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微課融入小學科學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將微課融入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發揮微課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更加直觀。
【關鍵詞】科學課堂;微課
微課是近幾年在教育界興起的一個“新生兒”,以短視頻為主要載體,通過多媒體,圍繞課程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直觀的教學活動。
現今世界,科學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科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重視。而小學時期是培養年輕一代科學素養的重要時期,小學科學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基礎部分,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當前,在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問題已成為教育領域中一個備受關注的核心話題。
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將微課融入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發揮微課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更加直觀。
一、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當小學生被當作有能力的人對待時,他們則會不失時機地發展。萊溫建議讓學生自己掌控他們的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幸運的,因為人類的天性站在我們這邊。對學習的愛好存在于人類的基因中。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與威廉·格拉澤都討論學生成長中的特質。每個人生來都傾向于成長與建構世界的知識。學生想要理解,理論大廈的構建是所有小學生的特征。
1.為了自主提高與發展自我概念
小學生逐漸成熟與個性化,他們也因而更有能力控制自己。他們更加地有能力與獨立。據此,促進自主發展應該為教育目標之一。夏洛與布萊頓提出要考慮小學生自主發展智力與道德的需要,在發展中,什么是成人應該或者不應該與小學生相互作用的。然而,很多教學方法都與自主性相對立。比如,科學活動中學生要按照有預定結果的方案進行,這類科學活動則不能促進自主性。
小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與自主性提高者,他的特征體現于自我概念的發展:通過給學生獨立的機會,在恰當的地方做選擇,讓學生自己而不是承認尋找材料與方向,我們能對作為知識積極構建者的他們在自我感覺、自信與自我意識方面——自主性的所有外在表現產生強大的影響。
2.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要求
經典的心理學理論之一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動機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格拉澤在馬斯洛之后提出每個人的動機都是為了滿足如下生理需要:生存、愛情、力量、樂趣、自由。他認為這些需要構成了最基本的基礎結構。
根據這個理論,要了解與理解的欲望應該以滿足五種需要中的一種或更多種。學科知識不能滿足任何基本需要,學校學習亦如此。在格拉澤的描述中,“學生不選擇學校課業并不意味著他們缺乏動機。然而,如果我們基本需要中的一種或幾種需要被滿足,大量的工作都會被完成?!彼€說,激發動機的關鍵在手確定并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如果這些需要被滿足,學生更有可能成為快樂的和有作為的學習者。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會很令人吃驚,并且這是教師有意義的探究資源。比如說,一個學生可能在與科學有關的課業中體會水流的經驗。而另一個學生可能在對林地或者池塘生態系統的探索中有所收獲。為學生提供眾多的學習科學的機會是很重要的。教師不必為自己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在科學方面的需求而感到內疚。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有講授型、探究型、實驗型、小組合作等,歸根究底仍是以教室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習積極性低。
但是,科學課堂中引入微課,打破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困局,將某個知識點濃縮到5-8分鐘的短視頻中,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更加直觀、更加真實。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將教學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將微課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自主提煉出課堂的重難點。最終,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能在課堂中創設一種情境,并提供機會。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完整的計劃”或者是多層次的活動。
1.激發低動機者:微課的空間性
作為一名教師,請記住天性在你這邊:所有學生都有求知的欲望。這是好的一面。壞的一面是生物體中存在與之相反的要保存能量的需要:即以花費最少的精力來做事情。更壞的一面是很多學習都是很花費精力的。因而每一位課堂教師都面臨“低動機”兒童的問題。我們給低動機貼上標簽是因為正如我們已經討論的,人們往往是充滿動機的。不幸的是,動機往往不是指向我們所要的方向。
心理學家研究了校學生關于他們行為中效能與力量的看法與理解,這些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歸因理論的模式。這個模式是有關學生怎么理解控制力的。將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歸因于本身具有的能力是受到自我限制的,因為天賦主要被人當作是在出生時則具有的個性特征的綜合。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努力是一個個體可以控制的因素。我們不能控制天賦或者能力本身,但我們能決定在一個任務中投入多少天賦或者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來鼓勵他們做出更多的努力。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下,科學課堂只局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而微課則呈現在手機上、電腦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觀看,除課堂以外,微課可以延伸至預習、復習、難題講授、課外附加等教學環節中。
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科學并不局限,通過微課的引入有一定的挑戰——但是有能力完成,設想好能做出的努力。學生課后還能夠自主選擇不懂的微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科學的價值性——為什么它是重要的、有用的,將學生的能力與任務的難度相匹配。這兩點都與科學教育的原因有關:科學是有用的并且對個人而言極有價值。
學業的難度水平很重要,因為任務太容易小學生便會覺得無趣,而任務太難時小學生會容易發怒。教師肯定能想起這樣的經歷:當某些東西好像超越了你的能力范圍時,你會努力嘗試著要了解它。當學生知道老師期待他成功時,他會充滿動力。學生知道老師在尊重他。尊重、移情,是激發兒童的強大情感力量。 所有這些,說起來容易,但要在實踐中實現卻很難。但是微課的分層次教學可以讓每一個班級的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能力與興趣,這使得問題復雜化。這是為什么不同質的學生組成的小組能促進某類學習的原因。另一個好消息是,絕大部分教師都能依據經驗指導什么是恰當的。如果教師注意學生的反饋并據此分析判斷自己的行為,從而調整微課,那教師的這種能力將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2.微課的激發優勢
人們一直在考慮學生在學習科學中情感與認知之間的關系。小學生的態度,有支持的學習環境的影響與課業的難度水平共同構成了學生學業動機的全景圖。教師專業實踐能力高低影響著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傥⒄n的內容通常都是片段式,但都是濃縮的精華,能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那么,將微課多樣的表現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能夠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其求知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谖⒄n是高效的示范 另一種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的方法是教師自己做出示范。微課融入課堂教學中,此困境就能迎刃而解。比如,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營造出輕松活躍的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調整自身的定位,設計制作出符合學生期待目標的微課??梢圆扇∽灾魈骄康确绞剑顚W生自主思考,并把這種思考帶入到微課之外的課堂教學中,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環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③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 另一種推動學生的方法是給他們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正如格拉澤所指的,學生需要有能自主控制生活的經驗。如果學生是可以信賴的學習者,那教師就要給他提供自主選擇與自主控制的機會,微課就能實現此效果。
讓學生在確定學習目標與評價標準時有自己的聲音是很有用的。當涉及活動或項目時采取學生的建議,并與學生相互商討可以接收的標準。學生更傾向于為了達到他們自己參與商定的目標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學生可能會對學習任務擔當責任。
④表現方式多樣化 科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僅進行單純的講授,很難讓學生建立科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制作微課時,要通過豐富的表達方式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
科學教育改革已經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小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探究世界應得到教育者的關注。小學的科學教學工作必須從學生本身特質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現今的教育資源。雖然微課誕生的時間不長,但發展勢頭猛,它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勢必成為今后科學課堂教學的一大主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