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資產證券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自誕生以來被廣泛運用。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經過數年來的發展,業務規模逐步增長,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相關政策法規也愈發完善。以建設銀行為例分析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發現在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方面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最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信貸資產證券化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信貸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經營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3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60
0 引言
資產證券化作為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創新金融工具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其一個重要分支,在國外的發展已基本成熟,但是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國于2005年開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2008年因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從而暫緩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直至2012年才開始第二輪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與探索,自此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才逐漸步入正軌。已經有相關文獻說明信貸資產證券化不僅能提高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解決資本占用問題,還能提升資本充足率水平,降低不良貸款率進而改善銀行的整體資產質量。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建設銀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來檢驗上述優勢是否能在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中表現出來。通過梳理國內外的文獻可見,針對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影響這一議題,較多學者從“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這三方面效果來展開研究,本文也參考已有研究從這些角度分析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建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
1 研究設計
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主要通過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指標來衡量,因此本文也主要從這些方面的作用效果來研究建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選取建設銀行作為研究主體,是由于建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項目數量和發行總額都位于市場前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1 變量選取
為了研究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作用效果需要引入一個衡量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的變量作為解釋變量,本文采用信貸資產證券化規模與貸款總額之比作為衡量指標。被解釋變量的選取參考國內外學者運用的測度指標,并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按照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三性”原則,在安全性角度選用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率兩個指標進行研究。資本充足率是銀行得以正常發展運營的最基本保障;不良貸款率則是判定銀行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它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銀行經營的穩定性。在流動性角度選取存貸款比率作為反映銀行流動性水平的指標。在盈利性角度選取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另外本文選取銀行資產規模對數作為控制變量,銀行的規模大小影響著銀行的經營績效。本文選取指標變量及其定義如表1所示。
1.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建設銀行的2012年——2018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數據為樣本數據,根據研究的需要來進行篩選和整理,數據主要來源于wind數據庫、建設銀行公布的財務報表、中國資產證券化網站、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等。
1.3 模型設定
本文中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主要從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角度來衡量,選取合適的指標建立如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
At=C0+α1Bt+α2Dt+εt
模型中的At為被解釋變量,C0為常數項,Bt為解釋變量,Dt為控制變量,εt 為殘差項,t 表示時間。結合上述模型設定,為研究建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作出以下三種假設:
假設1: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提高商業銀行的安全性,也即信貸資產證券化比率(SAR)與資本充足率(CAR)呈正相關關系,與不良貸款率(NPL)呈負相關關系。
假設2: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提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也即信貸資產證券化比率(SAR)與存貸款比率(LTD)呈負相關關系。
假設3: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性,也既信貸資產證券化程比率(SAR)與凈資產收益率(ROE)呈正相關關系。根據模型設定與假設可知,本文研究模型如下:
CARt=C0+α1SARt+α2lnASSt+εt (1)
NPLt=C0+α1SARt+α2lnASSt+εt (2)
LTDt=C0+α1SARt+α2lnASS+εt (3)
ROEt=C0+α1SARt+α2lnASS+εt (4)
2 實證分析
本文以建設銀行為例,并基于上述研究設計,依次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效果進行檢驗。
2.1 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建設銀行2012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共25期季度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所示。資本充足率(CAR)均值為14.65%,與現階段的資本監管要求8%相比,建設銀行的資本狀況較為良好;不良貸款率(NPL)均值為1.28% ,方差為0.26,說明建設銀行的資產質量較好;存貸款比率(LTD)均值為70.57%,但是最大值為77.82%,超出過去75%的監測紅線,說明流動性水平仍有待提高。
2.2 回歸結果
在安全性角度采用資本充足率(CAR)和不良貸款率(NPL)進行檢驗;在流動性角度采用存貸比(LTD)進行檢驗;在盈利性角度采用凈資產收益率(ROE)進行檢驗。使用Stata對模型(1)、(2)、(3)、(4)行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2.3 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可知,在安全性方面,模型(1)的調整R2為0.702,說明可解釋程度較好。進一步觀測,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SAR對資本充足率CAR的影響不顯著,所以假設1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與資本充足率呈正相關關系不成立。本文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建行本身的資本充足率較高,不具備通過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來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動因,也驗證了陳小憲、 李杜若(2017)文獻中提到的監管資本套利假說沒有獲得顯著的結果,也即信貸資產證券化并沒有顯著提高資本充足率。模型(2)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SAR與不良貸款率NPL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負向相關,所以假設1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與不良貸款率呈負相關關系這部分是成立的。這說明建設銀行通過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起到降低不良貸款率、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的作用。由此可見,建設銀行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水平。
