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村景融合視角下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規劃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鑒于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的規劃涉及風景資源保護、村莊布局、民生改善、旅游發展等復雜問題,本文提出應轉變既有村莊規劃與風景名勝區規劃的方法,使村莊與風景名勝區的功能互補、景觀共生,形成村景融合的整體格局。規劃設計方法上,應結合風景名勝區的分區情況,擴大村莊規劃范圍,做到點面結合;采用村景融合、產居復合的全域規劃方法;形成建管并重、多層統合的規劃成果;同時應完善規劃程序讓村民全程參與,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進而結合四川省西昌市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邛海南岸詳細規劃,對該方法的應用進行了闡釋與總結。
  關鍵詞:鄉村規劃;村景融合;風景名勝區;邛海—螺髻山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08?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5-0049-08?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Planning for Rural Areas in National Parks 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Village and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South Shore Areas of Qionghai Lake in Qionghai Lake-Luoj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ZHAO Ming, BAI Ligang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lanning for rural areas in scenic spots concerns a series of complex problem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scenic resources, village layout, residents’employment and living, tourist development, etc.,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lanning methods of villages in scenic spots should be changed so that the functions of villages and scenic spot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landscape can coexist, and the overall pattern of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and scenic spots can be formed. Firstly, the range of village planning should be expanded to accord with the partition of scenic spot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planning method of village-landscape integration and production-residence combination; and form multi-level integration planning results including master plan and detailed plan and laying equal stress on both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ning procedures should be improved so that villager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establish a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Taking the case of detailed planning of South Shore areas of Qionghai Lake in Qionghai Lake-Luoj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the paper furthermore applies and summarizes the above planning methods.
  [Keywords] rural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village and landscape; national park; Qionghai Lake-Luoji Mountain
  引言
