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學與反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一線教師,需要認真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實踐。筆者以親身參與的一次校際公開課教學為例,從課題選擇、教學構思、課堂實踐、課后反思等方面,闡述了教師在教學研究、實踐和反思中如何提升自我。
  【關鍵詞】硅;多元化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144-01
  1 選題的背景
  在學校的安排下,筆者承擔了本年度校際公開課的教學任務。按照計劃要求,高一需要安排一節新授課。經過反復考量,筆者最終決定把課題定為更加注重教法傳授的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1》第四章第一節“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
  2 教學安排
  硅這一節內容可以分成四個部分。①SiO2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②硅酸的制備及性質。③硅單質的制備。④硅酸鹽的性質及生活應用。如果在一節課上講這些內容,顯然內容較多,難以在一個課時內完成,假若強行實施,教學目標恐怕難以實現。基于這樣的考量,筆者決定將硅這節內容分成兩個課時完成,在筆者公開教學的這節課里只講二個問題:SiO2的性質和硅酸的制備。
  3 多元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助力
  3.1 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學
  筆者利用從沙灘到CPU的相關視頻,向學生具體介紹了含有SiO2成分的沙子,如何通過相關的化學手段轉化為CPU原料最終制成電子計算機芯片的過程。在視頻播放之初,誘發學生對沙子能夠制造出CPU芯片的質疑心理,讓他們在這種質疑心理的驅使下想看完視頻。在視頻播放之后,通過設置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2 指導學法使學生易記
  SiO2作為一種酸性氧化物,有著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通過化學的類比記憶法,讓學生利用熟悉的酸性氧化物性質知識去認知不熟悉的SiO2。在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1》第二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中,補充過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的相關概念,在這里筆者介紹CO2和SiO2同屬酸性氧化物,依據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指導學生運用類比法,輕松地完成了SiO2與Ca(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在這個基礎上,繼續補充SO2也是酸性氧化物,學生通過類比很快就答出了SO2與Ca(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梢姡惐确ㄔ谶@里的運用,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變得更加容易了。
  3.3 依托實驗促學生提升
  實驗是化學的根基,任何化學理論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化學實驗基礎上的,教師以實驗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往往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硅酸的制備實驗中,筆者利用可溶性硅酸鹽與鹽酸反應,在用激光筆照射液體出現一道光亮的通路時,學生真的相信有膠體生成了,因為在第二章的學習中,教師正是利用這種方法鑒別了膠體。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成就感。
  4 實踐后的一些反思
  4.1 教學不能“想當然”
  在設計類比法講解CaO與CO2反應時,筆者一直主觀印象上認為堿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反應會很容易,但在設計教學時,躊躇于CaO與CO2反應到底要不要加反應條件?為了穩妥起見,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有兩種說明:①有水的條件下,不需要寫條件,反應實質為CaO先與H2O反應,CO2再與生成的Ca(OH)2反應最終生成CaCO3。②在加熱條件下反應,但溫度不能過高,因為溫度過高的情況下,CaCO3會發生分解。這讓筆者意識到,教學中如果遇到自己不確定的問題,一定要本著嚴謹的教學態度,及時通過向同行請教、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同時也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4.2 教學要注重細節講述
  在講授存放NaOH的試劑瓶不能使用玻璃塞的知識時,筆者只關注于SiO2與NaOH反應生成對玻璃有粘性的Na2SiO3,使玻璃塞與試劑瓶黏合,導致瓶塞打不開的分析,卻忽視了為什么瓶口會生成Na2SiO3?一位老師在聽課后的評析中指出,可以在講授這個知識時,順便提一句“因為試劑瓶中NaOH溶液的傾倒,在玻璃瓶口不可避免的會出現NaOH溶液殘留,從而發生生成Na2SiO3的反應”。這樣一個細節問題的交代,讓學生結合SiO2與NaOH反應的知識,對“裝堿液的試劑瓶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對這節課堂教學的反思中,應該意識到關注細節的重要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