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鄉土文明之根撥動人文底蘊之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基礎教育的教師,要響應國家號召,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充分挖掘優秀的鄉土文化資源,融合教育教學,通過打造人文生命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研學活動,傳承鄉土文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樹立家國情懷。
【關鍵詞】鄉土文化;立德樹人;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082-02
一、濮陽優秀文化資源的依托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耙环洁l土,一方文化”,鄉土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課程的源,德育課程是鄉土文化的根。有根,鄉土文化才能發展壯大;溯源,德育課程才能得到滋養。濮陽區域文化資源具有5000多年的發展史。主要包括中華龍鄉的“龍文化”,南樂縣倉頡陵為代表的“字文化遺址”;清豐縣張清豐為代表的“孝文化”;濮陽東北莊傳統民間雜技藝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濮陽市清豐縣單拐村的“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臺前縣“將軍渡”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以李連成、李文祥、李全芳“三李”精神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濮陽出現了很多文化名人和歷史典故。如軍事家吳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抗擊安史之亂的南霽云、全國道德模范人物陳九等。歷史典故有大義滅親、退避三舍、桑間濮上、名正言順、坐懷不亂、立木為信等,逐漸積淀了“孝親愛國、廉潔奉公、團結抗戰、誠信重禮、耕讀傳家、淡泊名利、守土敬業、改革創新、奉獻社會”的重要文化內涵。
二、打造生命課堂,彰顯人文追求
課堂是學生生命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學校里最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因此,教師要適當的把家鄉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風土人情滲透到課堂中,增強立德樹人的實效性。
(一)利用導課環節,使鄉土文化走進學生的
視野
歷史就在身邊,歷史觸手可及。在學習《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時,首先有感情地講述“立木為信”的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講解后,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有的說,誠信比金子還重要;有的說,商鞅講誠信,他的命令就好執行;有的說,誠信對于處理人際關系很重要;有的說,誠信是一種美德……接著繼續追問,商鞅其實他不姓商,原名叫公孫鞅,又叫衛鞅,是因為他是衛國國君的后裔,衛國就是今天我們濮陽這塊土地,所以說商鞅就是我們家鄉的鼎鼎有名的歷史人物。這樣運用鄉土文化導入新課使學生明白誠信的重要性,潛移默化的起到了立德樹人的效果。
?。ǘ╅_展探究活動,使鄉土文化生根于學生的內心
歷史認識的過程實質是求真、求實的過程。在學習《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課時,精選史料,展開探究活動。如公元1005年1月,宋與遼簽訂盟約:遼撤兵,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然后老師指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來評價這一事件。對北宋來說“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澶淵之盟》是個屈辱的和約。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此后的遼宋邊境保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為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起到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這一探究性思辨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鄉土文化和歷史知識的理解,又使學生懂得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全面而客觀地認識。
?。ㄈ┱n堂小結升華學生的鄉土情感
好的課堂不僅有虎頭、豬肚,還要有豹尾,好的結尾能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升華情感,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在學習《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一課時,學生學習了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涌現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黨的好干部焦裕祿、鐵人王進喜、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等,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怕吃苦、艱苦創業的精神永遠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種不怕吃苦、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我們的身邊再次重現,形成了“吃虧奉獻、務實創新,堅守信念、淡泊名利,忠誠履職、愛崗敬業”的濮陽“三李”精神。
?。ㄋ模╅_放的作業,增添人文底蘊
在學習《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后,可以展示圖片《唐兀公碑》據說濮陽縣柳屯、魯河二鄉的楊十八郎、西楊、南楊三村楊姓先祖就是黨項族的唐兀臺,這是怎么回事呢?請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樣就激起了部分學生,特別是楊姓學生的好奇心,去主動了解相關知識。這種開放性作業的設置使學生既感受到元朝民族融合的事實,也能認識到唐兀臺為官清正,忠厚耿直,興利除弊的品質。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的認知,領悟到歷史學科的魅力。
三、開展研學等多種形式活動,觸摸鄉土歷史
以往,教材是教師的世界;未來,世界是學生的課堂。所以教師要拓寬學生學習的“路”,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找課堂,跳出課本,找資源,變封閉式學習為開放式學習,變結論性學習為過程性學習,放大“活學”的功效,走向“樂學”的境界,使學生自覺熱愛鄉土文化,傳承鄉土文明、把對家鄉的愛升華為對祖國的情。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敘述了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內容。講述了日本發動侵華事變,制造南京大屠殺慘案等野蠻罪行以及中國人民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的史實。雖然教材的內容能激發學生對日本法西斯的憎恨以及面向未來,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但是,濮陽鄉土文化是濮陽學生生命發展的“根”。如果能組織學生到清豐單拐去參觀抗日革命舊址,觀看抗日紀念館中的歷史遺存,特別是自己家鄉遭受日本殘暴的一幅幅圖片和身邊一幕幕抗戰的場景,更能增強家鄉受辱的悲憤、激勵同學用自己的行動,去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得到豐富,可以根據歷史學科的內容和特點,拓展課堂空間,舉辦濮陽鄉土文化專題報告、濮陽歷史知多少的知識競賽、我心中的濮陽征文、濮陽名人故事、歷史典故演講、黑板報、手抄報的評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