  出于自然資源分布特點及生態、景觀控制需要,很多風景名勝區管理范圍較大,因而風景名勝區內分布有各類村莊是普遍現象。據統計,18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的平均人口密度約為122人/km2,與我國總體人口密度基本相當[1]。風景名勝區內的村莊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優美的景觀資源,理應成為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然而現實中,很多風景名勝區內的村莊由于人口增長、旅游發展,建設用地不斷擴大,造成“村進景退”[2],嚴重影響景區風貌;也有些由于旅游發展與村民利益分配不當,村民就業困難,生活條件較差,進而產生各種社會矛盾。如何協調風景名勝區建設與其內部鄉村地區的發展,在保護風景名勝資源的前提下,改善其內部村民生活條件,打造鄉村振興的引領區,成為規劃的難點與重點。本文在深入揭示風景名勝區內村景矛盾的基礎上,提出村景融合的規劃思路與方法創新,并結合四川省西昌市邛?!蓣偕斤L景名勝區邛海南岸規劃,對該方法的應用進行了闡釋與總結。
  1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存在的問題   1.1 風景名勝區保護與村莊建設的矛盾
  1.1.1村莊建設不當影響風景名勝區整體環境
  風景名勝區內的村莊憑借其景觀資源、區位交通等優勢,可為游客提供游憩、住宿、餐飲等服務。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這種需求快速增長,造成一些風景名勝區內的村莊用地規模不斷擴大,超出資源環境承載力,破壞生態環境。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村民拆舊建新,建設強度、密度不斷提升,村莊被過度開發;原有地域、鄉土特色的民居建筑日漸減少,很多新建建筑高度、材料、風格控制不當,景觀異化,直接威脅風景名勝區的整體風貌。
  1.1.2簡單的管控與滯后的實施短期內影響村民生活改善
  出于對資源保護的要求,一些風景名勝區規劃明確某些村莊需要搬遷或是縮減規模,而村莊的搬遷、撤并涉及面廣、資金需求大,由于配套政策、資金投入不到位等多種原因,遲遲難以實施。而作為規劃確定的搬遷或縮減村落,這些村莊的新建、改建住房和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都受到限制,客觀上造成村民實際生活條件的惡化。農業生產方面,一些風景名勝區出于生態修復的原因,需要村民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或是限制農業種植類型等。雖然長期來看,這些措施能協調人地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但短期內可能與村民的發展訴求產生矛盾,影響村民生活改善。
  1.1.3風景名勝區建設管理中村民參與不足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風景名勝區帶來的經濟利益日益明顯,而由于缺少有效的組織與表達渠道,村民的意見往往被忽視,很多地區村民只能以非正規的方式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一些風景名勝區采用經營權轉讓的經營模式,而實際運作中缺少本地居民的參與,透明性不足,居民不能分享風景名勝區建設帶來的紅利。隨著村民法律意識、維權意識的加強,各種矛盾逐漸暴露。
  1.2 規劃的問題與不足
  1.2.1風景名勝區規劃的問題與不足
  根據《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包含居民點的風景名勝區均應編制居民點調控規劃;凡含有一個鄉或鎮以上的風景名勝區,必須編制居民社會系統規劃。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風景名勝區規劃更強調景觀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游線與景點布局等技術性內容,而涉及村莊建設、居民搬遷、資金配套等政策性內容明顯不足,普遍存在重物輕人,重技術輕政策,重控制輕引導等問題[3]。
  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指導性、原則性的內容多,而涉及到具體的景觀容量限制、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管制、景觀風貌控制等要求往往過于概念化[4]。例如,一般的居民點調控規劃將村莊簡單地劃分為搬遷型、縮減型、控制型、保留型等,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村莊居民點是長期存在的,擁有合法的土地、財產權,想要搬遷或縮減這些村莊需要面對復雜的社會、法律、政策問題。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過程中,本地村民參與不足,而這些居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弱勢群體。顯然,面對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涉及到的復雜的社會、民生問題,需要更為綜合、也更具操作性的規劃。
  1.2.2村莊規劃的問題與不足
  近年來村莊規劃成為規劃熱點,但一般的村莊規劃普遍存在重點輕面,缺少村域統籌的問題:即主要精力用于村莊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完善、村民新建住房布局或是既有村莊整治,較少考慮與農村生產過程相聯系的農業、生態用地的統籌[5]。在村莊內部空間設計上往往有明顯的城市型社區印記。鑒于風景名勝區與其內部村落在景觀風貌構成上的整體性,以及村落特色對于旅游發展的重要性,一般村莊的規劃方法顯然不適用于風景名勝區內的村莊。
  針對旅游型村落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成果。鄭群明等論證了旅游開發對于發展鄉村經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村民的收入與就業機會的重要性[6]。陳耀華等基于對風景名勝區與居民點這兩個主體的相互需求關系的分析,提出“景村共棲”景中村發展的思路[7]。賀勇等基于浙江省的實踐,探討了基于“產、村、景”一體化的鄉村規劃方法[8]。
