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隨遷子女心理問題的有效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指出:“要重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彪m然國家重視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但是隨遷子女大多數是來自文化素質和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與本地區的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都有一定的差距,相對本地生而言,他們是弱者。當強弱不等的雙方在一起共同學習的時候,難免會產生自卑、孤僻、敏感、排斥、壓抑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將妨礙農村隨遷子女適應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所以學校教育方面有必要加以重視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消除這種弱勢心理,讓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隨遷子女 心理問題 義務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06-02
1.用愛心浸潤心靈,在關愛中消除心理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學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前進的潛在力量,是學生前進的動力和向上的源泉,是學生高尚和純潔的品質”。由于隨遷子女受家庭環境、生活條件和學習成績等因素的影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受挫,從而衍生出各種心理問題。當我們發現隨遷子女在學習、交往和生活中出現心理問題時,應該加以重視,并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心理輔導。每個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就要詳細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到病根后用愛心打動他們,用智慧啟迪他們,多寬容他們的不足,多夸獎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多給機會讓他們自我展示,這樣,班級的這塊“短板”就會變長,他們就會贏得更多的自尊和自愛,從而慢慢消除心理負擔,融入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使班級得到整體優化。
學生1是從河南轉學來的學生,他雖然爭強好勝,但有一點他抬不起頭。我第一天上課想請他讀書,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對我說:“老師,學生1不會讀書!”不會讀書?怎么會呢? 學生1挺聰明的呀?我試著鼓勵他讀一讀,他紅著臉,斷斷續續的發出了幾個字音,然后茫然地看著我。我終于明白了,學生1真不會讀書,因為他認不出幾個字。他坐下后一言不發,把頭埋得很低,生怕接觸到我的目光,我知道他心里受傷了。為了幫助他重拾學習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我每天一有空就叫他過來讀書,一句話一句話教。有時候一句要教上十遍八遍才能讀通順,一段話要教上幾天才能讀流暢。當他讀好一段話,我就叫他在班上展示,并對同學們說:“學生1讀得多好啊,以后大家不要嘲笑他了?!边@樣的教育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他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課堂上經常舉手發言,學習成績也有較大的提高,自卑心理也漸漸消除了。
2.用任務引領心靈,在工作中消除心理問題
冰心說:“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因為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這是學生的潛能。”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雖然是千人千面,不盡相同,但只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就一定可以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都有表現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特征。因此應該讓隨遷子女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盡量發揮他們的優勢特長,發掘他們的潛能,并給予信任和支持,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最能消除他們的心理問題。
學生2是一個隨遷子女,家庭環境較差,父母以收破爛為生。他成績不好,作業馬虎潦草,同學們都看不起他。他因此經常遷怒同學,打架罵人成為他的消遣,心理明顯扭曲了。為了改變他,我努力發掘他身上的閃光點,發現他個子高,嗓門大,是當領操員的料。于是我給了他領操這個任務,每天與班長一起帶領同學們出操。我每天都注意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及時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這個工作既展示他的個人特長,也培養他的辦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學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使他贏得了大家的認可,獲得成功的體驗。打架罵人的事也漸漸少了,與同學互助互愛的事情多了,學生2煥發出從未有過的活力和自信,學習態度也改變了許多。
3.用閱讀陶冶心靈,在感悟中消除心理問題
有調查顯示,喜愛閱讀不同文學體裁的人,在人格的很多方面也顯示出一些差異。喜愛閱讀名人傳記的人,在人格的有恒性、自律性方面均明顯高于其他組,而喜愛閱讀雜文的人,在人格的憂慮性得分低于其他組,心理健康一項的得分則明顯高于其他組。也就是說,閱讀過程能帶來共鳴、凈化、平衡、暗示、領悟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閱讀是小學生常見的學習行為,他們喜歡的讀物有繪本、小說、詩歌、科幻、科普和故事等。由于小學生可塑性很強,我們可以“以書當藥”,通過指導有心理問題的隨遷子女閱讀有針對性的讀物,就能改變他們的認識,排除他們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改善情緒,調整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
學生3是我班最沉默的一個學生,如果你不主動與她交談,她可以一個學期不和你說一句話。究其原因就是轉學來了之后發現學習的難度加大了,加上之前基礎不好,所以學習成績一直跟不上,造成自卑心理。她雖然不愛說話,但是很愛閱讀,總是喜歡靜靜地看課外書。一天,我找她談心,把一本《小學生勵志故事》交到了她手里,并對她說:“學生3,你別灰心,只要你愿意努力,一定能成功的。”后來,我又把《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放風箏的人》等書籍借給她看。在班上,我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學習了普希金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并編成了歌謠經常唱一唱,鼓勵同學們用積極的人生態度迎接每一天。當她績不理想的時候,我輕輕地把這首詩唱給她聽,鼓勵她不放棄。她的心慢慢打開了,愿意把心中的苦悶與我交流。在我的鼓勵和幫助下,她對學習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走出自卑的陰影。
4.用游戲感悟心靈,在體驗中消除心理問題
孩子天生喜歡玩游戲,只要是游戲就能讓孩子一再重復,樂此不疲。但這里所說的游戲是指“心理游戲”,它不但具有一般游戲的趣咮性、娛樂性、活動性和體驗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教育性,將心理教育寓于活動之中,使孩子在游戲中有所感悟,幫助他們健全人格,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由于隨遷子女容易出現自卑、孤僻、敏感、排斥、壓抑等心理問題,所以我們在選擇游戲時要充分考慮隨遷子女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比如他們出現“孤僻”不良心理時,我們可以開展“智取乒乓球”、“夜間建房子”、“協作傳銀球”、“織網比賽”等心理游戲,使他們通過活動體驗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快樂和重要性,消除他們與同學之間的隔膜,拉近他們與同學的心理距離,從而打破人際交往間懷疑、猜忌,融入正常的集體生活。
學生4轉來我班已有一年了,他很孤僻,沒有固定的朋友,整天獨來獨往的,話也不多。為了改變他,我對他的情況作了深刻的了解,發現他之所以這樣,除了家庭原因(父母離異)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同學歧視他是外地人,所以他把自己封閉起來。針對他這種情況,我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并經常在班級開展心理游戲,幫助他克服心理障礙,走出心理陰影,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軌道上。記得有一次,我帶領全班同學玩“相伴同行”心理游戲時,學生2人一組,甲生背乙生,甲生扮“瞎子”,乙生扮“瘸子”為“瞎子”引路。路上有障礙物,乙生在游戲過程中不能下地,最先到達終點者獲勝。學生4在游戲中扮演的是“瘸子”,在好勝的驅駛下,他興致勃勃地指導同學一次又一次繞過障礙物,最后取得了勝利。在談體會的時候,他說:“我今天很開心,因為我與同學合作取得了勝利。更重要的是,我做得不太好的時候,同學也沒有責怪我,沒有歧視我,他們是樂意和我交朋友的。”活動過后,學生4漸漸把自己冰封的心一點點打開,溫暖的陽光灑進他的心房,“孤僻”的心理毛病正慢慢消失。
5.結語
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學生獲得幸福。”隨遷子女雖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但他們也應該享有與普通學生一樣的幸福生活。心理出現了問題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愿意付出真心,多想有效的策略,就能讀懂他們的需求,讀懂他們的渴望,讀懂他們的潛能,為隨遷子女解開心結,擁抱蔚藍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M].國務院,2001
[2]陳音;閱讀愛好對人格影響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6
[3]吳發科,王孟祥,肖觀仁.心理體驗游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9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