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用傳統文化深植班級文化的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讓世界為之贊嘆,讓國人為之驕傲。傳統文化鑄就了無數華夏英魂,是每位中華兒女學習的文化瑰寶,更是炎黃子孫世代傳承的文化精髓。當代中學生作為傳統文化的傳遞者,不僅要學其形,更要悟其神,傳統文化在班級的傳承和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管理;班級文化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前身是福湘女子中學,創辦于1914年,秉承“文行忠信”的校訓,堅持“德育為先,人格為本,理實并重,技能精湛”的辦學理念。學校始終堅持以德育教育為首要原則,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步形成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作為電子工業學校的老師,要積極貫徹落實學校的管理目標,自1713班入校伊始便以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構建和諧班級,通過一年半的實施,效果良好?,F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提出幾點班級文化建設啟示。
  一、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提升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縱觀中國歷史,各個時期均出現了許多心懷天下、為國為民的仁人志士,他們以國事為己任,治國平家,心系百姓,正是這種寶貴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感,使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梁啟超救國救民不顧自身安危,發出了警世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懷,使洞庭湖顯得猶如半畝方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為大丈夫”,孟子發出了浩然正氣的立志、律身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放逐的仕途上依舊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愛國奮斗之聲,“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即使是晚年,曹操的雄心壯志依舊不止息。
  歷代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現代中學生都需要認真學習領悟。利用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是班主任的責任與使命。通過在班級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班會活動,收看相關題材的影片,誦讀傳統文化經典,都能大幅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例如,學校的升旗儀式八點正式開始,之前學生只會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遲到、漫不經心的參加儀式。但現在,學生提前二十分鐘到廣場,整理好穿著打扮,奏唱國歌時表情莊重,高唱國歌。上個學期寒假,班級自發組織去當地敬老院打掃衛生,陪老人們聊天,講故事,給她們洗衣服、洗腳等。通過這些班級活動,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大幅提高。
  班級成立之初,每次組織大型集體活動,學生都有抵觸情緒,不愿配合積極,班主任不到現場學生就無法繼續開展后續的內容,甚至有學生以各種借口請假,集體活動無法完成。通過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這種現象有了很大改觀。去年的迎新晚會,學生主動申報了學校的集體活動,自發組織訓練,最后為全校師生奉送了精彩的舞龍、《厲害了,我的國》等節目,不僅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項目,更是表達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用傳統美德教育學生孝敬父母,寬以待人
  1.孝敬父母
  《增廣賢文》中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意識的培養對學生成長發展至關重要。缺乏感恩的心,就會失去對父母的感情基礎,對待事業、社會更不可能存在使命感、擔當感。作為當代素質教育下的中學生,對待父母要百孝為先,不僅要關心父母的生活起居,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動態、心理需求,通過自己所學知識為父母排憂解惑。這不僅能促進雙方感情,還能為長輩做出力所能及的幫助,展現出中學生的孝道。
  傳統文化深植班級后,學生在點點滴滴盡顯對父母的關心。外出遠門時刻與父母溝通聯系,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父母的生日,積極問候父母,幫助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生也在身體力行孝敬父母的傳統文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2.通過仁愛、禮貌教育構建和諧班級,建設文明校園
  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在道德教育史上流傳了很多佳話,張良因橋下為老叟拾鞋而得兵書,孔融因讓梨而流芳千古,程門立雪后得以言傳身教,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尊老愛幼、儉良謙讓的美德,是后世寶貴的財富。
  現在有部分學生性格冷漠自私,相互之間不懂得溫和謙讓,缺乏謙恭友愛。為讓學生領悟中國傳統美德,班級經常開展 “文明禮儀”、“知榮明恥”等教育專題會,講述仁愛、禮貌等優秀傳統道德的典故,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文化的力量。開展禮儀講座、比賽、表演等課外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基礎的文明禮儀,養成相互友愛、尊師重道的好習慣。通過仁愛教育,班級變得干凈整潔,書櫥擺滿了古典典籍,清晨的嘈雜打鬧變成了朗朗讀書聲。
  三、弘揚傳統文化,厚植班級文化的根的具體措施
  1.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人文學科中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德育資源,有效實現各科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使“為學生發展而教”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中,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唐詩宋詞名言警句等;歷史學科中蘊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政治學科中處處體現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傳統文化進課堂,學科知識與傳統文化想結合,會增加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現實性,激發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做到“文道統一”。
  2.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大眾傳媒以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和吸引力強形成了特有的輿論環境。就學校而言,通過簡單易懂、具體生動的電影,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手段。組織學生收看“百家講壇”《論語》、《易中天品三國》,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漢武大帝》、《開國大典》等歷史題材的經典影視劇。事實證明,學生觀看反映傳統文化或重大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增強自身的文化內涵,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3.將傳統文化寓于豐富的校園活動中
  中國傳統節日是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在宣傳慶祝傳統節日的同時,也要利用節日活動傳播文化。清明節之際,組織學生緬懷先烈回顧歷史,岳飛的民族精神、文天祥的英雄氣節,讓學生體會英雄先烈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民族精神培養了一代代英雄才俊,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使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和諧發展得以維系。重陽佳節到敬老院拜望老人,表達孝敬之心,創造和諧親情,這些都是寓含豐富傳統文化的校園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從而接觸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亡種”,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我們全民族的寶貴財富,班級傳統文化的根植已成為當下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6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