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探究”中期交流之因素分析方法指導課》的教學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因素分析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比較難掌握的學習方法,相關內容在小學學科中沒有出現。本文以《“生活垃圾分類探究”中期交流之因素分析方法指導課》的教學為例,通過案例的描述以及教學的啟示,簡單談談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因素分析法。【關鍵詞】研究背景;案例描述;教學啟示【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20-02【研究背景】因素分析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比較難掌握的學習方法,相關內容在小學學科中沒有出現。但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在許多課型中都可以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案例描述】一、認識“因素分析”1.呈現研學問題。師:請同學們觀看視頻文本,運用“四步閱讀法”提取前期“生活垃圾分類探究”活動的收獲有哪些?同學們馬上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接著,各小組代表都作了匯報。生1:我是彩虹考察小組的代表,我們收獲是:第一、學會了與同學友好合作。第二,知道了許多變廢為寶的知識;第三,也出活動時,拿不出勇氣采訪別人。生2:我是白云制作小組的代表,我們組是知道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掌握了垃圾分類的知識。生3:我是星星探究小組的代表,我們組是掌握了數據統計的方法。生4:我是微笑服務小組的代表,我們組提取到的信息是體驗到了團體合作的力量。師:但是,孩子們,黑板上的信息,都是收獲嗎?生:不是。最后一組,并不是我們的收獲。師:對,最后一組的信息,我們把它歸入無關類,這就是篩選信息了。請同學再看,上面還有三組,誰來分一分類?生:第一組,是關于知識的。師:對,我們把它叫知識類。生:第二組,是關于怎樣開展垃圾分類活動的。師:我們把這類,叫作方法類。生:第三組,跟活動心情有關。師:這一類,我們有一個專業一點的名字,叫情感類。孩子們,這三類的收獲,就構成了我們中期流的收獲了。老師引導學生把他們所列出的收獲歸納為“知識類收獲”、“方法類收獲”和“情感類收獲”后進一步把三大類歸納為“收獲”。2.導出新知。接著,師運用同學們生成的東西,導出新知識——因素分析。師:“同學們,我們還可以把研究的對象:收獲,分解成知識類,方法類和情感類3個因素,并在各因素中列出具體內容。這就是因素分析”。3.具體指導。同學們瞪大眼睛望著我,一雙雙全神貫注的眼睛似乎在等待我把“因素分析”這個知識交待清楚。為了加深孩子們對“因素分析”的認識,老師把自己親身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探究”這個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的收獲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了分解。師說:老師也和同學共同參與了“垃圾分類探究”這個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在這個活動中,陳老師也大有收獲,現在,我將“收獲”作為研究對象,分解成“價值認知”和“行為習慣”2個因素。4.點撥小結。這時,把握時機,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了2個表格的相同之處,并和老師共同生成了“因素分析結構表”。師:我們把“收獲”作為研究對象,把它分解為知識類、方法類和情感類。這三類,我們都把稱為因素。因此,因素分析是建立研究對象與之相關因素之間的結構關系。研究對象與因素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媽媽與幾個孩子一樣。也就是說,任何研究對象A,都可以按一定的邏輯分解為A1、A2、A3等相關因素,這幾個因素,我們稱作一級因素,再根據相關因素列舉各因素中的具體表現,這就是因素分析了。二、運用因素分析師:孩子們,我們現在就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來解決研學問題2吧。研學問題2:你在前期“生活垃圾分類活動”中有些哪些困惑?(要求:運用因素分析分解研究對象)同學們的發言精彩紛呈,有和前面收獲同樣的分法:分為知識類、方法類和情感類,有和老師同樣分類:價值認識、和行為習慣。除了模仿前面的分類,學生還生成了自己的分類:思想類、行為類;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從學生所呈現出來的成果來看,雖然不是嚴謹的分類,但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對“因素分類”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并能學以致用,有效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學啟示】1.巧妙設計“研學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在“研學后教”課堂中設計出有效的“研學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本課圍繞“因素分析”的方法分別提出了研學問題一:看視頻文本,運用“四步閱讀法”提取前期“生活垃圾分類探究”活動的收獲有哪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蘊含著老師巧妙的心思,第一學生必須運用“四步閱讀法”,將看似簡單的問題增加一定的難度,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第二個研學問題:你在前期“生活垃圾分類活動”中有些哪些困惑?(要求:運用因素分析分解研究對象),這是個學以致用的問題,需要學生運用剛才學學到的“因素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研學問題設計的恰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求知欲,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快樂,感受成功。2.運用“后教策略”,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本節課,老師主要運用了兩個后教策略,策略一:總結、歸納法,將學生匯報的內容,用因素分析表格的形式歸納出來,用形像的語言:“孩子們,研究對象與因素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媽媽與幾個孩子一樣”。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概括出它們之間的關系。策略二:指導遷移運用,學生在初步掌握了因素分析方法后,有些孩子在分解的過程中,還是會頻頻出錯,老師適時的引導是非常有發要的,讓學生在一次的實踐中掌握因素分析的知識。3.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理解。本課中,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運用“四步閱讀法”提取、篩選、整合中期交流的收獲,再用“歸納法”把它歸納出三類:知識類、方法類、情感類。這樣,收獲的因素分析表就建構出來了。在這基礎上,教師運用這個收獲結構表,引出“因素分析”的概念及因素分析結構表,最后教師運用因素分析法分解了“老師的中期交流收獲”,最后由孩子們嘗試運用。孩子們在學習中經歷了:知道——了解——理解——模仿——運用,“潤物細無聲”更能走進孩子的心里。4.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缎抡n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綜合實踐課堂里,充分地體現的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解決“研學問題”中,學生是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匯報這幾種學習方式,學習由個體到小組,再到集體,在這些環節中,老師給予了充分的時間,老師作為一位指導者,把學習的時間真正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考文獻[1]王興法.新課程學習(中),2013.02.[2]林秀金.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11.[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者簡介:袁茵嫻(1980.4-),女,廣東省英德市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麗江小學,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綜合實踐課型模式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