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以思維導圖參與語文課堂行為改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兒童是課堂的主人,理應參與到課堂行為改進中來。思維導圖是有利于兒童語文素養提升的學習形式。兒童運用思維導圖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課堂行為改進的有效路徑:兒童運用思維導圖內化資料,可以助力課堂;兒童對話文本后借助思維導圖把握課文脈絡,讓學習真正發生;兒童運用思維導圖開展語文主題研習,與同伴進行共享交流,實現了學習力的再生長。
關鍵詞:兒童參與 課堂行為改進 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9-0054-01
1.兒童與課堂行為改進
當今的語文課堂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習的真正發生,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教師們也關注到了這一問題,并積極投身到課堂行為改進的大潮中來。比如,精心研讀文本,對課文進行個性化解讀,做出了打破文本順序的創新。又或者潛心學習,熟練運用多媒體手段,卻讓過多的圖片、音樂、資料鏈接充斥語文課堂。然而,文本順序的編排凝聚了作者的匠心、匯聚了編者的精心,和兒童一樣值得尊重。過多的多媒體資源也占去了課堂有效的時間,破壞了原有的教學節奏,割裂了學生的思維,讓語文課堂遠離了朗朗書聲的本真。
柳宗元《蝜蝂傳》中說有一種小蟲子,看到什么都要背在背上,最后被活活壓死了。這對語文教學也是一種警示,課堂行為改進必須學會做減法。課堂行為改進要減去不必要的教學環節、減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鏈接、減去多余的手段和方式等等。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由多到精、以少勝多的過程中,首先要審視教師的兒童觀。
兒童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主體;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旨歸。認識和發現兒童、研究兒童與課堂行為改進將會殊途同歸。課堂行為改進應由師生合作共同推進,讓兒童參與到課堂行為改進中來。
2.兒童與思維導圖
對兒童核心素養的追求,要求語文教學要以促進兒童發展為基礎,以語文學科塑造人的獨立品格與所需能力為基礎。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思維能力的提升是重要的一部分。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圖文并重,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關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起記憶鏈接,是兒童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形式,與傳統的學習記憶方法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思維導圖的訓練可以幫助兒童理清結構、提升閱讀能力,提煉思路、優化思維方法,梳理要點、構建知識體系,彰顯個性、激發學習熱情,是培養兒童思維能力,提升兒童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3.兒童以思維導圖參與課堂行為改進
兒童是課堂的主人,理應參與到課堂行為改進中來。思維導圖又是適合兒童、深受兒童喜愛的學習形式。因此,讓兒童動起來,運用思維導圖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課堂行為改進的有效路徑之一。
?。?)內化資料,助力課堂
一次聽到一年級教師教授白居易的《池上》,在課堂伊始教師出示了這樣的詩人介紹: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老師讀完這滿滿的一屏“下邽”“元稹”“元白”“劉白”,留下一年級的兒童頭腦一片空白,作為聽課老師,幾多無奈。
有效教學要求教學設計確實讓兒童學有所得,要求知識可以轉化成能力,要求學習力的形成和素養的提升,教師大包大攬地介紹、出示資料的做法與此相悖。教師選擇兒童難以讀懂的大段資料進入課堂,讓兒童還沒有走進課堂就已經望而卻步了。
?。?)對話文本,經歷學習
常規語文教學分兩個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通常要完成學習字詞、通讀全文、理清課文脈絡的教學目標。在初讀課文的環節,慣用教學設計是先自讀課文,再交流課文大意,最后概括段意,每個環節由教師發出指令,兒童逐一完成,即視為完成了對課文脈絡的梳理。
在《用思維導圖學習說理文》的微課中,筆者展示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說勤奮》的思維導圖范例,在簡要的思維導圖結構與規則介紹后,學生就能按照這樣的方法自讀完成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另一篇說理文《談禮貌》的思維導圖,通過學習范例,學生提取到了這篇說理文的觀點、概括了三個典型事例、把握到了事例間的關系,實現了對篇章段落的整體把握。
比較常規做法和思維導圖的做法,常規做法中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領著兒童在“匆匆趕路”,在課堂上占有話語的主動權。而思維導圖法中兒童完成繪圖后,試圖組織自己的語言把圖上的信息表達分享給大家,教師只在最后做評價引導修改或給予鼓勵,更大可能的避免了過度的牽引,把“學習”更為完整地留給了兒童。
在初讀課文、把握脈絡的過程中,兒童帶著真思考對話文本、繪制思維導圖,經歷了提取文本信息,概括與歸納、語言表達的學習過程,學習真正發生,學習力確實在生長。
兒童是課堂的主人,理應參與到課堂行為改進中來。思維導圖是有利于兒童語文素養提升的學習形式。兒童運用思維導圖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課堂行為改進的有效路徑:兒童運用思維導圖內化資料,可以助力課堂;兒童對話文本后借助思維導圖把握課文脈絡,讓學習真正發生,提升了學習力;兒童運用思維導圖開展語文主題研習,與同伴進行共享交流,實現了學習力的再生長。語文課堂行為改進任重而道遠,兒童以思維導圖參與課堂行為改進的相關問題也值得在課堂實踐中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思維可視化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整合[J].劉濯源.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21)
[2]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認知結構為視點[J].林明彥.才智.2015(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6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