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二度創作”讓歌聲更具感染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歌唱教學是深受孩子喜歡的高雅藝術,童聲合唱圣潔純凈,被譽為“天籟之音”,它對學生審美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性格情操的熏陶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從深入鉆研教材,把握作品特點,學會準確用聲;提高藝術修養,正確處理“情與聲”,實現聲情并茂兩大方面探索歌唱教學中對作品“二度創作”的實踐與嘗試,提高歌唱教學實效,讓孩子們的歌聲更具感染力。
  【關鍵詞】歌唱教學 分析作品 二度創作 有效教學
  每一首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作曲家是寫故事的人,而演唱者是講故事的人。歌曲的藝術感染力最終要靠演唱來體現。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變成歌聲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是常說的“二度創作”。歌曲演唱的二度創作是給予創作作品更豐富、更完美的補充,它要求演唱者聲情并茂,感人肺腑,動人心弦,讓歌曲通過演唱得到升華。
  筆者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與學校合唱隊指導老師,長期擔任著小學歌唱教學與訓練,在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深入鉆研教材,把握作品特點,學會準確用聲
  歌曲或長或短,都凝聚著作曲家的深情厚誼,他們把情感蘊藏在每個音符之中,需要歌唱者去體會、去領悟。歌者對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真,演唱時就更完美動情。
  所以當我們拿到一首歌曲時,應該先將歌詞反復吟誦,一方面感受歌詞的寓意、韻律,另一方面了解作品時代背景和思想情感。然后深入歌曲旋律,從各音樂要素細細分析,體驗音樂語言的藝術魅力,把握作品后再設計有效的歌唱策略,用相應的歌唱技能傳遞真情實感。只有深深打動自己才能更好打動觀眾,喚起情感共鳴,增強藝術感染力。
  1.抓細節、巧引導,讓歌聲更動情
  優秀古詩歌曲詞曲珠聯璧合,語言文字的巧妙、細膩也往往是音樂旋律最具感染之處。抓住這些“細節”進行引導和深入,能讓短小精悍的古詩歌曲在學生心中扎根,更是引領學生動情歌唱的有效催化劑。
  《靜夜思》是一首深情、緩慢的四拍子歌曲,每個樂句的旋律走向與文字內涵天衣無縫。這是作曲家在領悟詩人情懷的基礎上用音樂語言再度煽情,將詩詞所要表達的思鄉之情傳遞得更為淋漓盡致。音樂旋律上下行走向產生的八度對比,是對學生聲音訓練的良好素材。
  在教學中,筆者借助比較讓學生感悟相同旋律變化重復,主、屬和弦的不同色彩呈現不同語氣,引導學生用悠長的氣息、鮮明的揚抑對比、眼隨聲走的神情,聲情并茂的歌聲傳遞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歌曲的合唱部分是背井離鄉的游子內心深處的肺腑之言,和聲交融讓歌曲更具感染力。二聲部的同音進行、半音與小三度旋律色彩營造了詩中的情和景,高聲部則以有控制的聲音柔和飄出,將游子渴望與家人團聚之情傳遞得淋漓盡致。
  2.顯風格、巧表現,讓歌唱更出彩
  音樂作品體裁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各異,這給歌唱表現賦予了廣闊的舞臺空間。歌唱既是聽覺藝術也是視覺藝術,如果唱與演恰到好處,定能妙趣橫生更具魅力。
  縱觀近幾年的合唱比賽,讓觀眾真正享受的就是聲、形、神具備的優秀團隊。比如,軍旅歌曲《打靶歸來》在武警戰士生動、俏皮的演繹下,瞬間煥發了新的藝術活力。當筆者把這男聲團的精彩表現帶人高年級音樂課堂時,學生們都很吃驚!有效地引導后筆者欣喜地看到,在校園合唱舞臺上,各班精心設計精彩演繹,用集體的智慧生動再現作品意境與情趣。
  筆者作為學校合唱隊指導老師,多年來在合唱作品的選材、訓練和舞臺表演中進行了較多的思索與實踐。最大的感觸是:巧妙選曲、凸顯風格、呈現起伏、強調對比!印象很深的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貴州民歌《摘菜調》。歌曲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13小節的引子清新抒情,描繪了一群姑娘輕盈活潑走向菜園子。間奏后的33個小節是歌曲主題部分,輕巧活潑的音樂表現了姑娘們摘菜時生動情景。第二次間奏后進入第三部分,音樂舒緩優美,高聲部領唱、二三聲部伴唱呼應,仿佛看到姑娘們這邊摘,那邊采的敏捷身影和生動場景。音樂從第83小節開始到結束速度突然加快,一直推向全曲最高潮。最后3小節突放慢,用肯定的語氣唱出“摘都摘不完啰”的戲劇化情趣。
  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關鍵看教師如何去發掘。初次讓學生嘗試主題時,學生非常興奮,筆者趁熱打鐵開始“點菜”:青菜白菜韭菜菠菜、黃瓜茄子萵筍海椒,哎呀七呀、哎呀八呀,哎呀……這些趣味盎然的話語起初學生直白沒“味”,慢慢地在更夸張地說、唱、做對比下,言語與聲音位置逐漸趨向戲劇色彩,各組菜名重音恰到好處,樂句間語氣遞進逐步呈現。所以合唱指揮只有執著學習、深入鉆研,針對作品的情緒、風格,對癥下藥,才能引領隊員人情人境,手上的功夫是靠不斷錘煉,日積月累形成的。選擇作品時切記: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優秀的,恰到好處的才是最有效的。
