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一個文獻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資產證券化作為一項重要的金融融資工具,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表征。從其誕生以來,諸多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其進行了研究,主要從資產證券化的利好商業銀行經營和多度證券化的負面沖擊兩個方面展開研究。本文將在學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的背景,提出研究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當前新經濟發展的態勢下可能對商業銀行產生影響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商業銀行 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9)03(a)-026-03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工具的創新不斷涌現。融資手段的更新迭代是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體現。資產證券化作為金融創新工具,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較為短暫,起步較晚。我國嚴格意義上的資產證券化誕生于2005年《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頒布之后。世界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市場是資產證券化的發源地。資產證券化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百Y產證券化”一詞被首次使用是在1977年,美國投資銀行家劉易斯·瑞尼爾引入該概念之后,資產證券化業務正式進入金融視野.并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創新發展,無異于為全球金融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有力的興奮劑。
要做到對資產證券化的深入且客觀公正的研究,對于其本質內涵的認識是第一步。到底何為資產證券化?從其誕生以后,諸多學者和權威機構都對其進行了定義。被譽為“證券化之父”的美國耶魯大學法博齊教授定義“資產證券化可以被廣泛地定義為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將具有共同性質的貸款、消費分期付款合同、租約、應收賬款和其他不流動的資產包裝成可以市場化的、具有投資性質的帶息證券?!?
林志琦、唐旭(1987)認為,“資產證券化是指經營放款的金融
機構,把它們所持有的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有如抵抑放款或其他放款和應收賬款,組合起來,作為抵押品。以此為依據,創造一種可在金融市場悄售的金融工具的行為。”吳翔江(2001)在其文章中指出:“資產證券化即是指將一組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產經過一定的組合,使這組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收益比較穩定并且預計今后仍將保持穩定,再配以相應的信用擔保,把這組資產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的收益權轉變為可在金融市場上流動、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型證券的技術和過程?!?
盡管不同的學者對于資產證券化的定義并未實現達成一致,但是可以從他們的定義中,得出資產證券化的兩個核心點:信用評級、風險隔離。資產證券化即通過將具有現金流收益的貸款或者其他債權型資產通過打包“真實出售”給SPV,通過內部信用增級和外部信用增級,實現債權融資的一個過程。資產證券化是商業銀行進行流動性和資本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資管新規的出臺的背景下,銀行非標業務受到了極大的管控,而資產證券化卻處于監管的豁免名單,因此,資產證券化的運用將是商業銀行實現“非標轉標”的重要通道。
通過整理所讀文獻,到目前為止,我國學者和研究機構對資產證券化的研究主要基于兩個視角:資產證券化利好銀行經營、過度資產證券化形成的負面效應。下文將分別展開論述。
1 資產證券化利好商業銀行經營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在21世紀初期以來在中國市場上整體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任何體系的演變和制度的變革勢必與滿足特定的金融功能需求相關。而在金融創新背景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主要是由商業銀行的相關功能需求推動的。為何商業銀行會選擇此項業務?資產證券化滿足了銀行的哪些需求,在本部分筆者將展開論述。資產證券化對于商業銀行的利好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
從利好融資環境角度看:林志琦、唐旭(1987)提到證券化為儲蓄機構也帶來了一些隱含的好處,如資產證券化減少了放款和資本的比例,企業通過二級交易市場募集的資金可以較為高效地投入新的放貸業務中。吳翔江(2001)認為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從宏觀層面上大大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升了資本運作的效率。效率的提升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實現:一是通過資產證券化業務將資本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雙方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二是為商業銀行開拓了一條低成本的融資渠道,降低了宏觀經濟的運行成本。張文強、趙會玉(2008)認為資產證券化的風險隔離資產,在具體實際操作中,經過資產資質合格評估與信用增級、真實出售、重組增值、管理牽制和持續的信息披露構成了六道防線。這六道防線對融資過程中風險的隔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的金融市場上,高風險與高收益相伴是一條被人們普遍認可的經濟規律,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通過一系列手段實現信用增級,極大地降低了金融風險。對于金融環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沈炳熙、馬賤陽(2007)認為商業銀行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對于我國的金融改革、創新、穩定和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從促進銀行流動性角度看:劉紅霞、幸麗霞(2016)認為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重要動機是實現監管資本的套利。而流動性充足是其盈利的重要保證。郭紅玉、高磊(2018)提到,事實上,通過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盤活了其非流動資產,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張明、鄒曉梅(2013)也提到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加速了資金的周轉。商業銀行的傳統貸出款項從放貸到收回往往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資產的流動性差。而銀行的對外投資又需要資金,資金的期限錯配使得銀行的收益受到較大的影響。而資產證券化則通過將能在未來產生較為穩定的現金流轉化為能迅速回籠的資金。極大地提高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鄒曉梅、張明(2015)在文章中提到資產證券化能夠顯著提高商業銀行的資產周轉率。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資產周轉率的影響機制反映了其增加資產流動性的功能。利用被打包基礎資產中單個資產的異質性風險性質,極大地降低關于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敏感度,最終達到提高相關資產流動性的目的。高蓓、張明(2018)提到資產證券化對于利用市場力量處置不良資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良資產證券化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有利于銀行的經營??梢钥吹缴虡I銀行的流動性在資產證券化的帶動下實現了良性循環,保持較好的流動性是銀行經營的重要目標之一。 從信貸規模擴張的角度看:王志強.Hugh Thomas(2004)認為商業銀行主要面臨兩大歷史任務:即流動性管理和資本管理。商業銀行的資本規模是其經營的重要財務指標。在資本規模中又以信貸資本為主,所以擴大資本規模是銀行經營的重要目標。劉玄(2011)通過建立數理模型得出結論:在資本金一定的情況下,長期內銀行信貸擴張的關鍵是擴大銀行體系之外對其的資金供給。而資產證券化手段則能打通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條渠道。商業銀行經由資產證券化將銀行體系外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入信貸市場。通過資產證券化獲得的資金為商業銀行解決期限錯配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降低風險的同時能夠使得銀行的信貸規模增長。林志琦、唐旭(1987)提到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種類多樣,為進行資產證券化提供了豐富的預計收回的現金流量。比如:汽車應收款、信用卡應收賬款、以小企業管理局擔保的放款而發行的債券等。