  綜合來看,相關研究都強調村景協調發展的重要性[9],并提出了針對性策略,但是在如何系統地改進規劃方法,協調鄉村規劃與風景名勝區規劃方面探討不足。本文立足于村景融合的視角,結合具體的規劃案例,在規劃范圍劃定、規劃方法創新、規劃程序改善,以及規劃成果表達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2村景融合的規劃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矛盾與問題,需要在規劃技術方法上進行創新,使村莊與風景名勝區的功能互補、景觀共生,形成村景融合的整體格局(見圖1)。首先,應結合風景名勝區功能分區或是次級景區設置,突破村莊行政界限限制,適當擴大規劃范圍,做到點面結合,在同一規劃中協調村莊發展與資源保護的矛盾。其次在規劃方法上,要從傳統的以村莊整治、建設為主,重點輕面的方法,轉向村景融合、產居融合的全域規劃方法。規劃內容上除了包括傳統規劃強調的用地優化、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外,還要增加資源與風景管控、環境改善、特色風貌引導等內容,統合總體布局、規劃控制、建設指導等多個層面的內容,實現建管并重。最后,在規劃程序上更需要村民的全程參與,并建立村民與風景名勝區的利益共享機制,真正實現村景共融共生。
  2.1 規劃范圍調整:分區編制,點面結合
  風景名勝區內的鄉村地區規劃范圍應打破單個行政村的界限,根據交通區位、景觀特色等,分區成片編制。具有類似空間景觀資源、產業導向且在同一層級景區范圍,未來能夠共同承擔某些生態、服務功能的地區可劃為一個編制單元[10]。規劃范圍的擴大有利于加強風景名勝區規劃與具體的村莊規劃的銜接。從資源保護的角度看,可以從更大范圍對環境保護、景觀控制做整體規劃。從促進旅游發展的角度看,可以協調游線安排,加強旅游服務設施與村莊設施布局的協調;也有利于片區內各村莊在特色定位,主導產業選擇方面的協調。片區規劃在內容上可以做到點面結合,既能與上位的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有效銜接,作為風景名勝區建設實施的具體規劃,也包含具體的村莊規劃內容,指導村莊建設。   2.2 規劃方法創新:村景一體,產居復合
  風景名勝區內村莊與一般村莊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景觀敏感性,村落自身及其耕地、林地、水塘都可能是景觀構成要素,因此這類村莊規劃在本質上是村景一體的“面域”規劃??傮w上,要根據環境容量合理確定村莊規模;嚴格保護農田、林地、水塘等要素;根據地形地貌、景觀控制要求,進行優化村莊用地布局,使人工環境巧妙鑲嵌于自然景觀之中。由于不恰當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農業類型、農業面源污染都可能對風景名勝區產生破壞,因此規劃還必須對農業種植類型、生產方式、環保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農業種植生態化、景觀化??紤]到村民生活需求,村景一體還要在功能上使村莊成為風景名勝區旅游接待的重要服務點,使村莊與風景名勝區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產居復合”性即鄉村的生產生活空間的高度疊合性的特性[11],是鄉村空間區別于城市空間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形成鄉土特色的基礎。鄉土特色很難是一種刻意規劃的結果:爬出墻外的一簇絲瓜,即是庭院內的作物,又成為街道上的點綴;院子里的葡萄架,既是水果生長的設施,又為人們提供納涼休閑的場所。庭院作為傳統村落的基本構成單位,既是農戶主要的生活空間也是其種植蔬菜、養殖家禽的生產空間,這種“產居復合”的院落單元,順應地形特征自然組合成村莊聚落。因此村景融合的布局既體現在村落與周邊山水林田湖草的關系上,也體現在村落內部的空間組織上。村落內部空間布局,要充分借鑒當地傳統村落的空間組織方式,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院落、街巷等空間,不應為了控制宅基地面積與用地規模,一味縮減庭院面積,從而喪失了鄉村的空間特色。
  2.3 規劃內容充實:建管并重、多層統合
  鑒于規劃范圍的擴大和實施主體的多元,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規劃應該是以問題為導向、建管并重、多層面內容統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規劃。因而其成果表達應突出綜合性和實用性,需要包含區域統籌、資源景觀保護等管控型內容,也要包括村莊布局與設施規劃、環境整治等建設引導。
  區域統籌與資源、景觀保護,主要是落實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容量控制、重大設施布局等內容,明確劃定禁建區、限建區,確定片區總體定位與各村莊特色,確定重要設施布局等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協調風景名勝區與村莊,做到村景一體的關鍵,也往往是現在一般村莊規劃經常忽略的。村莊布局與設施規劃,明確各村的空間布局,其中新建民居、公共服務設施、旅游設施要達到修建性詳細規劃深度。村莊環境整治規劃,涉及建筑整治、街道鋪裝、綠化設計等細節,部分內容需要達到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深度。不同層次規劃層層遞進,有效銜接,共同形成能夠指導實施的操作性成果。
  2.4 規劃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成果共享