在流動性方面,模型(3)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SAR與存貸比LTD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負向相關,也即假設2是成立的,說明建設銀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降低了存貸款比率,增強了流動性。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商業銀行將信貸資產組合轉移給特殊目的載體SPV,進行資產重組后向投資者發行來進行融資,從而提高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度;同時證券化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在便利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融資效率??傮w上信貸資產證券化提高了銀行資金運用效率和流動性水平。
在盈利性方面,模型(4)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程度SAR對凈資產收益率ROE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正向相關,說明建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有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假設3成立。這也表明商業銀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能降低融資成本,同時拓寬業務收入渠道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利用資金循環投資實現收入倍增,從而能夠促進商業銀行經營業績的擴大,盈利能力增強。
3 結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檢驗,可以得知建設銀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設銀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可以降低不良貸款率、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從而提升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水平,但是建設銀行自身資本充足率處于較高水平,因此證券化并沒有顯著提升資本充足率。
二是建設銀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調整存量信貸,將流動能力差的中長期貸款轉化為流動性較強的資產,顯著降低存貸款比率指標,從而提升銀行的流動性。
三是建設銀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可以為銀行提供新的收入渠道和低成本的融資方式,能夠顯著的提高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增強銀行盈利性。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信貸資產證券化在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未來隨著政策的放開,信貸資產證券化可能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如今資產證券化得到了不斷地創新與基礎資產品類的豐富,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可能存有的問題。在政策紅利逐漸褪去的時代,如何利用這種金融工具來提升銀行經營績效,必然是我們所需要重視的。
4 政策建議
4.1 強化金融市場監管,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國內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相關監管文件、稅收安排已取得較大進展,但是依然有法律制度不夠健全。例如我國信托管理方面的制度尚未成型,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很多委托管理關系無法受到法律保護,容易出現紕漏。因此應對信托管理加強建立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防止商業銀行、信托機構進行勾結。其次,我國商業銀行證券化進程現階段受到銀監會、證監會、交易商協會三者交叉監督管理,證券化過程參與方均在三者監管范圍之內,但各大參與方之間存在的交易委托關系屬交叉監管范圍,極有可能出現監管職責不明確、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建立行業協會來提高發行效率,明確各個機構職責,保證資產證券化的每一過程都在相關機構監督管理范圍。
4.2 建立信息披露機制,加快實現信息共享
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在市場上公開發行的融資工具,對信息進行充分的披露是必要的。自開始執行注冊制之后,信貸資產證券化相關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信息披露也是投資者衡量投資的重要依據,因此建立信息披露機制至關重要。未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有望加快實現信息共享,投資者通過網絡方便向第三方機構申請查看評估資料和監督評估過程,發起人也可將資產池運行狀況通過網絡即時發送給投資者,從而使得證券投資市場信息環境更加透明,降低證券化資產投資者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投資風險。
4.3 豐富基礎資種類,擴大投資者范圍
從歐美市場來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比較先進,主流資產種類繁多,且普遍具有標準化程度高、單筆金額小、入池資產筆數多、產品交易結構同質等諸多特點。另外市場對證券化的需求較為旺盛。反觀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早期基礎資產類型單一,現如今雖然種類已經開始逐漸豐富,但占有率極低。例如本文選取的建設銀行,其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絕大部分都是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產,并且其自身的存貸款比率偏高,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更應該注重不斷在未來的發展中豐富基礎資產種類。同時,隨著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進一步發展,應不只局限于銀行間交易市場,要盡量的放寬視野,擴大交易市場,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實現增加流動性的目的。
未來,隨著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進一步發展,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使證券化業務合規增長,使其在盤活存量資產的同時強化信用風險轉移作用,不斷推動商業銀行自身穩定經營,從而真正意義上發揮出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姚祿仕,王璇,寧霄.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美國銀行業的面板數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2,(09).
[2]邵靜,劉慧俠.資本充足率與銀行財務特征的面板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J].金融經濟,2013,(18).
[3]胡代忍.我國商化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狀況及問題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01).
[4]趙曉娜.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J].經濟學研究,2015,(03).
[5]張明,鄒曉梅,高蓓.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實踐——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
[6]張敬,孫宇.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問題研究[J].金融觀察,2016,(04).
[7]高銘,洛桑扎西,高雅婷.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7,(03).
[8]袁灝: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行為風險與金融監管[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2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