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去粗淺見精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本期學校新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的磨課活動中,我選的是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二單元第4課《四個太陽》。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這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給夏、秋、冬、春四個季節分別畫了一個不同顏色的太陽。表達了其善良的心地,美好的心愿。
為了把這篇課文上成理想課堂,磨課總共進行了三次,這三次經歷的所得,是我教學生涯中挖到的一筆寶貴財富。
如果把我的磨課活動看作是取經,我不知道經過三次磨課后的課堂是否算取得了真經。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比喻可能太夸張了,因為唐僧取經西行十萬八千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戰勝無數次的艱辛危險,才取得真經。這次磨課活動的時間遠遠沒有取經的時間長,經歷的挫折和困難也遠沒有那樣大。但我愿意以唐僧取經的心路歷程,來貫穿于這次磨課活動的全過程,為自己真真切切地取到“真經”。
一磨“激情四射”。
第一次上這堂課是在一年級4班。這個班是全年級最好的班,上課前我信心十足。上課時,學生面對一位新老師很興奮,我也是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整堂課氣氛活躍,課堂在我的掌控之中,并且順利完成了我的教學設計。其中有一個環節的確不如我意。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小畫家畫了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原文是“我畫了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果園里,果子熟了。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請他們嘗嘗水果的香甜?!痹诮虒W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學生扮演落葉邀請小伙伴品嘗水果的香甜,以此訓練學生說話能力。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學生始終不能說出落葉的小伙伴是誰,更談不上用第一人稱邀請小伙伴品嘗水果的香甜了,此環節讓我很懊惱。
課后,來聽課的老師卻給我指出了很多不足,比如:教學環節太多,提問不夠精練,教學設計未能完全緊扣本文。聽完意見,我依然滿懷希望,畢竟我也是有十年教齡的老師,公開課也上得不少。我并沒有認真琢磨,僅按照他們給我指點的部分進行了修改。我的掉以輕心,讓我嘗到了苦頭。
二磨“跌入谷底”。
第二次上這堂課是在一年級2班。我信心十足地站上講臺,本以為駕輕就熟。但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就知道這節課被我搞糟了。這個班的孩子很乖,紀律很好,但好像面對我時沒有熱情,加之王校長、鄧主任、王娓娓老師也在聽課,我的緊張感便不油而生。所以在上第一個自然段時,我想調動學生們的激情,在提問時我說的話就很多,浪費了時間。上完第一自然段時,已經8:45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破罐子破摔吧,耗完這節課吧!所以在上第二自然段時,我就故意拖延時間,上完之后又回到第一自然段。整堂課條理不清,層次不明。課后,我的心像跌入冰窖,沮喪到了極點,一直搞不懂為什么第一天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換個班就不行?課后,王娓娓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所在:這堂課的準備不足!比如,每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什么?學生讀課文的目的是什么?PPT的展示沒有針對性……這些都是教師準備不足的具體體現。王老師犀利地點評,頓時讓我墜落深淵,感覺自己就像是個篩子,渾身都是眼兒,十年的老師白當了。
臨近中午時,我趕緊找到何敏老師,說出聽課老師指出的不足之處,請她幫我研究教案。她毫不推辭,對我的教案逐字逐句地分析,針對有問題的教學環節給我出謀劃策。下午,王曉蓉老師又結合這兩堂課指出不足,反復強調要緊扣文本。比如:整篇課文是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送給四個季節,課文順序是:夏秋冬春;而前兩節課我板書設計的是:春夏秋冬。課文描寫彩色太陽送給春天那一段,指導我要引導學生體會春天顏色多,緊扣“多彩”這個詞理解。
其實,從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時,王曉蓉老師就告訴我要緊扣文本,根據文本設計教學環節。說實話,我一直沒有細細琢磨她說的這一句話。前兩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我在網上找的,僅做了部分調整,并不完全是自己設計的,當時也細細讀了這個教案,覺得沒問題,哪知道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根本不適合這個班的學生。
經過第二次磨課,我才明白“畫虎不成反類犬”,偷懶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為了解決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我翻閱網上相關教案和視頻,回味每個老師指出的不足之處,品味王曉蓉老師說的“緊扣文本”。猛然間如醍醐灌頂,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有了靈感,修改整個教學設計、制作PPT便得心應手。
三磨“枯燥乏味”。
第三次上課是在一年級3班,這篇課文學生已經學過了,加之第二次磨課受到的沉重打擊,我奔著能順利走完教學流程去的,整個課堂也確實按部就班地從頭上到尾。盡管一堂課結構清晰了,我的語言精練了,學生在我的牽引下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仍然有不足之處。我的心思沒有逃過王校長的眼神,她指出了整堂課教師沒有激情,對學生的評價不具體。原來,課堂貌似沒有問題,但缺乏激情和活力,恰恰就是課堂存在的最大問題。
雖然教學流程順利完成了,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學生能按照我的指引說出落葉的小伙伴是誰,也能用第一人稱邀請落葉的小伙伴品嘗水果的香甜。但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的提問還是不精準。為了達到理想的狀態,我翻閱網上相關教案和視頻,學習別的老師是如何設計這一環節的。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難關終于被攻破了。
經過三次磨課,我收獲頗多,公開課也拉開了序幕。周二全校進行語文教研學習時,我上了這節公開課。有成功,也有失敗。例如:在講解第二自然段,設計的學生扮演落葉,用第一人稱邀請小伙伴品嘗水果的香甜,在這次公開課上還是失敗了。我問:“落葉是怎么邀請小伙伴品嘗水果的?”學生回答:“落葉邀請小兔子品嘗蘋果?!薄奥淙~邀請小猴子品嘗桔子?!薄@與我的設計完全不一樣,我想要的是:小兔子,你好!我請你去品嘗甜甜的蘋果吧!諸如此類的答案沒有一個學生說出來,我沒有及時糾正,被學生的答案帶入了誤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另外,為了在公開課上呈現寫字的理念,我在文中選了“秋、校”兩個字講解,但僅僅體現了識字理念,沒有完全滲透寫字理念。這就告訴我,要想課堂理想,重在平時的滲透。只有仔細地研究手中的教材,研究自己的學生,充分周密地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教案,才能上好每一堂課。
經過磨課和公開課,我不再霧里看花。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緊扣教材設計教學,不能完全使用拿來主義。其次,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出現的不同狀況,要學會靈活調整教學設計,不是一年級2班的學生缺少活力,而是我太死板。無論一篇課文上幾次,都要如同第一次吃螃蟹一樣充滿新鮮感。第三,以前我制作PPT就是為了整堂課花哨些,聽了王娓娓老師的點評,我才知道PPT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實實在在為課堂服務的教學手段;PPT不是隨心所欲的出示,而是要有針對性的展示。第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要請不同的老師進課堂,要請專家進課堂,才能更多地發現教學中的不足。閉門造車只會得到“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結果。第五,反觀各位專家和老師在磨課過程中對我的點評、指導,對于別的老師上課如何點評也有了方向,各級參與,恰當點評也是自身不斷進步的一種手段。
通過這次磨課活動,忽覺自己曾經竟是“一個混世魔王”。在此,我想說出我的心聲,磨去粗淺見精華,一堂優質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最終“磨”成真經的。磨課重在“磨”,不僅是磨課,更是磨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顆越挫越勇的心。正如我在第二次磨課后發在朋友圈的一句感言———磨課就如同鉆木取火,當你把最初的熱情和信心都磨成冰冷的木和石的時候,最后你就會鉆出希望之火!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實驗小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