  鄉村規劃涉及利益主體多元且分散,為了使方案既能符合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要求,又滿足村民改善生產、生活的訴求,需要廣泛地公眾參與,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的方法[12]。公眾參與不是簡單的聽取村民的意見,而是與村民之間雙向交流的溝通過程。規劃師需要向公眾充分傳達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地區發展的美好愿景,讓廣大居民對本地區的發展具有信心和熱情;同時需要讓村民充分了解,進而認同風景名勝區規劃的一些限制性規定,如建設容量、建筑體量、風貌控制的必要性等。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村民也更容易接受相關控制要求。在具體的操作中,可通過共同締造工作方法[13],使居民真正參與到規劃設計中來。村民內部的不同意見通常能夠在規劃師的引導下自行得到解決。實體空間規劃設計之外,還要加強機制設計,通過土地入股、就業保障、收入分紅等方式[14],建立村民與風景名勝區利益共享的機制,保證長期的運營和管理。
  3規劃實踐
  3.1 現狀背景
  邛?!蓣偕絿壹夛L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規劃面積616平方公里,現狀居住人口約1.2萬人,主要分布在邛海周邊地區。本文研究的邛海南岸地區用地約6.5平方公里,涉及核桃、古城、缸窯、鐘樓4個行政村,1800多戶現狀村民,是風景名勝區內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同時這一地區面朝邛海,背靠螺髻山,以緩坡地形為主,其間阡陌桑田、屋舍掩映,是邛海周邊田園風光最優美的地區。
  根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為了保護水質,加強生態功能,臨近邛海的2.28平方公里的地區要進行“三退三還”工程(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退房還湖),恢復為自然濕地;需要搬遷村民735戶,2000余村民將失去耕地,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面臨改變。同時隨著交通條件改善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該地區面臨著旅游開發與城市功能拓展的雙重壓力,本地村民也有發展鄉村旅游、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條件的愿望。
  3.2 規劃定位
  根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要求和本地村民的實際發展訴求,結合邛海南岸地區良好的景觀條件和區位優勢,規劃賦予其“夢回田園”的總體定位。統籌協調風景資源保護與鄉村旅游發展,生態修復與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等多重矛盾,把這一區域打造成“村民安居樂業、旅游有序發展、村景融合共生”的美麗鄉村。
  3.3 規劃要點
  3.3.1統籌片區發展、強化一村一品
  考慮邛海南岸景觀特色保護和總體旅游發展,規劃范圍包含邛海南岸的四個行政村。在整體上統籌公共設施、交通和游線組織,將過境機動車線路調整至南側外環路,規劃范圍內重點建設以由自行車道、人行步道組成的濕地休閑綠道和鄉村旅游綠道,并以綠道為基礎組織濕地觀光游和鄉村休閑游兩條主要游線(見圖2)。
  規劃結合場地要素,充分發掘各村的民俗文化和歷史遺跡,強化游人的參與,形成“一村一品”差別化發展的格局(見圖3)。如古城村充分利用現狀灌溉水渠與魚塘組織公共空間,營造“村倚水,水串村”的水景村落;鐘樓村保持現有依山就勢的整體格局,恢復茶馬古道上的集貿市場,成為體現古商道文化的歷史村落;核桃村則利用其低洼的地勢,引水入村,結合現狀稻田與水塘,建設濕地村落。
  3.3.2村景一體規劃、延續田園景觀
  田園景觀是根據土地的自然條件、生產和生活習俗而成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景觀”和“農民生活景觀”的復合景觀[15],其構成要素既包含林地、農田、水塘等自然要素,也包含村落、房屋、水井、木橋等人工要素。田園風光是邛海南岸地區最大的特色和核心價值。為了在整體上延續田園風貌,規劃采用“先底后圖”的方法,根據生態恢復、視覺景觀控制的要求,劃定生態林地區、濕地恢復區、自然水域、緩坡景觀農業種植等空間管制分區,禁建區、限建區的面積占規劃范圍80%以上。
  在此基礎上,分散安排因濕地生態修復需要搬遷的村民,控制單個搬遷安置點的用地面積,結合保留村落形成“串藤結瓜”式的總體用地布局(見圖4)。這種布局模式符合地形特征,既可以避免集中安置形成大片建設區域,破壞田園風貌,也有利于維護原有的鄉村社會組織結構,減少因居住模式改變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方案中沒有規劃集中的游客服務區,而是結合村莊出入口和主要景點,分散布局小規模的旅游接待設施。
  3.3.3產居復合布局、體現鄉土特色
  總體層面的產居復合體現在每個村落的定位和布局都與其周邊的農業類型、景觀特色的密切關聯上。以核桃村為例,規劃考慮耕作距離、設施配套的要求,并借鑒四川傳統林盤的模式,將需要搬遷安置的農戶安排在相對集中的三個小的組團內,構建“村莊—果林—田園”的空間序列(見圖5)。并根據農業耕作條件將周邊農地劃分為山地果林采摘園、蓮塘垂釣園、葡萄種植園等,相應地將三個村落組團分別定位為“蓮塘水鄉”“核桃村屋”和“山居秋暝”,達到村落與外部環境協調共生的效果。這種布局在改善村民生活居住條件的同時,還能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突出農業的游賞價值、景觀價值和生態價值。
  村落內部的規劃設計以產居復合的院落為基本構成單元,構建“街巷—院落—住宅”的空間層次,從而保證其鄉土特色的延續(見圖6)。
  3.3.4保護文化遺產、重塑公共空間
  保護與傳承鄉村文化,不僅能豐富旅游內容,更能提升村莊內在的凝聚力。而以集市、祠堂、戲臺等為代表的鄉村公共空間,在滿足村民日常活動的同時,也沉淀了不同時期的生活印記,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成為承載、體現鄉愁的核心空間[16]。
