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情感朗讀綻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目標之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主體思想,與讀者產生情感上的交流,以此提高思想情操,擴大學生的人生境界。如何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必須關心的問題。本文針對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有效性作一淺析,與同仁共商。
【關鍵詞】
情感朗讀 語文課堂 理解 情境 模仿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感情朗讀是符合小學生年齡及心理特征的,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在培養情感,啟迪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有一句民諺:“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作為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具有語言粘住孩子心的本領,而且更重要是指導學生學會這種本領?!笆谥浴~’,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就是使其獲得這種本領的一個環節。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以下是本人對指導小學生感情朗讀的一些心得:
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為學生讀不出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而苦惱。為什么學生朗讀的時候淡而無味、毫無感情流露呢?在教學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想除了語文基礎差,朗讀技巧掌握不好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準確,不夠深入。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說道:“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表明文章是由于作者情感的迸發而引起創作沖動,經過物態化和物化最終成為現實存在的文學作品。而我們學習欣賞文學作品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符號,解讀作者溶于其中的的情感世界。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剝開形式符號的物質外觀,探尋作者的意象世界。才能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才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微笑著承受一切》,講述了我國女子體操隊最優秀的跳馬選手之一桑蘭,在參加第四屆世界友好運動會時意外地從馬箱上摔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但是桑蘭并未悲觀絕望,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微笑著承受一切”,贊揚了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向學生介紹桑蘭背景,“最優秀的跳馬選手之一”。引導學生朗讀第一段,激發他們對桑蘭的崇敬之情。然后設問:“桑蘭這樣的優秀,她今后的人生一定很精彩,大家說是這樣么?”把學生引入第二部分的學習,體會文中“天大的不幸”,從而將學生的情感引向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的境界之中。當學生完全沉浸在桑蘭受傷的悲痛之中時,我把握時機關切地詢問:“我們為桑蘭的不幸遭遇而痛心,難道桑蘭就此倒下了么?”學生精神為之一怔,進而感受桑蘭的頑強不屈的精神。這篇文章通過對桑蘭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生動描寫,著力表現了她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生的情感沿著“崇敬——悲痛——堅強”這樣一條線此起彼伏,與作者的情感完全交融在了一起。他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陶冶,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朗讀時定能由感而發,聲情并茂。
二、注重語言描繪,渲染課堂氣氛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能否創設引人入勝的良好情境,是學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要因素,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如果在適當的時候用富有感情的語言描繪課文所寫的情景,或結合課文內容作一些簡短的議論、抒情,就會強烈地震撼學生的心弦,使他們處于激動之中,這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稄]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散文,描繪了廬山云霧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云霧的贊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字里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但是,由于全班學生沒有人真正到達過廬山,沒有親自感受到廬山云霧的特點,而只能從作者的文章中來感受體會,所以要想朗讀時正確地表達作者的感情是比較困難的。鑒于這種情況,我上網搜集了一些關于廬山云霧的圖片,教學中邊出示圖片,邊用富有感情的語言進行描繪。引領學生置身于廬山之中,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忽而如“絨帽”“玉帶”“天幕”般優美,忽而如“九天銀河”“白馬”“冰山”般震撼人心。我指導學生用輕緩的語氣朗讀優美的景物,而在朗讀“九天銀河”“白馬”“冰山”時,則需要有氣勢。這樣,通過引導感受作者情感和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
三、激發想象和聯想,進入情境
根據文章的描繪,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使他們進入作者所描寫的意象世界,是朗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如在指導朗讀《荷葉》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方法。第二自然段中“荷葉挨挨擠擠的”句中的“挨挨擠擠”不僅寫出了荷葉很多、很密,而且使得不易察覺的荷葉的生長過程變得形象可感,準確、傳神地表現了荷葉生長過程的生氣與可愛。在這里我指導學生展開想象,把荷葉看成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她們正又蹦又跳地玩耍呢!又如“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句的中“翩翩起舞”是輕快地舞蹈的意思。這是一個很有動感的詞,舒展、輕快、富有活力,寫出了荷花在微風中隨風飄動,盡情地展示其美麗舞姿的動人畫面。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一群舞者翩翩起舞的情景。在教學“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這段話時,我便好奇地問孩子們;“蜻蜓對荷葉說了什么?小魚昨夜做了什么好夢呢?”激發學生的想象,引起學生熱愛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和欲望。因此,學生也就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
教《花瓣飄香》時,我首先設置懸念“為什么不說‘花兒飄香’,而用‘花瓣飄香’?”“文中寫了一個怎樣與花瓣有關的故事?”此時學生就會有各種關于花瓣的猜想。帶著猜想朗讀課文,展開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女孩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讓病中的媽媽高興,她想摘朵花送給媽媽。但又不舍得把整朵花都摘下,于是只摘了一片花瓣。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追問:“小女孩捧著花瓣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小女孩的媽媽見到花瓣以后會怎么想?她會說些什么呢?小女孩的爸爸人在哪里呢?”一連串的問題刺激著學生的想象,充實課文內容,這樣朗讀時就更富有感情了。
四、重視范讀,引導模仿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啟發學生,使他們從中找到準確地表達中心思想的方式。教師的朗讀表演可以放在新課的開始,以此把學生帶入情境;也可以放在教學之中,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放在總結課文之后,讓學生進行藝術欣賞。需要強調的是,示范朗讀不是要求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那樣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形成一種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朗讀,教師在每次范讀之前,都要根據教學進程提出問題和要求,使學生在聽的時候目的明確,聽完之后能有所收獲。
總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文本,實現與作者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我們只有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積累并反思,優化朗讀指導,讓有效的朗讀真正走進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達到“書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必將因感情朗讀而精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