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本科物理課程改革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適應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物理課程改革應該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專業的需求及時改變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促進新形勢下《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應用型;物理;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019-02
1 轉型下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大量高素質、多樣化的應用型人才,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大機遇。大學功能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的類型與課程體系相關。因此,只有抓住了課程建設,轉型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1]。為了更好地發揮大學物理課程在地方高校轉型形勢下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更好的為學?!皯眯腿瞬排囵B目標”服務,必須對新時期的物理教學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2]。
2 轉型下物理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2.1 轉變觀念
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產品結構調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亦在變化,而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構建合理的人才結構性,減少教育資源浪費。
2.2 轉變課程
2.2.1 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
課程改革是教學工作的落腳點,是大學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框架體系。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模式最終需要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來實現。因此,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必須從課程改革做起,建立科學性、適應性的課程體系[3]。
構建具有通識性與專業性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各專業根據自身專業需求和發展,可對課程模塊知識的難度、廣度進行靈活組合,將“模塊化”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規格結合起來?!澳K化”課程體系的內容還可根據科技發展隨時進行更新和動態調整,將課程體系建設與大學生的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結合起來,與地方高校轉型結合起來,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各個專業可根據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塊進行組合。
2.2.2 優化教學內容,突出物理應用性
探索物理學科在技術前沿的應用,將“應用性”貫穿物理教學全過程,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優化,突出物理應用性的原則,遵循物理學的發展規律。教學內容引進和介紹物理學在高新技術中的應用,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或生產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如全球定位系統、流體力學、新材料、反導防御系統、熵與信息、非線性波等知識,將物理教學內容與現階段物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融合,讓學生了解所學為何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眼界[4]。
2.2.3 強化物理課程與專業課程對接
盡管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同,但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都是要讓學生將課程學以致用。作為自然科學的物理學必須緊跟當代科技的發展,推動物理課程向工科的延伸,促進物理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相互交融,主動調查研究工科專業的知識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大綱,根據專業特點的不同,進行不同內容的教學側重,對與專業關聯性不強又不影響教學整體性的內容可進行相應的取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讓教學內容、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融合為一體。也可讓學生在課外收集某些物理原理、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然后集中展示;或布置一些實際工程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選擇相關物理原理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
2.3 轉變教學
2.3.1 突出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樹立以教為導、以學為主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研究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究知識、參與到知識建立的過程中,設計學生能積極參與的互動環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完成課程的學習、建立知識構架,提高教學效果。
2.3.2 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中適當的融入多媒體教學,讓教學難點具體化、形象化;課堂中選取緊貼課程內容,貼近生活、體現科技前沿性的教學視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適當的降低教學內容的繁瑣及抽象程度,提高教學效果。如果能把多媒體這種教學輔助手段與傳統板書教學做到有機結合、靈活應用,就能更好的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2.3.3 將“互聯網+”教學引入課程教學
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互聯
網+”相結合,充分利用線上資源,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翻轉課堂。如教學中引入“超星”網絡教學平臺,利用這個平臺教師進行教學課件與微課的分享、教學管理、作業的布置與批閱、學生出勤情況等一系列的考評。利用互聯網優勢,將線上與線下的教學過程結合在一起,達到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的目的。
2.3.4 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
建立新型的考核方式,將課堂考勤、聽課與互動情況、專業科技論文與期末測試統一起來,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科學的評價,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在物理考試中,要想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就應該改變過去的那種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可以在考試評價的模式中增加對學生實驗能力的評價,或者可以通過對提出一些與物理課程相關但是書本內容中沒有體現的問題,建立學生課內與課外相融合的學習方式。引進和介紹物理學在高新技術中的應用,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或生產實踐中的相關問題,也可讓學生組成團隊,在課外收集某些物理原理、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然后選擇優秀的作業在課堂集中展示;還可以針對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布置一些實際工程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查閱文獻資料,撰寫科技小論文。通過改變過去的以考試分數定成績的模式,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讓學生真正的做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2.3.5 建立教學活動與學生創新訓練相結合的培養機制
將物理教學與專業工程實踐相結合,突出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創新”性,解決傳統高校“工科教學理科化”、教學與實踐創新相脫離的問題;把知識融入實踐,用實踐促進創新,促進學生物理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同時也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開展,在物理教育中不斷推進對學生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堂中引入和介紹物理學在高新技術中的應用,讓學生自己分析、選擇相關物理原理加以解決。并在教學中挑選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較強與興趣較高的學生加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指導學生完成相關論文的撰寫,注重培養學生工程創新意識與實踐
能力。
3 教師轉變
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應用型意識和能力。所以,大學物理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學識和嚴謹治學的態度,更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和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保留學習的心態,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參加學習或培訓,不斷地補充新知識,緊跟科學與技術前沿,同時也要不斷加強應用能力的提升,走出一條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雙師型道路[5]。
4 結論
大學物理為了適應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的轉型發展,必須進行課程改革,使課程與學生專業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科的實用性,使其在地方高校轉型形勢下更好地發揮基礎學科作用。本文對地方高校轉型形勢下大學物理課程改革作了簡單的探索與實踐,希望在學校建立一個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特色物理系列課程。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思想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在教學內容、教材、課件、教學方式、作業設計、考核方式等方面均有體現,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及科學方法的訓練。
【參考文獻】
[1]李慧,周燕南,陳賀.民辦高校轉型發展下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5(26).
[2]李宏,谷建生,莫文玲.結合專業特色的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物理與工程,2014(24).
[3]王瓊.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形勢下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大眾科技,2014(179).
[4]楊爽,許琰,等.應用型院校大學物理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3).
[5]丁俊玲.高校轉型下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16.
【作者簡介】
溫亞芹(1978~),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學歷:碩士,職稱:副教授,哈爾濱華德學院 數理教研部副主任,大學物理實踐教學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物理教育與凝聚態物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