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換一個“跑道”學語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軍神》一文中有個比喻句,沃克醫生夸贊劉伯承:“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提了這樣四個問題:第一問,這是一個什么句?第二問,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三問,為什么把“劉伯承”比作“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第四問,這樣比有什么好處?乍一聽,四個問題由淺入深,教得相當完整;細一想,四個問題似曾相識,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甚至教到六年級,只要遇到比喻句,用的都是同一個“套路”。應該說,這個“套路”讓學生認識了比喻句,知道了本體、喻體,兩者的相似點以及表達效果等。初識比喻句,可以這么教;熟識之后,仍然這么教,就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簡單重復。遺憾的是,我們往往習以為常。
  教學應該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學生已有水平上開掘新的生長點。三年級的比喻句教學,必須從“認識水平”進階到“運用水平”,不妨換四個問題:第一問,這句話什么意思?準確理解比喻句的含義,即“劉伯承意志剛強”。第二問,沃克醫生這么比有什么意圖?領會沃克醫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第三問,這個比喻句對誰可以用、對誰不可以用?以此把握比喻句的使用條件。第四問,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可以怎么夸贊劉伯承?以此激發學生創作新的比喻,乃至創造性地運用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這四個問題,從理解意思、領會意圖、把握語境以及創造語句,是一個運用語言的新“跑道”。要知道,語文教學要培養的不是認識語言、研究語言的人,而是運用語言、創造語言的人。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及時切換“跑道”,從“語言研究”到“語用實踐”。在這個新“跑道”上,學生才能化知為能、熟能生巧,獲得認識能力與語文能力的同步生長。
  指向“語言運用與建構”的語文教學,真正走在了語文的“回家”之路上,彰顯出語文學科的本質意義。相對于“認知與記憶”,“運用與建構”是一種“深度學習”,即在不確定的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解決復雜的生活問題。這個過程需要經歷三次轉化:一是語文經驗的知識化,將個體的言語經驗或多樣的語言現象,“舉三反一”,從上位概念入手,歸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語文知識。統編本教材每個單元在學習園地中都設置了一個“交流平臺”,就是一個經驗交流與規律提煉的學習支架,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自然狀態轉入自覺狀態。二是語文知識的情境化,將語文知識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鼓勵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知道語文知識有何用、用何處、如何用,在運用中促進知識理解及能力累積。統編本教材設置了課后小練筆、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以及習作等讀寫實踐活動,就是一個“舉一反三”、由知而能、融會貫通的知識內化過程。三是語文知識的結構化,將零散的語文知識進行系統化和結構化,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個體建構,實現語文知識與生活經驗、語文經驗以及多樣語境之間的多重關聯,將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遷移、運用??v觀統編本教材的語文要素系列,遵循了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規律,是一種整體建構和分層設計,唯有把握其知識結構,才能將每一篇課文進行有目的的課程化設計,將每一個單元進行主題任務群實踐。
  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學習“跑道”,才能錘煉一個人的語文能力,才能催生一個人的言語智慧,才能體現語文對于生命成長的價值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7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