在以往傳統單一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生在學習情況、強化訓練、寫作、識字閱讀等方面總是達不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殊不知,在時代快速發展,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發揮自身的潛力。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要把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的讓學生展示自身的才能和本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以往的被動轉變為主動。
一、創設課前導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讀一篇好的文章,勝讀一本無營養的書。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樣的道理,一段優秀的課前導語,也能夠引起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小學生因為年齡尚小,對任何事物都會抱有一種好奇心,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精心創設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的去進行閱讀。如此下去,課外時間的學生就因為這種好奇心理,自主的去尋找有興趣的書刊進行閱讀。教師這時候可以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推薦一些書刊讀物,并用激勵鼓勵的形式去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閱讀,在下堂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相關的詢問,并進行表揚鼓勵,以此來激發周圍班級的學生去效仿學習。
二、逐漸深入,循序漸進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一切事物的啟程點,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加上教師側面引導學生去閱讀適合年齡段的書籍,但過于深入的課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小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過于簡單的也容易讓學生出現浮躁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步一臺階。如教師在一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解讀拼音來讀出一句話,然后進行慢慢講解,讓學生去理解這段話,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這句話理解的意思,最后教師再給予鼓勵表揚。教師在二年級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能讀懂,讀順,而且要讓學生準確的去理解句意,使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帶有一定的感情,并且能用自己話去說出自己理解的含義。
在三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以上基礎上在增加難度,要求學生把句子進行連接,讓學生能讀懂一段話或者一篇課文,并且能夠理解文中的意思和文章之間的聯系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正是這樣的一步一個臺階,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階段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才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理解全
篇內容[1]。
三、精心設計意境,創立良好的閱讀氛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適當的意境,給學生提供閱讀的背景,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便于學生更好的去體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因此,教師在每堂教學課程前,要充分的準備與文章相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能在多式多樣的環境中去反復閱讀課文,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能領悟到更多作者的情感。此外,想要讓小學生去更好的進行閱讀,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主導作用,不能在完成了課堂的任務教學后,就告別了閱讀的氛圍。由于年齡問題,小學生正處于培養學習能力的關鍵期和行為習慣的可塑期,作為教師要充分的運用好小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去對學生進行有關的培養,身為教師要在學生面前起到良好的榜樣和帶頭作用。
總而言之,閱讀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很多方法來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這要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和積累,找到理想的途徑。閱讀訓練對小學生的成長和后續的學習是比較重要的,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拓展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深度,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發現美,欣賞美。
【參考文獻】
[1]劉紅艷.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途徑[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