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地方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論文提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必要性,以地方戲曲為例,羅列了地方戲曲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且提出了解決措施。筆者通過本篇論文呼吁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起來。
  關鍵詞:地方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
  
  中國歷史悠久,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已經“上下五千年”。在這上下五千年里,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才得以鑄成如今的中華文明。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我們偉大的祖先憑著他們的創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走來,向未來奔去。
  我們的祖國民族文化光輝燦爛,傳統音樂更是源遠流長。中國的傳統音樂體裁形式多樣,音樂種類豐富,有民歌、曲藝、戲曲等,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筆筆寶貴的財富。
  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是水,但是水沒有味道,我們更愛喝飲料,可是飲料的制作也需要水,沒有水,哪來的飲料?就像我們現在的生活,和過去有著割不斷的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只是現在社會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也在不斷地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的意義我們沒有去發現和重視,我們需要一點時間讓他們融入我們的生活。不要等有一天,水已干涸,我們只剩遺憾。
  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現如今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苑金生老師在《歷史的見證 文化的載體——介紹被列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石雕藝術》一文中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深刻的解釋。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518項,其中,民間音樂有72項,傳統戲劇有92項,曲藝有46項,可見傳統音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比重。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很多地方的地方戲曲又開排練起來,并且在排練原有劇目的同時編排了很多新劇目,在不斷地進行傳承以及創新。比如嚴可老師在《探索柳琴戲文化產業發展之路》一文中提到:“在國家發展文化產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政策的指引下,柳琴戲在藝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這說明,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視,制定了相關政策,并且一些地方戲曲劇團享受財政撥款,這些措施都在促進著地方戲曲的發展。另外,嚴可老師還提到了柳琴戲在劇目方面,挖掘整理了原有劇目的同時,推出了諸多新劇目。原有劇目的復排是一種傳承與保護,新劇目的推出使得柳琴戲,沒有停滯不前,這是一種發展。
  可是現如今,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藝術形式不斷創新,地方戲曲的發展也遇到了諸多問題。一些地方戲曲形式后繼乏人,沒有穩定的演出隊伍,且不受觀眾喜愛。以柳琴戲為例,柳琴戲有著相對穩定的專業演出隊伍和較好的后備力量培養條件,但也面臨發展的問題。就此問題,嚴可老師找出了三點問題,筆者從中引用兩例。一是“柳琴戲總體產量偏小,缺乏內生發展動力。” 產量不夠是頭等問題,觀眾不會總是去看重復的劇目,劇目不更新,可能會失去很多原有觀眾,因此需要不斷創作。二是“柳琴戲與其他產業的聯系還不夠緊密?!?柳琴戲的發展應該與相關產業結合,比如地方旅游業,在景區開發有關柳琴戲的體驗式產品,讓游客深入了解柳琴與柳琴戲,讓柳琴戲成為當地的名片。其實不只是柳琴戲,其他地方戲曲形式也是一樣,同樣會受這些問題的制約,從而影響其發展。
  昆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昆曲如今的創新發展就做得很好,值得借鑒。類似于這種地方戲曲,一般是老年觀眾居多,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蘇州昆劇團與白先勇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在蘇州大學進行首演,又相繼走入更多大學進行演出,大受歡迎!后又走出國門,到了美國進行巡演,掀起國內國外的“昆曲熱”。在田牧笛老師的《“傳統版”與“青春版”〈牡丹亭〉比較研究》一文中提到白先勇在湯本的基礎上對《牡丹亭》的二次創作:將其制作成符合現代舞臺藝術要求和適應大眾審美趣味的新型舞臺劇。這種適應當下文化市場需要的創新形式已經獲得了成功,其他地方戲曲也可以嘗試借鑒,比如徽劇、揚劇、錫劇、柳琴戲等。
  當今社會,解決地方戲曲的保護與發展問題迫在眉睫,但是,如何能夠讓地方戲曲得到更有效的保護與發展?筆者認為,首先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當代年輕人對流行音樂的接受程度更高,所以在地方戲曲中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現代元素,甚至是相結合。如此創新能夠收獲更多的觀眾,得到更好的發展。這一點,嚴可老師在《探索柳琴戲文化產業發展之路》一文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加大創新力度,突出地域特色?!?創新就是要融入現代生活,從而擴大地方戲曲的受眾范圍。另外,嚴可老師還提出:“應以現代審美進行包裝,在舞美、服裝、音效等方面下功夫?!爆F在很多演出,都著重打造舞美、燈光、音效,尤其是一些大型實景演出,效果的確非常震撼,也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所以在舞美、燈光、音效方面,地方戲曲的確可以借鑒。
  其次,地方戲曲也應該學習昆曲“走進校園”的方法,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大學校園的成功,打破了年輕人難以接受地方戲曲的慣例。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素質也相對較高,普遍接受能力也很快,因此大學生是最有潛力的市場。另外,如果能將地方戲曲列入高校素質教育中,就更有利于中國地方戲曲的發展。
  最后,可以利用電視劇來宣傳。許多電視劇都在植入廣告,并且效果都不錯。最近有一個電視劇《都挺好》,里面多處背景音樂都是蘇州評彈,并且每一段開始都會有字幕做個大體介紹,追劇的人如果有興趣就會去了解一下,原來這就是蘇州評彈。其實現在追劇的人不在少數,利用電視劇來擴大宣傳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著中國過去,也承載著中國的未來。這些寶貴的財富,需要我們共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它得以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苑金生. 歷史的見證 文化的載體——介紹被列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石雕藝術[J]. 石材, 2007(3):40-45.
  [2]嚴可.探索柳琴戲文化產業發展之路[N].光明日報,2017年9月13日第12版.
  [3]田牧笛. "傳統版"與 "青春版"牡丹亭比較研究[N].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5月20日第37卷第5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5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