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構建深度語文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改進程中,需要時刻總結,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新課改可以給課堂注入空前活力,同時也讓不少的教師對新理念產生困惑,有不少課堂矯枉過正或顧此失彼,課堂教學顯得無章可循。教師為了追求表面上“發言踴躍”忽視了熱鬧背后卻是思維的膚淺和低效,為了追求“課堂氣氛活躍”效果,生怕課堂片刻的沉默。本文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出發,認為高中語文課堂需要寧靜,從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面探求課堂教學追求寧靜致遠,構建深度語文課堂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文本閱讀、思考問題、學習方式、教學策略諸多層面來看,高中語文課堂需要寧靜致遠,需要提升語文課的思維品質?!娟P鍵詞】寧靜致遠;深度語文課堂;文本閱讀;思考問題;思維品質【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51-01前言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課程上出現過形形式式的教學方式,比如“合作式”、“辯論會”等等的方式。然而使原本傳統靜穆的課堂也失去了一些秩序、一些威嚴。語文課堂上不一定要轟動的場面。誠然,精彩、豐富、互動、生動、美麗、對話、激情澎湃等,都是好的語文課堂的一種表現。我認為,好的語文課堂還應該有另一種形狀——寧靜。語文課的寧靜是為了感悟文本,看似停滯,卻足以觸動心靈?!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將“思維發展與提升”確定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將“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列為課程目標。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以學生為本位,老師當以引領者和同行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跨越騰挪,使思維品質有跨越性的發展。一、涵詠工夫興味長——文本閱讀需要寧靜課堂陸九淵在《讀書》中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鄙钲诤⒏蠋熢凇对囌f語文學習過程的三重趣味》中指出:“語文學習的過程的確是一個充滿‘趣味’的過程,語文的這種使得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知、情、意、思一體化的過程?!薄罢Z文學習是品味‘三味’的過程,即‘入乎其內’的情味、‘沉乎其中’的美趣、‘出乎其外’的‘智趣’?!遍喿x文本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心靈交流的過程?!陡咧姓Z文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薄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人間的一切愛和恨、美和丑,全都倒映在語文這“半畝方塘”里。更為重要的是,“語文學習的過程具有直覺意會的特點,它要求主體的全身心地投入和體驗。身心合一,知情合一,是直覺動態系統的基本特征,更何況語文本身就富含情感美呢?”筆者認為,要想細品語文三味,還真得以“寧靜”為前提。1.浮躁的社會,教師需要寧靜的前置。伴隨著新課改,部分教師的心浮躁了。新課改中“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悄然興起。部分教師在公開課上,總要來個分組合作。好像只有這樣才顯得課堂開放、集思廣益。每當教師提出一個“有價值”問題之后,很多時候組成四人學習同伴群,開始同伴互助探究學習,而合作往往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合作學習的場面形式上轟動,學生“你說我說大家說”,固然自由,卻也失之放任。有的學生平時就散漫,這時更是有機會放縱自己東拉西扯,讓“合作學習”效果甚微。從語文品味這個角度來講,倉促地讀、匆忙地寫,甚至錯誤地暗示學生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正確地反映,這會養成學生過于浮躁的心態,急于求成,急于表現自己。這種形式教出來的學生,只注重追求表面,深度思索,更不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習規律。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語文思維的培養。這會限制他們將來在語文學習上的進步,我們教育教學理念應科學、可持續的。而要改變這種教學怪象,教師當寧靜自己的內心,明確每一堂的價值所在。陳日亮老師在《如是我讀》一書中提到現在教師上課“習慣于在文本表面‘滑行’”“備課多半搬一些文本解讀的現在結論,將‘教參’‘教師用書’呀專家學者的作品分析照單全收”。筆者也認為在日常教學中要多多考慮教材、教師與教學對象之間的多生復雜關系。孫彪在《文本解讀能力凸顯語文教師的本色》一文中談到黃厚江老師的課的最大特色在于“本色語文”?!