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論詩 理解成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中,學生對作者的創作背景、生活經歷等深入了解后更能理解不同詩篇蘊含的情感。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對比教學的方式,使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更能引導小學生去聯系并不多的自身經驗,從而引發共鳴,讀出詩中情感。
【關鍵詞】知人論詩 分析文本 對比教學
在教學參考書的古詩教學中,教學目標里有這樣一條: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能體會其中思想感情。于是誦讀時,學生們會加上“感情”:五言詩重讀第三字,七言詩重讀第五字,有時聽得我們啼笑皆非。追根究底,其實學生并未真正明白詩中蘊含的情感,不是用力過猛就是淡而無味,往往達不到恰當的效果。
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有一個原則——知人論詩,即通過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和理想抱負來解讀詩人的作品。如果不了解作者,或者對文本分析不透徹,那么就可能誤解詩歌的主題,不能正確讀出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如何才能“知人論詩,理解成誦”呢?
一、分析文本 了解作者
分析文本是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
1.分析作者的描寫對象
詩人在面對不同對象時產生的情感不同?!冻厣稀泛汀顿u炭翁》都是白居易的作品,兩者因描寫對象不同而使詩中蘊含的情感不同。它們都是寫人的古詩,但是《池上》寫的是兒童,《賣炭翁》寫的是老人。白居易在《池上》中描寫的這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這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白居易見到這童真童趣的情景,心情愉悅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應該用輕松活潑的語氣,讀出詩人對孩子的喜愛之情。那么,在《賣炭翁》中,白居易見到的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是一個在雪地里賣炭的老人。他滿臉灰塵,兩鬢斑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這是一位很可憐的老人。見到這么可憐的老人,白居易受到觸動,很同情他,為他的遭遇感到難過,我們在朗誦這首詩時就應該慢一點。另外,此時作者還很憤怒,老人家辛辛苦苦把自己做好的木炭拉到街上賣,卻沒賣到錢,“白衫兒”只給了他一點布匹。所以在讀“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的時候應該是語帶憤怒的。
只有對文本中作者描寫的對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對作者面對的情境有深刻的理解,才會體會到詩人深摯的情感。如果我們對文本描寫對象沒有深刻的認識,那么對作者在詩中傾注的情感也必然是模糊的。
2.分析文本的寫作時間
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所處的社會背景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其所寫的詩中蘊含的情感也有區別。杜甫一生留下無數詩篇,因其所寫詩中常常諷刺時政,憂國憂民,深入反映百姓疾苦而被后人尊稱為“詩圣”。沉郁頓挫的杜甫詩,也有對花對酒對月的少年時候。開元十九年,當時24歲的杜甫開始游歷,之后在洛陽遇到了李白、高適,三人同游,此時杜甫寫成了《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教學《望岳》的時候,筆者告訴學生們:“杜甫考完試后決定周游全國,出去旅游的時候又遇到了自己的偶像,跟偶像一起游山玩水,你想想這時他是什么心情?”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高興!”理解了作者此刻的心境,為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打下了良好的鋪墊,筆者接著問:“作者看到巍峨的泰山,發出什么樣的感嘆?”“這么高的山,有一天我一定會爬上去的,當我爬上山頂的時候,別的山都會在我的眼下?!薄八宰髡咴谠娭姓f……”“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睂W生們帶著作者的恣意灑脫和雄心壯志讀出了這句詩。
安史之亂爆發后,潼關失守,以至中年的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教學《春望》的時候,筆者先給學生們講解了杜甫走上仕途的艱難。好不容易當了官,卻只一年多就遇到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得生靈涂炭,雖然山河依舊,但是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此時學生更加懂得作者詩中的“花濺淚”“鳥驚心”,懂得作者在《春望》中寄托的憂國憂民之情,懂得作者的睹物傷情。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誦訓練,學生們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基調。
分析作品寫作時間,有利于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更能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宣泄的情感類型。
二、課內交流 讀出情感
課內交流是古詩教學的主體部分。
1.對比教學的交流方式
“誦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將不同作者相似主題的詩放在一起做對比教學,如杜牧的《山行》和張繼的《楓橋夜泊》。這兩首詩都是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但其中的情感卻大相徑庭。
