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只為更好的理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幼兒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和重點,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方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水平,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而在全面推進幼兒教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中,開展游戲化教學,是目前最具實效性的重要舉措。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盡情地玩耍,開心地與同伴交流,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的言行舉止,通過本文所提到三種方法,最大化地拓寬幼兒參與游戲地范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幼兒的做法和說法,從而促使幼兒主體意識的提高。
關鍵詞:教師;幼兒游戲;觀察行為
學會觀察,是目前幼兒教育行動綱要對廣大一線幼兒教師提出的要求,因為只有進行全面地觀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幼兒的做法和說法,更能對幼兒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引導。所以,幼兒園的教師以游戲為出發點,讓幼兒在暢游在游戲的海洋里,品味游戲所帶來的樂趣,在游戲場地,仔仔細細地觀察幼兒,發現幼兒一點一滴的變化,關注幼兒的成長和進步,加深與幼兒的交流與溝通,讓幼兒盡情地探索未知的領悟,找尋出更多的天文地理歷史知識,開闊幼兒的視野,增長幼兒的見識,促使幼兒更加快樂地自主學習,發掘出更多知識的真諦,領悟出更好的知識內涵,走向更加成功的彼岸,真正把幼兒教育打造成幼兒所喜歡的樂土。那么在游戲活動中,幼兒教師應觀察幼兒的哪些行為呢?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自我表現情況
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內心的變化很大,特別是面對陌生環境時,總感覺到很無助、甚至有的幼兒還會有些害怕,這樣的心理對于幼兒的成長十分地不利,導致幼兒的自我表現欲明顯地下降。鑒于此,幼兒園教師要把幼兒所熟悉、喜歡的事物,作為游戲活動的材料,要緩和幼兒內心的緊張情緒,促使幼兒捕捉生活信息,把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到對材料的研究和分析上。為確保幼兒更加積極地展示自我,需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幼兒,鼓勵幼兒參與活動,對幼兒的行為作出正確地評價,以提高幼兒的自我表現能力。比如在選取玩具時,可以把布娃娃、飛機模型等,引入游戲中,然后教師在旁邊觀察,男孩和女孩對這些玩具的表現,這是發現孩子們會通過自己的意愿,挑選出自己的喜歡的玩具,女孩拿過布娃娃后,會把自己內心的感想,對著娃娃述說,而男孩則會心無雜念地,拿著風機開心地玩耍,在這個過程幼兒的自我意識得到明顯地體現,性別特征也很突出。
二、觀察幼兒在游戲中與同伴的互動情況
教師能否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與進行細致地觀察分不開。所以,在幼兒參與游戲地過程中,教師必須近距離地與幼兒接觸,發現幼兒在與同伴交流中,出現的不文明、不正確的行為,要對幼兒進行啟發式的引導和教育,讓幼兒從內心深處意識到錯誤,能與同伴進行良好的互動,以促使幼兒自主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比如在進行區域游戲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一些幼兒不知道謙讓,有的甚至會因為搶玩具而發生矛盾和沖突,在觀察幼兒的這一行為中,教師要從多角度進行引導,告訴幼兒小朋友之間應和睦相處,打鬧是不文明的野蠻行為,讓幼兒反思自己的行為,引導幼兒學會與同伴交流,促使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觀察幼兒在閱讀中的自主學習情況
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變化,讓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地開發,促使幼兒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是目前幼兒教師所擔負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幼兒的學習規律,為幼兒提供更具體、更生動的學習內容,仔細地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各種變化,認真地解讀幼兒的行為,對幼兒的行為和做法,給予必要地指導,從而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取充分地選擇權和決定權。比如,為了最大程度地拓寬觀察幼兒的視野和范圍,教師可以結合本園的實際,建立簡潔、清新、明快的展示廳,像“書香長廊”、“游戲天地”等大型公共活動區,然后在幼兒閱讀書籍的過程中,開展不同形式的朗讀比賽,對幼兒的表達能力進行科學地分析和觀察,發現幼兒的特長,能讓幼兒領悟出朗讀的內涵,以提高幼兒的朗讀水平。
總的來說,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教師進行細致地觀察,從中掌握幼兒身心變化的特征,了解到幼兒的實際需求,從而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作為幼兒園教師要從上述方式和方法,掌握不同形式的觀察方法,更層次地理解幼兒的言行舉止,并對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不規范行為,進行必要的指引,要讓幼兒從中汲取對自己成長有意義的資料和信息,要深入地了解幼兒喜歡什么游戲,討厭什么樣的活動,通過觀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捕捉到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有益的信息,從而讓游戲成為幼兒茁壯成長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淑香.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第五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11):87-88.
[2] 宋巧梅:幼兒園游戲中教師有效觀察與指導的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7(08):99-100.
[3] 朱欣榮:教師在幼兒游戲活動中有效地進行觀察行為的策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學,2018(16):214-2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