氨旧Z文的愿景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睋Q而言之,如果需要在課堂上解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更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前能把自己“前置”到文本中去,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前靜下心來,提升解讀文本的能力,堅守住語文教師的底線與本色。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對學生有所啟發,首先得讓自己有“一桶水”的經驗習得。我們的語文教育關系到學生一生,教師首先需要寧靜的前置,需要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深入地解讀。2.浮躁的社會,學生需要寧靜的體驗。從現階段學情來看,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需要寧靜。從教十余年來,每帶一屆學生總覺得學生更浮躁了,真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F在的學生大多是讀圖成長,大多偏愛理科;有點喜歡語文,但不喜歡語文課的背誦、記憶、積累的枯躁過程。新課之前大多會按要求去完成預習工作,但每每研習文本時,課文依然是“熟悉的陌生人”。哪怕課文是情節性很強的小說。他們喜歡聽故事、看電影,但不喜歡名著原著。他們從初中積累的名著知識,很多來源于“名著導讀”版塊,其實是一種“偽閱讀”。曾經在上完《品質》后推薦學生去閱讀《穆斯林的葬禮》,結果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有電影可以放給我們看嗎?”令人啼笑皆非。在我的選修課《金庸》上,選修的學生預期中應該是喜歡金庸小說并已閱讀過原著的。但學生反饋給我的信息是:對金庸小說的了解來自于電影、電視……如此“二傳手”閱讀,情何以堪?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他指出:“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痹谡Z文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有更多的寧靜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真實的閱讀體驗。教育可以引領青年的感悟。面對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面對這樣一群浮躁的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引領者,我們任重道遠。我們在追求課堂氛圍活潑熱鬧,要給予學生靜靜的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能有一個寧靜和留白的時間。對于文本,只有靜靜的閱讀,寧靜的思考,才能走進文本,感知文本。要讓他們在寧靜中學會思考,學會自己與自己“交流”,學會審視自己,學會完善自己,不斷形成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語文課堂要拋開浮躁的心態,讓教師與學生都在寧靜中浸潤文本,同享“涵詠工夫興味長”境界。二、非寧靜無以致遠——問題思索需要寧靜課堂課堂提問時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細心留意我們的語文課堂,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在老師拋出一個問題甚至幾個問題之后,很快就請學生起來回答了。尤其是低年級的同學,思維習慣還停在“知道一點就趕快說”的階段。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洋洋得意于“才思敏捷”,殊不知自己的發言中沒有幾句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發表的觀點,大多回答是膚淺的“書本的答案”。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边@里的“靜”當然不只是指環境的寧靜,而是指心的寧靜,但心的寧靜與環境的寧靜有著密切的關系?!皩W須靜也”,說得多好,只有靜,才能學得進去,學得扎實。“非寧靜無以致遠,”要想學得多些,廣些,沒有寧靜不可。在日常教學中,筆者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品讀、思考,去提升閱讀品質。在學習李密的《陳情表》時,課堂導入中有如下文字:“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這下可好,引起了學生的一種騷動。他們叫著“我們讀就沒掉眼淚,那豈不是成了不忠不孝之徒”?對此,我馬上安撫他們激動的情緒,提醒他們道:“沒掉眼淚不能完全證明我們大家是不忠不孝之人,但至少說明我們心不夠靜,說明我們與文本有距離。不信我們就來讀一讀,說說哪些話最能打動你?!敝?,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先范讀給他們聽,然后給他們8分鐘時間反復自由朗讀,讓他們浸潤在文本中。學生們有的小聲誦讀,有的無聲默讀。之后的發言,比想象中的精彩。有的學生說“讀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時,感受到了作者的至真至孝之情,感受到了祖孫間無可替代的親情力量”,有的學生說“讀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時,仿佛可以見到作者伏地請求、淚流滿面的情景”……到此,就能水到渠成地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課堂教學需要寧靜,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這就是課堂中的寧靜。