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喚醒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在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的今天,環保問題受到全人類前所未有的關注。學生是明天的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其環保意識如何,決定了未來地球的命運、全人類的命運。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教學應勇敢地承擔起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重任。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呢?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筆者的幾點做法。
一、從課文中捕捉環保素材,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越來越重視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各種環保題材的文章都出現在語文教材中。這類文章,我們教師不能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分段、寫段意、歸納中心、分析寫作特點”等進行課文的教學,這種教法可能練就學生較高的應試能力,但他們的人生態度是冷漠的,環保意識是淡薄的,達不到育人的目標。新課程理念特別注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筆者通過這類課文,充分挖掘其中的環保教育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地球萬歲》一課,通過捕捉課文中“人類廝殺爭斗、亂砍濫伐、捕殺野生動物、侵占綠地”等素材,讓學生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反對向地球貪婪索取的行為;《大瀑布的葬禮》一課,通過講述“巴西總統親自為一條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卻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的意義;《蛇與莊稼》一課讓學生認識大自然中每一生物體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愛的草塘》一課讓學生明白,人類如果善待環境,大自然也會以豐富的物產回報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一課讓學生認識:“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通過捕捉課文的環保素材,讓學生從心靈深處認識環保與人類息息相關、生死與共的血肉關系,產生心靈的震驚、共鳴,懂得環保的重要意義。這樣,語文教學才算是成功的,這也才是教材編者編這類課文的真正意圖。
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當前社會的環?,F狀
有許多保護地球環境、破壞地球環境的行為和現象,不能都從課本中知道。必須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了解、感知。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敢于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有針對性地帶學生到廣闊的大自然課堂中去,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到當前的環?,F狀,明白環保與我們的血肉關系,從而認識環保的真諦。比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 那么,人類是怎樣去破壞地球上的自然資源的呢?被破壞到什么程度呢?課文并沒有進行詳說,這反而給學生留下了探究的空間。為了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富于有序性和創造性,筆者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方向和有關資料。如森林資源方面。地球上陸地的森林面積最高時達到76億公頃。由于人類亂砍濫伐,20世紀90年代只剩下26億公頃,現在正以每年200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選自《觸目驚心的世紀公害》。同學們試想,按這樣的速度計算,我們的地球哪一年將會變成一個光禿禿的地球呢?我們身邊的人有沒有濫砍亂伐的現象呢?我要求同學們深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經過實踐,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看似平常、但是卻破壞了地球資源的行為:如在我們農村,許多農民習慣用木柴做鋤頭的扶棒。一農戶通常有5把鋤頭,照這樣計算,我們村約有300戶人家,那么單單做鋤頭的扶棒一項,一年就得有1500棵樹被砍掉,一個村是這樣,那么一個鄉鎮呢?一個縣、一個省、一個國家又是多少呢?再有就是村里的人都習慣砍柴防寒,一戶一般都要2000千克的木柴,才能度過一個寒冬,那么整個村子300戶人家就需要60萬千克木柴了!這又是多少棵樹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動物資源方面,目前地球上的動物,不斷遭到人類的捕殺、獵食,很多野生動物如各類蛇、穿山甲、蜥蜴、各種鳥等都被擺到了餐桌上。如果人類再不管好自己的嘴巴,地球上的野生動物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滅絕!學生從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看到地球所遭受到的毀壞,從內心深處產生震驚,產生強烈的關心地球環境的意識。
三、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意識
語文教學中所生成的環保意識,所學到的環保知識,都必須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環保教育才能說是有意義的,否則環保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擺出的只能是一幅空架子。所以,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意識,自覺地實踐環保行動,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環境的行為。
所以,筆者從不放過任何與環保有關的教育契機。比如,教學了《地球萬歲》一課后,結合本班的實際,展開了一次“保護地球,從身邊事做起”為主體的環保大行動。據筆者觀察:學生課余時間非常喜歡折紙飛機玩,開始時用寫過的作業簿紙,后來用完了,就用新的沒有寫過的作業簿紙來折紙飛機。并且由一個班的學生帶動全校學生,都參與到玩“紙飛機”的行動中去。有教師從衛生的角度曾經在每天放學集隊上作過嚴厲的批評與教育,但是收效甚微。課堂上,筆者告訴學生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過北京某大學的一個大學生,每到周末就到各個大學生宿舍收集廢舊報紙,廢舊電池等,每每如此。問及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很喜歡樹木;平均一個學生一天約用20張紙,一個星期就是140張,粗略地計算,一個宿舍一學期就要用掉4棵直徑約10厘米的樹所生產出來的紙張。全校呢?全國呢?我希望用我的行動來帶動大家的節約行為,樹立環保意識”。多么純樸的環保觀念,多么實在的環保行動!通過教學,筆者突發靈感:何不也把這些學生丟棄的廢紙全部收集起來,拿到廢品站去買了,再買一些學生喜歡的玩具回來,讓學生玩?說做就做,經過一個月的撿拾,筆者所積累的廢舊紙張、廢舊紙皮等共賣得18元9角,我用這些錢,再補貼一點,買回了學生喜歡的象棋、圍棋、陸戰棋、跳繩、小人書等供學生課余時間消遣。當知道“原來廢紙也能換錢”后,學生竟然把各自的廢舊作業簿統統積存起來,再也舍不得丟棄了。這件事由筆者班再傳到別的班,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全校傳開了。于是,玩紙飛機、亂扔紙屑的壞習慣、壞行為竟然消失了。這時,筆者再向學校建議:進行一次“講節約、重環?!钡闹黝}校會,讓學生深一層認識環保的重要性,樹立起“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意識,收到良好效果。
當然,學生的環保意識絕非一朝一夕便可形成,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自身的感悟和自覺行動實踐中方可形成。所以,在新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