  二、提高藝術修養,正確處理“情與聲”,實現聲情并茂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往往過多關注音樂記號、呼吸換氣等技術,沒有把歌曲整體情感表達與技術處理有效融合。曾聽過一位教師執教《愛的人間》這首《光明世界》的主題曲。課的前后加入了不少感人的事跡、音響,讓學生感受了殘疾人身殘志堅的感人事例。遺憾的是在歌曲學習和演唱中拋開了情感這一關鍵要素,以至于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失去了它原有的藝術魅力。筆者在指導青年教師上公開課時,讓學生體驗盲童生活中所遇的困難,感受他們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傾聽他們對無數幫助他們的好心人的感恩之情。在歌曲教學中始終圍繞情感與旋律特點兩條線索啟發引導,發揮教師的歌唱示范作用,使學生陶醉于感人的旋律之中,動情忘我地歌唱,他們用歌聲唱出心聲,傳遞著愛滿人間的溫情,更以情境演繹的方式再現人人獻出一份愛心,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優秀的歌曲演唱應是聲情并茂的情感表達與心聲流露。“聲與情”是歌唱中的血與肉,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平時的訓練要系統化,用不同的方式引領學生掌握歌唱狀態、理解作品情感,使歌唱發聲與情感表達同時進行,使聲、字、情成為一體,養成用心靈歌唱的習慣。   1.咬字歸韻,以聲傳情
  歌曲是音樂化的語言藝術。而聲樂則是語言文字的升華,語言與旋律完美融合,才能更好詮釋歌曲。我們常聽到的“字正腔圓”就是對咬字吐字的衡量標準。中國語言文字講究平仄、押韻,歌曲韻母多收于“a、ia、ua”“eng、ing、ong”等字音,教學中加強誦讀指導有助于正確的咬字歸韻,這樣的訓練在低年級教學中尤為有效且重要。
  例如,二年級歌曲《草原上》:“草原上,羊兒跑,好像白云飄;藍天上,太陽照,草原風光好?!备柙~中的“跑、飄、照、好”都是韻母“ao”,引導學生正確吸氣,張開內口,高位置誦讀“跑跑跑一|照照照—|白云飄—|風光好—”。當學生的發音納入正確狀態后,后面的歌唱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低年級歌唱啟蒙中字正腔圓練咬字尤為重要。
  一首作品,作曲家無法提供韻味,靠演唱者自己去體會和創造。筆者常聽到教師們的困惑,學生演唱時,到底該用怎樣的聲音呢?筆者認為音色源于作品本身,不同作品采用不同音色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風格特點。訓練學生聲音具備多種表現力、駕馭各種音色變化是教學的重點。比如,面對進行曲時學會選用飽滿有彈性的聲音,面對圓舞曲時會運用明亮、華麗、輕巧的聲音,面對搖籃曲時能用柔和甜蜜的聲音去表現,面對抒情輕柔的歌曲時可以把聲音設想為輕柔的紗巾在微風中飄灑、樹葉輕輕落在地上。如遇輕巧活潑歌曲時,把聲音喻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明亮、晶瑩剔透的聲音靠前。教師要善于調動人聲中最恰當的聲音,唱出歌曲內容所表達的意境。
  2.善用表情,以情帶聲
  優秀的歌者,除了方法、技巧,生活體驗,還要善于用臉部表情、動作、眼神和舞臺形體表演充實演唱。作為教師要引領學生學會用眼睛與人交流,用動人的歌聲、動情的表演牢牢吸引觀眾。只有“動真情。真動情”才能傳遞真摯的情感,激起心靈共鳴,達到最佳藝術效果。教師只有自身藝術修養提高了,才能深入分析,運用聲音上的高低、強弱、剛柔、放收、連斷等對比,生動形象地處理作品。歌曲處理更多的是從音樂本體人手,借助音樂語言的剖析,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筆者2009年曾執教古詩歌曲《游子吟》,將這首母愛主題的頌歌設計成了“真情傳遞愛”的活動形式,自始至終以音樂為載體,緊緊抓住歌曲本身的旋律線、情感性對學生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引導和教育。將歌聲與慈母手中的針線有機融合,將心中涌起的陣陣情感波動與樂句、樂匯、樂段中的每個細節緊密結合。2018年筆者再次執教時,對教材進行了二度創作。圍繞詩的情境筆者創編了二聲部,以旋律骨干音的長音哼鳴和不同襯詞,更好地表現了母親將全部的愛融在這密密的一針一線里,激起學生用動人的歌聲情真意切地歌頌這母子情深。二聲部的拓展既體現了課堂合唱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更是對教材的二度創作。對教師而言是深層次的思考,對學生而言則是綜合能力的培養。
  “歌唱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音樂教師要讓歌唱教學實現“忘我演唱、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只有提升自我修養,重視歌曲的“二度創作”,才能將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給觀眾,呈現在課堂。也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們更愛歌唱,讓他們的歌聲更具感染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