靜靜地思考問題,能完善自己的思維,加深對問題的見解與分析。從這一層面來看,問題一拋出就講求學生有“反應”是不可取的。再者,如果學生經思考后回答得不夠“完美”,有思維停頓與空白時,教師也不要太“熱情”地去補充。相信學生他自己對這一問題有自己獨特見解。另外,不同的學生所需要的感悟時間不一樣。所以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寧靜地思考空間,切忌“循循善誘”,切忌過度引導,經過獨立思考的回答才有價值,真實呈現才知道自己的思維到底是對還是錯。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傾聽發言需要寧靜課堂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只有學會傾聽才能懂得去思考、分析。在低年級的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舉手如林”,口里還會叫著“老師,我來,我來”這樣的話語。初見此現象時,感動于學生的真誠與熱情。再細心地觀察學生的表現就發現,事情好像不是那么美滿的。當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坐著聽的學生注意力不在于同學發言的內容與質量上。有的相互說著自己的話,有時另一個同學起來發言所說的內容正好是之前說過的,有的學生常常因為老師沒叫到自己,而毫無顧忌地搶答、補充……這個年齡的孩子都喜歡表現自己,很少喜歡聽別人說的。這種“麻雀吵雪”一樣的發言,表面上課堂是活躍了,可卻少了一份心的寧靜,少了一份傾聽的寧靜,少了一份聆聽的靜心,少了一份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的心懷。于時,我定位了自己的課堂價值取向:“激發學生主動發言、熱烈討論不太難,難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美德”。余黨緒在《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案例》中提到“尊重多元,合理主見,這正是批判性思維的精華?!边@就需要師生在課堂中養成傾聽的習慣,期待達到“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美妙境界。筆者課堂上遵循尊重發言、細心聆聽的好習慣。在授《說書先生》時,曾經講到說書藝人道具簡單,技藝高超。課堂上就以舊引新,以初中時《口技》為例來解讀。未曾想有學生突然提問說:“老師,《說書先生》里說書藝人表演的時候是面對著觀眾進行表演的,讓觀眾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真本事。我覺得《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水平與之相比,應該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那他為什么要在屏風后面表演呢?為什么不大方地在眾賓面前表演?”這位同學發言后其他同學也連連稱是。課堂也就有點小躁動,就提請他們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有一位同學說:“躲起來不露廬山真面目是為了吊聽眾的胃口,也就是增加神秘感?!焙竺嬉晃煌瑢W跟著起來說:“我受這位同學說的‘神秘感’的啟發,覺得這是拉大表演者與聽眾的距離,因為‘距離產生美’?!焙髞磉€有一位同學說的最精彩,她說:“如果沒有的這個屏風,那們聽眾就會知道那只是一場表演,不是真的。而文中的聽眾都以為聲音是真實的,甚至于在大火中有人戰戰兢兢想跑。如果沒有這個屏風,那么觀眾就不會有這些反應?!薄瓕W生在靜靜聆聽中,補充了初始時思考中的不足,也收獲到了真的知識。同時,學生靜靜地聆聽中也就為老師省去了不必要的復述與再次講解,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靜靜地傾聽別人的意見,在靜靜地傾聽中學會理解和欣賞別人的不同意見,學會善于從相互的交流與傾聽中開拓自己的視野?!对娊洝分械摹八街?,可以攻玉”,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結束語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呼喚“寧靜”是語文教學的需要,勢在必行。期待在課堂上,師生能同享寧靜帶給我們的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靜謐之感,用師生的共同努力去構建深度課堂,用心去感悟語文課堂的無聲魅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效果。參考文獻[1]胡立根.深圳市紅嶺中學.《試說語文學習過程的三重趣味》 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jxwz/24385f6glgZbo1115121167.Html [2]陳日亮.《如是我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8次.[3]余黨緒.《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案例》上海學林出版社第1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