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從文化旅游業的角度來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立足的根本,發展的靈魂。從文化旅游業的整體結構來看,如何將可予以物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區域內的文化旅游業進行有機結合,是當下文化旅游業創新發展的大方向。文章立足于文化旅游現實,對文化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析,并就如何站在文化旅游的角度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穩定、長久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
文化遺產是一種對生物生活狀態的延續與再現,人們對其進行探求、研究,均是為了從中獲得一些嶄新的東西,而大多數文化遺產均具備其獨特的魅力,人們在對文化遺產進行研究的過程之中亦會被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所吸引。文化遺產是人類最初實踐、思想以及精神的傳承,也是人類文明進步以及藝術發展的源泉與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之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多以民間藝術創作為主,涵蓋民間技藝、表演藝術、風俗傳說、生活方式等等。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看,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化,并將其與不同區域內的文化旅游產業進行有效結合,是當下文化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基本方向。
一、文化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
文化旅游的形式較為豐富,但從其本質上來說仍是對歷史遺跡、文化建筑以及區域內博物館的游覽參觀,或是具有宗教信仰人士的朝圣行為等等,具有較強的體驗性。直至目前為止,在全世界范圍內約有60%左右的旅游愛好者為文化旅游者。這些人群所進行的旅游活動往往都包含了對于當地特色文化的體驗以及特色產品的消費,甚至可以說不少地區的文化旅游產業支撐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將當地的信息、知識、意象等文化資源向經濟領域進行轉換的一種產業。從文化旅游發展的觀點來看,創新是其核心理念,通過融合文化科技借以提升城市的底蘊與品質,從而增強城市的影響力、聚集力以及吸引力。如何實現文化旅游穩定、快速發展,并對日漸趨于萎縮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此外,從開發文化旅游產業的角度來談,在對文化遺產進行管理保護的同時,也必須有效推動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部分地區,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手工藝產品等等,在很久以前便已有對外進行銷售的歷史,且直至如今也是當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事。不過,此類產品發展規模相對較小,從形象上來談亦不具備多樣性,難以作為一個獨立、自主、活躍的文化品牌立足于文化旅游市場,同時在時代感、時尚感上亦有所欠缺,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也必將被市場所淘汰。在前些年,我國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文藝表演加速萎縮,也正是上述原因所致。不過這一現象也隨著國家大力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落實而得到遏制。
文化遺產必須在保有其文化個性的基礎之上凸顯其現代性,而不可一成不變,落后于時代,在堅持民族、獨創的基礎之上謀求發展,才能夠做到經久不衰,久而彌新。簡單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保持鮮明時代性、兼容性,并注重自身的創新發展,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入文化旅游產業之中,推動當地經濟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一)整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之中所留存下來的精華,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與核心,想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必須保障其整體完好而不被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文化的整體性以及生態的整體性。文化的整體性是指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之中,應當將其外在形式以及內在底蘊均予以保護,從而不破壞其文化傳承的連續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性則較為好理解,乃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完好的保護。
?。ǘ┑赜蛐?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活動的反映也具有其環境與地域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也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其文化地域性,其次是其自然地域性。簡單來說,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均于某個地區起源,于某個地區發展,故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旦喪失其地域性,就難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
?。ㄈ﹦撔滦?
創新是事物發展所必備的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傳承的過程之中,必然會遭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難以永遠保持其古老的特色。從這個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必須以正確的方式予以改革創新,在保持其獨特性、地域性以及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革故鼎新,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人的文化旅游需求保持一致,這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根本途徑。
三、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舉措
?。ㄒ唬┱龀?
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較晚,故而在管理政策方面不夠完善,尤其是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上,往往漫無頭緒,舉措混亂,管理效果更是差強人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依賴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中具有無可比擬的話語權與決定權,故而地方政府部門應當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慎重思考,理性決策,積極組織,從而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需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政策。此外,政府部門理應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結合當地的環境規劃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同時加大管理的力度。
?。ǘ﹤鞒腥说牧x務與責任
不同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與思想內涵,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益者、享用者與保護者,對傳承人而言,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之中,既是其肩負的榮耀亦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之中,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往往會遭受物質上的誘惑,但作為我國優秀傳統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播人,他們必須秉承高度的責任感,保持良好的心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之中盡到自己的責任。 ?。ㄈ┪幕糜握叩姆e極配合
游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接觸者,因而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具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深切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內涵,方能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觸的過程之中,有意識地對其進行保護。然而,從實際情況上來說,大多數旅游者對于許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足夠的了解,甚至為數不少的游客素質文明較為低下,對于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敬畏之心,故而在文化旅游之中常常做出一些低俗之舉。針對于這一點,需要旅游開發商們通過多種媒體方式進行宣傳,從而加深游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認識。
四、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目前,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其核心理念在于滿足當代人發展需求的同時,不能對后人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威脅。而在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則涵蓋了兩個方面,即文化旅游視野的持續進步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發展,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在開發文化旅游產業的背景之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對文化旅游的開發利用,我們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經濟效益考慮在內,在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的同時,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效益的追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有文化價值與民族價值的基礎之上更加具備商業價值。簡而言之,在文化旅游產業之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首先要注意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蘊的保護,同時慎重地去追求其經濟效益,認真思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保護手段,同時謹慎施行,不可盲目追求旅游熱潮,從而破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復制一些粗制濫造的庸俗之作。
五、結語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是我國古代人民在歷史長河之中辛勤勞動、藝術創作所留存下來的瑰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獨特性,不可復制。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擁有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其作為維系我國各個民族情感的紐帶而被千古傳承。因此,如何有效地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讓其穩定、長久發展傳承下去是我們所需思考的問題。站在文化旅游開發利用的角度上,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利用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步,從而實現我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彩迪,袁正新.全域旅游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以張家界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7):182-183,186.
[2]杜小三,楊靜,秦利民,等.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以四川省樂山市為例[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3):39-44.
[3]楊洪林.非物質文化的歷史境遇與公共文化重塑——以恩施土家女兒會為考察中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4-68.
[4]潘慧琴.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開發中的保護和傳承[N].中國旅游報,2017-07-14.
[5]闕怡,曾源,熊豪,等.四川秦巴山區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及文化載體空間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6(6):101-107.
[6]趙小娟,譚杏,時吉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開發與旅游產業發展的相互影響初探[J].統計與管理,2014(4):111-113.
作者單位: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3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