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初中生物學科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點滴感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教育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過“生”、“死”對立本能理論,生讓生命存在的燦爛,死使生命倍受摧殘,而生命的意義并不止于此,作為教師幫助學生洗清被“死”蒙蔽的雙眼義不容辭。沖破生死,升華生命的價值,用生命教育奠基,進行生物教學。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34-01
  學校教育中的生物學教學與生命教育頗具淵源,生物教學的實質是具有生命性的,生物實驗研究是對生命的再探索,初中生物教材中告知學生的是生命形成、孕育、成長、進化和消失的過程。初中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引領學生探索生命、認識生命,體驗生命,學生才能逐漸遵循生命的規律,擁有強烈的生命意識,最后敬重生命。
  一、樹立生命的意識,直面死亡的“誘惑”
  互聯網信息媒體的崛起,給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但讓一群青春懵懂的初中學生獨自去面對五花八門的信息世界,還要時刻保持警惕,辨析對錯,實在太有難度,許許多多的青春少年由此便會踏上一條遍布親人嚎啼的不歸路,跨進死門。兩少女相約跳河,只因生活小事怕被父母責罵,卻相信穿越電視劇,認為可以重生清朝,續接生命,這于我們成人而言可笑至極的事,而孩子們卻堅信不疑,面對生命的消失,毫無畏懼,甚至覺得存在以死換生的故事??上攵瑢W生生命意識的淺薄,似乎生命于學生是隱秘的,生命的神秘面紗正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去為學生揭開。正如,在給學生講授人的生殖和個體發育的內容時,通過播放受精過程的視頻短片,讓學生知道生命的產生的來之不易。從生命的起源上,喚醒生命,增強生命意識,摒除死的觀念。
  二、構筑生命的城墻,提升生命的價值
  任何東西的存在都不僅僅是因為其純粹的存在,更何況是生命的存在呢[1]。不論是人的生命,還是各種動植物的生命,他都有自己的意義,有自己的價值,而當學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時,拋棄自己的生命輕而易舉,甚至可能去摧毀他人的生命。當學生擁有堅固的生命城墻時,不僅可以堅強的面對一切,也可以付起生命的責任,將自己的責任感與社會責任聯系,提升自己的價值。比如,在學習綠色植物與碳氧平衡時,不僅領略到植物生長的奧秘,拓展延伸三北防護林的資料,體現綠色植物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如果這些生命缺失意味著什么,讓學生明白,生命存在的價值何其之大,當我們每植一棵樹都是在為地球、為社會、為我們自己做貢獻。通過培養社會使命感,將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社會責任掛鉤,提高自我價值、生命價值。
  三、體會生命的百態,領悟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不是僅僅強調肉體生命,更加注重精神生命,注重生命中精神生活的存在。人是自然體,也是精神的載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的情感生活,這都是他們對生命的感受。人是高級動物,有著豐富多彩的情感,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孩子們,正是形成各種情感的時候,教師應該多多關注學生對生命的感受,走進學生的生命情感世界,引導他們體會生命的千滋百味,從經歷中成長。例如,在學習完雞蛋的結構后,讓同學們進行“護蛋活動”,幾天后進行交流,既了解到了雞蛋的結構,也讓學生體會到了父母的不容易,這幾天的保護,經歷了多少提心吊膽,時時掛念,父母又何嘗不是為了自己操碎了心。生命中不是時時刻刻都是開心的,如果遇到痛苦,那便是磨煉,能熬過不幸,那便是蛻變。體驗過酸甜苦辣的人,才會對生命多了些敬畏,才會不斷去尋找生的方法。
  四、覓得生命的本真,超越生命的境界
  人具有復雜性,人的生命既是有限的也是無盡的,有限的自然體終會消失,但其留下的精神意義卻是會永久存在。生命是很難理解的東西,生命的本真在每人那里都不一樣,但都需要進行進化、更替最后超越本我,這往往很難,對于任何人來說都要經歷許多,而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生命才剛剛開始,他們要做的更該是不斷探索、尋覓,去積累生命的量變,最后終會產生質變,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優秀,畢竟,人的生命以及它的意義是要靠自己去尋找發現的[2]。譬如,在給學生講昆蟲的時候,通過播放毛毛蟲破繭成蝶的動畫,引發學生共鳴,尚且昆蟲有勇氣、努力打破牢籠,突破自我,展現生命的美麗[3],更何況作為人類的我們呢。在當今紛繁雜亂的世界,大家或多或少都會迷失,失去信念、拋棄夢想,最后喪失了自己的本真,所以,在最初學校教育的時候,教師這盞明燈很重要。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全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而在人的萌芽時期時,適當的引導,讓人類接受教育十分必要。初中時期是人對生命正兒八經開始認識的時候,生命教育在此時也就悄然滲入到了各門學科,生物學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擔當者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生命的自然意義,情感意義,價值意義等等方面,詮釋生命。
  參考文獻
  [1]赫舍爾.人是誰[M].隗仁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46.
  [2]張曙光.生命及其意義——人的自我尋找與發現[L].學習與探索,1999,(5):49-56.
  [3]徐風風.例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學生物學,2018,34(10),78-80.
  作者簡介:吳倩(1996-),女,漢族,黑龍江,研究生,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生物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6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