2 過度資產證券化形成的負面效應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自然利弊共存。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眾多學者主要研究的是資產證券化為商業銀行帶來的利益。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卻將資產證券化推入深淵。耿軍會、尹繼志(2013)認為美國的次貸危機一度妖魔化資產證券化,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始不久的資產證券化就戛然而止。對于資產證券化也滋生了許多詬病。李佳、羅明銘(2015)提到資產證券化雖然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但是也導致了金融的不穩定。
理性觀之,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由于大量信用等級較低的資產被組成基礎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的包裝,打包出售給世界各個機構和個人。最終在人們的擠兌風潮中出現資金鏈危機,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陳忠陽、李麗君(2016)認為這便是資產證券化中存在的一種逆向選擇現象。由于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得到了較大的利益,于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大規模放貸,缺失對銀行貸款的風險監管。在原有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關系中,商業銀行作為直接貸款人,和未來還款額的收款人,其對貸出款項有較強的監管意識。鄧暄豪(2018)采用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對美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與銀行逆向選擇問題展開了研究。并且得出結論盡管在理論上信貸資產證券化有利于增強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但是商業銀行的動機扭曲反而會導致逆向選擇問題。但是在資產證券化背景下,由于銀行已將風險破產隔離,轉嫁給投資者。導致商業銀行對放貸放松要求。王元璋、涂曉兵(2011)認為只有當信貸資產的基礎資產呈現出穩固性,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提升資本充足率才是較為理想的現實選擇。
另外在風險隔離方面也存在一定疑問。商業銀行在進行資產證券化時通過自己兜底劣級債券的購買達到內部信用增級的目的?;蛘咴趯崿F“真實銷售”時其實并未完全轉移與基礎資產相關的風險。郭甦(2017)認為從實際情況看,中國未來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標的資產會傾向于多元化,這將賦予標的資產更大的風險權重。
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方面也存在著負面沖擊的可能。李佳、王曉(2011)采用計量經濟理論中的VAR模型對次貸危機中資產證券化對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資產證券化在金融危機中確實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產生了持久的負面沖擊效應。在次貸危機中,由于住房抵押貸款作為標的資產在房地產市場價格泡沫破滅時,其形成的資產證券化的價值也相繼縮水,由此導致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喪失,發生大規模拋售行為,而拋售行為會繼續導致證券化價值縮水,繼而發生新一輪的拋售行為,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金融市場中的資金供給量和流動性會不斷地減少和惡化。
3 結語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其誕生以來,每一個時代都有研究其價值和不足的學者和金融機構,可見其在金融市場中的重要作用。當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今年政府已經批文大力支持資產證券化在“以租代購”的房地產行業中的發展,真正實現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效應而不是資本的單純投機運作。這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資產證券化對于經濟金融的影響。認識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不足之處,改進不足之處,推動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喧豪.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逆向選擇問題:基于美國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4).
[2]郭紅玉,高磊,史康帝.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基于流動性緩沖視角[J].金融論壇,2018,23(2).
[3]高蓓,張明.不良資產處置與不良資產證券化:國際經驗及中國前景[J].國際經濟評論,2018(1).
[4]郭甦,梁斯.資產證券化是否改變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一個來自中國的證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7(9).
[5]陳忠陽,李麗君.資產證券化中存在逆向選擇嗎?—— 基于美國銀行層面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6(2).
[6]劉紅霞,幸麗霞.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行為動機研究——基于監管主導與市場選擇的對比視角[J].證券市場導報,2016(2).
[7]鄒曉梅,張明,高蓓.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水平:相關性、影響路徑與危機沖擊[J].世界經濟,2015,38(11).
[8]李佳,羅明銘.金融創新背景下的商業銀行變革——基于資產證券化創新的視角[J].財經科學,2015(2).
[9]鄒曉梅,張明,高蓓.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實踐:起因、類型、問題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4(12).
[10]張明,鄒曉梅,高蓓.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實踐: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
[11]耿軍會,尹繼志.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的意義及相關問題[J].企業經濟,2013,32(7).
[12]劉琪林,李富有.資產證券化與銀行資產流動性、盈利水平及風險水平[J].金融論壇,2013,18(5).
[13]王元璋,涂曉兵.試析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及建議[J].當代財經,2011(3).
[14]李佳,王曉.次貸危機中資產證券化對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J].金融論壇,2011,16(1).
[15]劉玄.資產證券化的信貸擴張效應——基于美國金融市場數據的分析[J].金融論壇,2011,l6(1).
[16]張文強,趙會玉.論資產證券化中風險隔離機制的構建[J].當代經濟科學,2008(1).
[17]沈炳熙,馬賤陽.關于我國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幾點認識[J].金融研究,2007(12).
[18]李文泓.資產證券化的資本充足率框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研究,2005(8).
[19]王志強,Hugh Thomas.銀行資產證券化選擇問題[J].世界經濟文匯,2004(3).
[20]吳翔江.實施我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的理性分析與現實選擇[J].金融研究,2001(5).
[21]林志琦,唐旭.證券化[J].金融研究,198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7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