課內交流時,筆者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了詩句的字面意思后,再讓學生思考這兩首詩寫景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很快找到了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是寫秋季的景色,都有“霜”“楓”這兩個意象,同樣寫了秋季的“寒”。接著學生找出了以下幾點不同:地點不同(杜牧在山上,張繼在船上);時間不同(《山行》中時間是白天,《楓橋夜泊》中時間是晚上)。筆者立即追問:張繼眼中夜晚的秋景和杜牧眼中白天的秋景有哪里不一樣?有的學生說:“白天和夜晚溫度不一樣”,有的學生說“楓葉的顏色在白天看來非常紅艷,夜晚卻看不出”。筆者借此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看風景時的心情(一愁一喜),并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張繼筆下的秋景帶有濃濃的愁意,而杜牧筆下的秋景卻有著勃勃生機呢?接著筆者為學生們補充兩位作者不同的人生際遇: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銓敘未中,還沒有能走上仕途,一腔抱負無處安放,分明有才學卻不能有所作為;比起張繼,杜牧就不一樣了,杜牧是晚唐時期宰相杜佑之孫,他26歲就中了進士,最終官至中書舍人,可以說是個很有出息的人了。而杜牧登科后,曾經有十年的幕僚生活,尤其是在揚州做牛僧孺的幕僚時,真正是閱盡世間繁華。學生們至此才更能體會作者內心:張繼心中帶著滿腔的愁緒寫下的《楓橋夜泊》將那種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比起張繼,杜牧得到過很多,所以即使是后來在官場上遇到挫折,他也并不是一味沉溺悲傷。他的性格中有積極的一面,同樣寫秋天,杜牧就不是“悲秋”。杜牧通過這一片紅色的楓林,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充滿生機勃勃的景象。因此,《山行》這首詩飽含著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通過對比教學,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不同,因而在誦讀的時候節奏、語氣也不同。如表達《楓橋夜泊》中的愁緒誦讀節奏應稍緩而發聲較輕,表達《山行》中的生機勃勃誦讀時節奏應稍快而發聲較用力。在將兩首詩進行對比教學后,學生很快就能進入古詩中的情境,“朗誦”水到渠成。
采用對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了參與討論的學習條件,使學生在活潑的互動氛圍中,輕松、愉快地理解文本和了解作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
小學生由于接觸的人和事比較少,因而有時候并不能從教師的描述中,對詩人有一個立體形象的感知。因此,在課內交流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使用比較淺顯的語言。如講到張繼銓敘未中,也就是考上進士了吏部卻沒有安排他做事,學生無法理解張繼的苦悶,也就不能理解《楓橋夜泊》中的“對愁眠”。學生說:“他已經考上了呀,考上了之后又不用工作,多舒服呀?!庇谑枪P者就用學生能接觸到、感知到的例子來講解:“就好比是你平時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作業都能得到優,每次考試都考雙百,打掃衛生也非常賣力,經常幫助同學,所有人都夸你好,可是期末評選三好生,你卻落選了。”學生一聽,嘴角就垂下來了,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愁”。教師用學生們能理解的“愁”來引出他們不太能理解的“愁”,這種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能引發學生共鳴。
如講到柳宗元的《江雪》,柳宗元參加了政治革新運動,由于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在初讀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不能感悟“獨釣寒江雪”的孤獨。可是,跟學生講“政見不合”“革新失敗”,學生肯定是不理解的。此時就需要教師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講解。筆者立即向學生娓娓道來:“柳宗元原本是個非常受皇帝重視的好苗子,可是他想頒布一項新紀律。新紀律不受別人待見,不管是跟他玩得好的還是原本跟他就有過節的,都開始排擠他?;实蹧]有辦法,只能降了他的官職把他趕到偏僻的地方去。柳宗元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也感到很壓抑,幾乎絕望,憤怒、無奈、痛苦到了極點。于是,他就借描寫那個大雪中獨自垂釣的漁翁,來寫自己的孤獨?!甭犃诉@個淺白的解釋后,“獨釣寒江雪”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三、課外積累 打好基礎
課外積累是古詩教學的輔助方法。
在一線教學的小學教師們常常說課堂時間太少,確實,如果教師在課上為學生補充詩人生平,就要事先準備好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學生更能理解,這確實很難。但是語文學習并不只是在語文課堂上?,F在科技在進步,獲取課外知識的途徑已經不只是一周一次的“紅領巾廣播臺”了,學??梢酝ㄟ^公眾號將這些有趣的小知識發給家長,家長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也可以不定期在班級微信群中發一些與詩人有關的趣聞軼事。甚至可以在班隊活動中開展活動,小組合作制作某一位詩人的宣傳冊。教學中多做一些“磨刀功”更利于“砍柴”,將同一主題的詩歌作為一個專題,分別介紹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詩人身上體會不同的情感,如同樣是“送別詩”,為什么可以是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的惆悵,又可以是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的灑脫。也可以將同一個詩人的不同詩篇進行整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誦讀時需要投入的感情并不一樣。對詩人了解越透徹,讀起他的作品來就更能投入真切的感情。
錢夢龍先生說“學貴得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選擇符合小學生特點的內容,并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知人論詩,理解成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幫助小學生分析文本,了解作者寫作時的前因后果所處情境,深入理解詩中情感,從而聯系已有經驗感悟這種情感,方可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唯有如此,誦讀出詩中蘊含的情感即可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黃偉.第一學段童詩誦讀教學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101(3).
[2]李杰斐.教貴有術導而弗牽 學貴得法自主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3]應雀靈.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