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生的心理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教育工作者懂得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培養出的學生不但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而且要有一個健康的全面發展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全面運作的前提,是走向成功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必須在教育者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逐步形成。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小學生 心理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古老”而“新穎”的課題。當今的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知識閱歷,能力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加之各方面環境的影響,社會閱歷淺,經驗知識少,抵抗心理壓力還不強,排解心中煩惱無法定。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智力、身體等方面呈逐步上揚趨勢外,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全面運作的前提,是走向成功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必須在教育者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逐步形成,我在工作中始終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信心和勇氣是進步的動力,他能使人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實現所要追求的目標。樹立信心和勇氣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從小學生抓起,從每件小事抓起。而且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家庭中的“小皇帝”,部分學生由于父母的溺愛,形成了自高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來到學校,由于環境的變化,加上學習的壓力,他們往往不能妥善處理一些突發矛盾,久而久之會從自高自大的頂峰跌落下來,喪失進步的信心和勇氣,形成孤僻,多疑的性格,陷入自卑,嚴重的甚至于“破罐子破摔“。
教育引導這類學生,首先不能因為他們有不良的心理就嫌棄他。而要熱情的鼓勵他,耐心地教育他,主動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然后找出他們的閃光點,進行表揚,激勵、啟發他們增強信心,迎難而上,教育他們正確地對待困難,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幫助他們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客觀地評價別人。通過耐心細致地教育引導,使這部分學生點燃心中信心和勇氣的火花,推動他們向良好心理素質方面發展。
二、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素質,克服惰性心理
小學生的心理還很幼稚,脆嫩,不少學生校外與校內表現呈雙重性,在家里是“小皇帝”,懶惰任性;而在學校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有的甚至于盲目地隨從,我們不能被他們的假象所蒙蔽。如何抓住這些機會,激發他們的閃光點,挖掘他們心靈深處的熱情,推動他們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積極性,這需要我們教育者首先多進行家訪,了解他們在家的情況,根據他們的情況揭開他們心中的秘密;然后開展一些豐富多彩有意義的活動和競賽,從中進行引導啟發,如開展以“我的理想”為主題的周隊會活動,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競賽,開展釘紐扣、穿衣服、收書包等比賽,糾正他們的惰性心理,達到培養其積極進取的心理目的。兒童的特點是模仿力強、可塑性大,而教師是學生最經常、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因此,教師無論是參加集體活動、還是個別談話,都要做到嚴以律己,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機的把學校,家庭和社會結合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從小養成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理素質。
三、培養學生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質,克服依賴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心理依賴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而現在的學生,由于家長的溺愛,日常生活動手動腦的機會越少。不少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心理嚴重。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辦法培養鍛煉小學生自立自主、樂于助人的精神?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形象、直觀、見效快、影響大的自主教育,如開展以“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當媽媽小幫手”等為主題的周隊會。同時,根據小學生各人不同的愛好等,讓每個孩子都擔任一定的班級工作,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坐標,讓他們體驗自己的生活,表現自己的才干,主動為班集體工作,積極為同學服務,在服務管理中,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自主自立、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增強集體觀和榮譽感。此外,要廣泛地開展適合小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中,無意識地學會生活常識,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不坐媽媽的車上學”“不帶零食到學?!薄皩W洗手絹”“每周為班集體做一件好事”等等,從這些經常的小型活動,游戲中,在教育者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有意訓練中,增強學生自立自主的能力。
四、通過挫折教育,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克服脆弱心理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阻礙和困難,就會產生緊張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挫折。而現在的學生都是家中的寵兒,凡事都有人替他承擔,一帆風順慣了,所以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較差。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為學生創造挫折,增加抗壓訓練,提高心理承受力。如開展學習英雄人物事跡的活動,學習他們在困難挫折面前堅強不屈,百折不饒的頑強精神。又如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學生在認真思考、解決挫折的過程中,心理得到鍛煉,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有些學生遇到挫折后,容易產生消極心理,比如:有的學生一向成績很好,是班級中的佼佼者,在某次考試中,成績卻不理想,面對現實,他的心里難以承受。從此一蹶不振,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教育他們正確對待挫折,鼓勵他們找出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好新的學習目標,以滿腔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爭取取得理想成績。
實踐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懂得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培養出的學生不但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而且要有一個健康的全面發展的心理,從而適應于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劉萍.培養小學生意志力 做心理健康的孩子【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12)
【2】楊梅,吳丹璇.小學生心理健康測查與建檔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2(10)
【3】董新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5(12)
【4】龐紅衛.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歷程、經驗與展望【J】.中國教師,2018(05)
【5】白少紅.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7(06)
【6】房燕.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解決措施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2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