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思維導圖,促進閱讀教學“讀法寫法”結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以《凡卡》為例,在教學時采取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閱讀教學,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對讀法和寫法有個系統化的認知,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思維導圖  巧用讀法  善討讀法  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TP39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76-02
  一、巧用讀法,把握文本主旨
  語文教學的閱讀法有很多種途徑,閱讀閱讀,即要求以讀為基礎,以讀為感悟文本的切入點。當然,閱讀不僅僅是簡單的讀,更多是有目的的讀。在現實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如何有效去閱讀是非常茫然的——如何有目的地讀?學生應該怎么樣讀才能更快提高本身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學生明確知道“我要用什么方法讀”,在執教《凡卡》時,筆者是這樣操作的:
  1.知段意,理思路,明內容
  在閱讀教學時,筆者往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實際上“讀懂”是因人而異的,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優等生會直擊中心,中下生可能僅僅是知道粗略講了一件事情,甚至一些后進生連文本講了什么內容都無所得知。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更要教會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要求學生初讀時用筆做好標注,懂得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才能更好地明白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也是從中年段開始教學大綱一直要求的,尤其對于長文來說,學生在閱讀中容易思維混亂,從而導致在課堂上尤其是考試中概括主要內容題目時失分。在執教《凡卡》時,由于文章篇幅長,結構復雜,所以筆者在解決了字詞后,就在黑板上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標出(知段意——理思路——明內容),即要求學生明白讀的任務:把每一段的內容用小標題標注,并把小標題進行串接形成主要內容——這讓學生能有途徑可循,從而知道《凡卡》這課的主要內容是:以凡卡的信為線索,寫小凡卡被爺爺送到城里當學徒,受盡了種種磨難,想急切回到鄉下,卻實現不了這個小小的心愿,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2.讀重點,讀并想,悟感情
  要更好把文本讀透,顯然僅知道段意、明白主要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進行感悟。這時候的重點就更應該放在“抓重點句段讀進去想開來”,即讀并想。讀進去想開來,該如何想?這里的想也有很多種途徑:可以聯系社會背景,可以抓住人物細節描寫,可以聯系上下想,可以聯系生活實際……
  如在執教《凡卡》時,我讓學生讀進去想開來,一些學生會想結合當時19世紀沙皇統治時社會的黑暗來體會凡卡的悲慘;一些學生聯系上下文從凡卡的“三嘆氣、三看窗”體會凡卡的擔心;一些學生結合文本的第8自然段凡卡的“挨凍、挨餓、挨困和挨打”的場景尤其是動詞來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還有學生聯系“凡卡圣誕夜跪著寫信求爺爺帶回去”與“自己的新年夜是充滿了喜慶和歡樂”進行對比體悟,更能體會凡卡的這種悲傷和哀求……通過學生的巧用讀法,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凸顯出來。
  “殊途同歸”,每個孩子的想法各有不同,讀法各有不同,但是卻又能體悟中心,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當中提倡的,這樣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學生各施本領的精彩時刻,更是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百花齊放”的氛圍。
  二、善討寫法,滲透寫法遷移
  善于閱讀不僅僅是提高閱讀素養的要求,更是回歸“寫”本真的必然途徑。每個作者的寫法風格不同,每種文體寫作風格也不一樣,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寫法,讓學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寫法,探討文本獨特的寫法風格。
  1.獨特寫法,一文一得
  《凡卡》這課在寫法上以凡卡寫信的順序(寫信前——寫信中——寫信后)進行安排,并有兩處插敘(憶守夜、憶砍樹)、多處細節描寫和意味深長的結尾(以夢結尾);插敘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但是《凡卡》這篇文章的插敘卻有獨特性,以回憶的方式就行插敘,使全文形成作者敘述、凡卡信的內容和回憶內容三條線索同時進行的寫法,這樣的寫法同時形成對比和反襯,讓讀者更深刻體會凡卡的悲慘。這是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的,而且也是課后練習題第三題的問題:你發現本文在表達上有哪些特點?筆者在執教這里時重點介紹了此處“插敘”的作用,力爭讓學生做到一文一得:使板書呈現思維導圖樣式,讓學生一目了然并明白插敘是在記敘的過程中,由于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另一個或幾個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節和事件的敘述方式。同時,筆者及時在此處提問:你認為此處的插敘有什么作用?學生展開討論,根據板書思維圖的展示和文本內容,學生對“插敘、反襯和對比”的寫法的好處理解起來自然容易得多了。
  2.探討寫法,異同對比
  本單元的主題是閱讀國外名著,在學習《凡卡》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篇是安徒生寫的童話,一篇是俄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契訶夫的優秀短篇小說,兩者在寫法上肯定有所不同。這時筆者把《凡卡》課后練習題的第四題進行了調整教學,用引導語:“這個單元我們認識了兩位悲慘的小主人公,兩個小主人公的命運同樣悲慘,俗話說,幸福是相同的,不幸卻各不相同!請同學們再次快速默讀兩篇文章,對比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異同?”此處讓學生展開討論,可以看出兩者的相同之處都是結尾采取了“似喜實悲”的方式,引起讀者的思考;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賣火柴的小女孩》重在用虛實結合來突出主人公的悲慘;《凡卡》重在通過作者敘述、插敘和信三條線索的寫作方式來突出主人公的悲慘。此時筆者再次追問:“你們認為兩篇文章的表達方式能否互換?”這樣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明白寫法因文體和主題要有針對性的選擇,才能更能凸顯文章的主旨。
  三、思維導圖,訓練讀寫結合
  筆者在上述提到,閱讀教學不能進行碎片化教學,讀是從讀者的角度去品析文本,寫是從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本,兩者是不可斷裂的,同時兩者會根據文本的內容和主旨進行有效鏈接甚至有相通之處,讀最后也要落實到寫上。在執教《凡卡》這課時,我就用整體的思維導圖把讀寫的關系通過主要內容和主旨的方式進行串聯,以達到系統性。
  對讀法和寫法進行系統化教學和認識后,針對這篇文章“插敘”及“作者敘述、信的內容、插敘”三條線并行的獨特寫法,筆者在設計寫法運用環節時,讓學生根據“插敘”的方法,初步嘗試兩條線和“插敘”并行的方法對“一次春游”、“第一次煮飯”或“一次登山”的習作進行謀篇布局列提綱。
  “教是為了不教”,以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領悟寫法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最后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正在追求的。故筆者在《凡卡》的教學中嘗試了巧用讀法、善用寫法的教學方式,當然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僅有利于課堂的教學尤其長文短教的教學,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預習也有非常大的幫助,不僅有利于與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系統化掌握,更有利于學生的巧用讀法,善用寫法的實現,同時也是訓練學生語文思維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
  “讀寫結合”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手段。所以我們對課文的教學,不但不能把讀寫進行斷裂教學,還要把巧用讀法和善用寫法結合,并以之為范本進行寫法的滲透和謀篇布局的訓練,從而讓語文課堂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陣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0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