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如何聽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聽課前,要先了解授課的內容,然后去鉆研教材,設計自已的教法。聽課有了準備,有了自己的教學設想,帶著“藍圖”進課堂,才能更投入,才能在“他教”與“我教”之間構建對比的態勢,才有利于在觀摩中找異同。教師在參加各種各樣的研討活動時,免不了要聽與專題有關的公開課。聽課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與專題相關的理論,便于在聽專題性研討課、觀摩課時,透過“熱鬧”看“門道”。便可由點及面,通過課堂上具體的“情境”取到“真經”。
聽課時,應全身心地投入,在對課堂動態的密切關注中,體驗執教者的教學方法和藝術。如一位教師講《少年潤土》中的“雪地捕鳥”時,他將課本當竹隔,手指當短棒,邊以潤土的口氣講述,邊支起課本,活靈活現地演示了捕鳥的經過。講解與演示有機結合,平淡中見奇妙,讓聽課者領略了什么是“形象生動”,什么是“深入淺出”。在執教者教學技藝的展示中,要從教材的鉆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的設計、學法的指導等多方面觀察教師的教;從學生的參與情緒、學習習慣等方面分析學生的學;從師生雙邊活動中衡量教師對課堂的把握,尤其是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
一節課,并非要面面俱到地去關注課堂的每個方面,而要根據執教和教學目的的不同,隨時調整關注的焦點,做到主次分明。可有意識地從寫字、朗讀、課文分析等方面給予關注,從講與讀、寫與練、措施與效果等方面分析身邊的語文教學和語言文字訓練的情況,從而提高從事語文教學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情況,從而提高從事語文教學研究的自覺性。一般的研究課著重看其在研究方面達到的程度對于名家的課,要著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學術思想在課堂上的體現。無論聽什么樣的課,都要邊聽邊記邊思考,詳盡記錄課堂的客觀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以此記錄為檔案,長期積累,必有益處聽課后,除參加集體評議外,還要對課堂實況回憶幾遍,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換意見。也可將相關的課作番比較,寫寫聽課心得。還可用他人的教法自己試教,將他人的課堂當“教材”。課堂上的意外情況,聽后冷靜反思,多少能挽回一些損失,即使課堂上沒有“損失”,即席的評析往往比課后的反思全面、深刻。反思中,主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可考慮這樣一些同題:“假如學生向我這樣質疑?”“為什么他的學生聽課興趣這么濃?”“他的作文指導有什么特色立足課堂,將探尋、思考的目光投向別人的教學過程,羨慕和遺憾之余,便能明白“一輩子在備一節課”的道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