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整體護理及臨床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整體護理對于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兒內一科收治的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9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采用整體護理,觀察比較其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患兒在護理后其住院時間、并發癥的總發生率都優于對照組患兒(P<0.05)。結論:對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采用整體護理,能夠提高護理臨床效果,可推廣。
關鍵詞 小兒;護理;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效果;整體護理;影響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on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Methods:Choos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Bengbu City from Sept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9 by routine nursing of 47 cases of 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as control group,the other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using overall nursing and 47 cases of 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as obervation group,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Results: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ob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holistic nursing can guarantee the prognosis while promoting the final effect and quality of nursing,which can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Children; Nurs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Effect; Holistic care; Influence factor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19.04.032
在臨床中,小兒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大多會產生低通氣、呼吸暫停等許多表現,在睡眠期間,呼吸道中氣體所產生的交換被阻礙,血氧含量有所下降,引發大腦低氧,且心腦血管方面的功能也會產生異常,對嬰幼兒自身的發育及成長等都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1]。對于小兒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來說,臨床中大多運用相關的藥物對其開展治療,但是單獨運用藥物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所以應聯合科學且高效的護理,以保障患兒盡早得到康復[2]。本文對比與分析了整體護理與常規護理對于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兒內一科收治的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9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38例,女9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5±2.99)歲。觀察組中男39例,女8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6±3.11)歲。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兒施予常規護理 醫護人員引導患兒親屬輔助患兒改正其平日的不良的進食、生活方式等,晚餐中切忌吃得過飽,側臥位入睡,在進行入睡以前嚴禁太過興奮。同時醫護人員還應定時監測患兒心率、呼吸等相關情況。
1.2.2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施予整體護理 1)進行健康教育:患兒在住院后,醫護人員應輔助其開展所有監測,并對其病情加以評定[3]。同時醫護人員要給患兒親屬解釋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相關的患病原因、危險性等,讓其能夠對這一病癥具有更為準確的把握與認識。2)心理方面的護理:患兒在住院后,大多會對陌生的環境產生懼怕感與焦躁感,為此醫護人員應把治療相關的方法、所需注重的各事項等對患兒與其親屬實施解釋,減退其憂慮、焦躁等。對于產生嚴重懼怕、哭鬧的患兒來說,醫護人員應運用親和的語氣增多與其開展交談,輔助其放松身心,減緩其各類負性心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兒的預后。3)日常方面的護理:a.運動方面的干預:醫護人員應引導患兒適宜地開展運動鍛煉,但是運動不應過量,如可以進行跳操、慢跑、走步、爬樓梯等,借助運動以增強患兒自身的免疫與抵御能力,讓患兒能夠憑借良好的身心狀態去接受各項治療與護理[4]。b.氣道方面的干預:醫護人員應立即輔助患兒清除出其口咽位置中的所有異物,防范產生誤吸。若患兒產生了舌后墜,應把其舌頭慢慢地拉出,并放置口咽通氣管。c.不適感方面的干預:患兒在進行治療期間,大多會產生不適感,為此醫護人員可以借助患兒感興趣的事項,例如講故事、看圖畫書、放動畫片等輔助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同時醫護人員應依據患兒的病情,給其適量地吃冰淇淋;對不適感十分劇烈的患兒來說,醫護人員可以遵照醫囑對其進行用藥。同時醫護人員要引導患兒親屬多對其給予激勵與撫慰,讓患兒感受到家庭所帶來的溫暖,進而促進病情盡早得到康復[5]。d.進食方面的干預:患兒在治療結束后,依據其相關的情況,可以較少地吃部分冷流食,切忌進食過辣、過熱等食品;在進食結束后,應馬上進行漱口。4)出院方面的引導:告訴患兒親屬在患兒出院后,應隨時注重患兒相關的情況,并維持口腔本身的健康與衛生,防范開展太過劇烈的運動;若產生了異常,應立即回院進行復診。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兒護理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和住院時間,其并發癥主要包括窒息、墜床、壓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38%,低于對照組的29.79%,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住院時間為(2.92±0.44)d,對照組為(4.37±1.68)d,觀察組短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產生阻塞的位置大多位于上腭,在這其中,共48%的會產生在舌后,其患病年齡大多即為4~5周歲,患兒會產生腭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等方面的表現,大多是由于鼻咽位置與其相鄰器官等長時間炎性反應所帶來的刺激而引發[6]。如果臨床中沒有對此類患兒施予科學治療,患兒就會產生呼吸暫停,引發低氧血癥,同時血流動力學也會產生轉變,各組織逐步缺氧與缺血,最后許多器官功能都會被損傷,在病情進展得較重后,還會產生猝死[7]。所以臨床中在對這類患兒開展治療的同時,還應提升對其實施科學的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在運用整體護理后,其住院時間、并發癥的總發生率,都優于運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P<0.05)。由此說明,對于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來說,整體護理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有效保障其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綜合征患兒來說,在運用整體護理后,能夠在保障其預后的同時促進護理最后的效果與質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仲麗蕓,范艷竹,黃娜,等.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治療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并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10):9-12.
[2]李陽陽,曾祥悅,姜永剛,等.學齡前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不同術式的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7,20(10):1188-1192.
[3]李淼,尚云曉.中重度增殖體肥大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兒童手術治療相關指導因素分析[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7,44(12):901-903.
[4]秦志仁,游毅,吳雙.加味金平飲連續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致鼻鼾、睡眠呼吸暫停30例療效回顧[J].中成藥,2015,37(5):1145-1147.
[5]吳昊,劉磊,王東海.低溫等離子腺樣體聯合雙側扁桃體切除對小兒鼾癥患者最低動脈血氧飽和度和睡眠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7,35(6):629-632.
[6]方貴俊,李華群.互動式護理模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手術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20):1561-1564.
[7]宗運之,段燕芳.全程護理及人文關懷理念在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多導睡眠監測中的應用[J].海軍醫學雜志,2017,38(6):556-5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