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落實素質教育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之中,我國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了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科教育教學的具體背景和實質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創造性的策略和手段,保障學生在一個更加自由寬松的氛圍之下實現良性成長和發展,以高中歷史教學為分析對象,了解背景之下該學科教學的現實條件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娟P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歷史;教學探究【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31-01一、引言作為高中教育階段中的重要學科,歷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意義重大,老師除了需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之外,還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實際操作的機會,但是結合相關實踐調查不難發現,許多老師還沒有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無法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質要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一點不僅無法體現新課改的推動作用,還導致大量的教學資源被浪費。二、高中歷史教學現狀1.教學方式,傳統模式單一。老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會直接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從目前來看,許多高中歷史老師在實踐教學時主要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題,老師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歷史知識的說教上,忽略了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其中老師是課堂中的主體和中心,學生只能夠將老師灌輸式的教學下進行被動的學習,這種單一且機械的教學模式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無法導致學生意識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和精髓,個人的學習熱情被極大的挫傷,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其次,老師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直接以教材為核心的,無法與學生進行緊密的溝通和互動,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不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的要求。2.片面強調對知識的學習。應試教育以老師知識的灌輸為主體,學生的實踐動手機會相對偏少,這種教育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負面影響,老師將主體精力放在學生基本知識的記憶上,要求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之后在課外進行知識的背誦和記憶。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以具體的歷史事件為主旨,因此存在許多的特殊性,在該學科教學實踐時老師應該以歷史事件的分析為依據,關注著對學生的思考引導。但是大部分歷史老師沒有抓住歷史教學的本質要求,只要學生能夠完成相關的記憶和背誦任務就萬事大吉,這種簡單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學生無法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實踐,在學習價值觀上產生了許多的誤區。3.教學評價體系較為片面。作為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尤為關鍵,但是老師所采取的教學評價方式比較簡單,只關注學生最終學習成績的分析及研究,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忽略了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其中部門組織和教師在教學評價時扮演著主角,極少有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許多學生非常的被動,實質的教學評價結果無法體現學生的核心發展要求,另外學生也難以通過最終評價結果的分析來了解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評價無法體現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價值。三、新課程背景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為了更好的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及優勢,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老師必須要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革新,站在學生的角度將更大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發展需求,關注歷史教學策略的創新,更好的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1.更新歷史教師教學方法。我國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明確強調,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但是對于高中生來說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性,老師的引導尤為關鍵,歷史老師必須要關注自身教學方式的有效革新,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了解學生的真實發展需求,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歷史學習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保障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之中進行主動學習。其次,不同教學方法的操作形式和作用有所區別,老師需要關注不同教學方式的有機組合,將基本理論知識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采取播放視頻、音頻和展示圖片的形式來彌補學生在想象力及邏輯思維判斷力上的不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教學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歷史價值觀。2.創新學生歷史學科學習的方法。老師需要將創造性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狀態,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習時所遇到的各類困難和障礙,通過對新課程改革內容和要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來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和自主學習,樹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識,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掌握歷史學習的技巧。3.完善歷史學科評價體系。歷史老師需要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了解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以肯定學生和鼓勵學生為主體,分析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實現良性成長和發展。老師只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保證評價的針對性、全面性和客觀性,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指明道路和方向,要求學生能夠對個人的歷史學習能力有一個綜合的認知。參考文獻[1]唐永宏.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0(9):100-101.[2]左興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興趣教學法探究[J].學周刊,2011(31):170-170.[3]黃輝.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探究性教學的開展[J].中學歷史教學,2008(7):16-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4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