  規劃特別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鄉村公共空間的塑造。鐘樓村是茶馬古道上的歷史村落,依山而建,迭層遞升。近年雖然很多民居被村民自發改造,但村莊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關系、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保存完整。村落中心的大石板市場,曾經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尚保存有古樹、牌樓遺址等遺跡。規劃嚴格保護村落肌理,采用有機更新的策略,指導村民采用鄉土材料修繕自家房屋;對傳統街巷進行環境整治,并將其納入步行游覽系統。參考歷史資料,對大石板市場進行重新鋪裝,圍繞保留下來的古樹構建村民交流空間。修繕市場周邊的歷史建筑,并恢復其商業用途,促進歷史展示、村民活動、文化旅游等多種活動在這里共存共生(見圖7)。
  4結語
  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的規劃,不能僅考慮資源保護、建設控制等內容,還要正視其中包含的民生改善、旅游發展等多方面的訴求與矛盾。在功能組織、空間布局上做到“村景融合”是這類規劃的核心目標。
  就規劃技術而言,風景名勝區內鄉村地區的規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兼有區域規劃、景觀規劃和社區規劃等多種特征。在空間組織上,“村景一體、產居復合”的布局是協調風景名勝區保護與鄉村發展的重要方法,因此需要擴大規劃范圍,將村莊與其周邊環境統一考慮,使之成為村景融合的區域性景觀規劃。針對鄉村規劃建設主體多元分散、訴求差異性較大的情況,需要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以充分溝通、逐步引導、共同締造的方式推動工作,形成最終方案。規劃內容需要包含區域統籌、資源保護、總體布局、村莊建設、景觀設計等內容,因此“多層面、多類型”的綜合集成性規劃成果是規劃順利實施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張國強,賈建中,鄧武功.中國風景名勝區的發展特征[J].中國園林,2012,28(8):78-82.
  [2] 李王鳴,高沂琛,王穎,等.景中村空間和諧發展研究——以杭州西湖風景區龍井村為例[J].城市規劃,2013,37(8):46-51,59.
  [3] 黃嘉穎,肖大威,吳左賓.風景名勝區人居環境建設的規劃反思[J].中國園林,2009,25(11):70-72.
  [4] 蔡立力.我國風景名勝區規劃和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城市規劃,2004,28(10):74-80.
  [5] 特約訪談:鄉村規劃與規劃教育(一)[J].城市規劃學刊, 2013(8):1-7.
  [6] 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4):33-37.
  [7 陳耀華,金曉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風景名勝區與居民點互動關系研究——以方山—長嶼硐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入口村莊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5):43-47.
  [8] 賀勇,孫佩文,柴舟躍.基于“產、村、景”一體化的鄉村規劃實踐[J].城市規劃,2012,36(10):58-62,92.
  [9] 李彥, 謝麗堃, 張曉巍. 景區依托型美麗鄉村規劃策略研究——以營盤灘美麗鄉村建設為例[J]. 小城鎮建設,2017,35(7): 42-47.
  [10] 周軼男,劉綱.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分區層面村莊規劃編制探索——以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線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3,29(11):33-38.
  [11] 張尚武.城鎮化與規劃體系轉型——基于鄉村視角的認識[J].城市規劃學刊,2013(6):19-25.
  [12] 趙明,白理剛.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探索——以西昌市邛海南岸詳細規劃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小城鎮與農村規劃).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4:9.
  [13] 李郇,彭惠雯,黃耀福.參與式規劃: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J].城市規劃學刊,2018(1):24-30.
  [14] 鎮列評,蔡佳琪,蘭菁.多元主體視角下我國參與式鄉村規劃模式比較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7,35(12):38-43.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17.12.005.
  [15] 胡成成.論田園景觀在現代景觀中的回歸和運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1.
  [16] 夏鑄九,劉昭吟.新都市問題下的鄉愁與地方治理[J].小城鎮建設,2015,33(2):11-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7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