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消弭文化差異 探尋適合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帶著對美國教育的種種疑惑,我與28位來自江蘇省各市的同行一起,遠赴重洋,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州立大學,參加由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為期56天的專題學習。
  這是一次深度的專業學習之旅
   本次學習的主題是“基礎教育課程設置與評價”,通過專家授課、項目研修、考察交流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
   1.內涵豐富的主題講座及研討。培訓期間共有20余位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為我們授課,讓我們全方位了解了美國特別是加州的課程設置及評價。從“國家”“州級”“學區”“學校”四個層面,圍繞“共同核心標準”“學區教材”“學校課程”等關鍵詞,充分彰顯美國教育的課程設置強烈的多樣性、開放性和自主性。圍繞培訓主題,專家們牢牢把握“其發展歷程”“現行的課程設置”“評價的方式、內容、標準”“為什么要這樣做”“具體該怎么做”以及“這樣做有哪些優缺點”等核心問題,以TIMSS、PISA、PIRLS以及州標準考試等測試為例,通過講座、研討、個別對話等形式,讓我們參與其中,加深理解。
   2.簡捷創新的媒介技術及應用。Aurasma讓一張張看似普通的圖片,呈現其背后的動態實景故事;Padlet通過網絡讓學生方便地呈現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實踐作業,并與教師、同學進行互評互動;Credly借助于“互聯網+”,對學生的在線學習、個性成長、品行表現等進行適時的評價……一線教師的展示,讓分享學習成果、制作小游戲、提高閱讀力、制作思維導圖等變得更便捷,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讓教學變得充滿變化與激情,充分體現了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3.現代前沿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近50場的專題講座與學術報告,涉及面廣,知識容量大。不論是實踐視角的“目標制定的Smart準則”“5Es教學法”“6W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中的作用”,還是理論視角的“研究方法論中的7個核心概念”“認知負荷理論”“雙重編碼理論”等,他們首先利用大量的教育案例讓我們知曉理論的實踐支撐,然后安排現場演示、現場體驗、場景模擬等環節,最后通過個人反思、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分享的方式,讓我們置身其中,真正體會理論的價值與實踐用途。
  這是一次深度的考察游學之旅
   有人說,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本次56天的考察學習,主辦單位、承辦大學、班級內部多次組織各種形式的考察交流活動,讓我們對美國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有了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1.考察教育的校園行。參觀大學,了解到美國大學生讀書的壓力,這種壓力來源于學費、學業;參觀中學,了解到前沿的課程設置、個性化的分層學習、靈動的選課走班;參觀小學,了解到在全納教育理念下,特殊兒童與大家一起正常地學習與生活。美國的中小學在遵循“達到州規定的課程標準”以及“使用學區所選用的教材”這兩個規則的前提下,既重視核心課程(英語、數學、科學)的開設,還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師的專長,設置主題豐富、目標明確、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各個學校都大力推行并開設實踐性的體驗課程、趣味性的活動課程、人文性的藝術課程、整合性的STEM課程。
  2.考察生活的自由行。不論是在美東還是在美西,不論是在大學還是在小學,不論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超市里,殘疾人可以與大家在一起自如地學習與生活。當公交車司機發現有殘疾人要乘車時,他會主動下車、熱情問好,并完成放下橋架、推殘疾車、固定鏈條等一系列動作。全納教育理念下的關愛殘疾人行動,不再是停留在嘴邊,更不是停留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它已經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之中,這些細節隨處可見。
  這是一次深度的對比反思之旅
   作為一名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我更關注美國的小學數學學科。走進圖書館,我關注小學數學教材;走進學校,我關注數學課堂;遨游網絡,我關注標準化在線測試……在一次次的關注中,對比差異,反思優劣,尋找相融、相通、適合我們的數學。
   1.小學數學教材的對比與反思。在大學的圖書館中,翻閱全套超過3000頁的小學數學教材:圖文并茂的實際情境圖、各式各樣的學具圖例、需要學生探究表達的板塊設計……我國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原則與美國一樣,都依據統一的國家課程標準。以蘇教版為例,教材中有許多學生熟悉的場景、互助學習的卡通人物與操作的學具圖例。編排上整體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注重知識內在的整體性、邏輯性。而美國教材將同一領域內容大多集中編排,且體系不夠完整,比如分數四則運算的所有內容全部安排在五年級,但其中唯獨缺少分數除以分數的內容。
   2.數學學習方式的對比與反思。美國的課堂中,教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基于各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并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應用,從而逐步提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歸納結論的能力。他們學習的數學知識與中國學生相比,可能在難度、深度、廣度甚至扎實度都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許多的知識卻是學生自己領悟的,而且往往能夠在應用中舉一反三。課程改革以來,中國式數學課堂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越來越弱化知識記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素養的積淀、生命的關懷。
   3.數學學業評價的對比與反思。目前,全美學生的數學學業檢測已經全部進入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時代。全美的學生都要參加標準化的在線檢測,以便形成個性化的數據分析。檢測的試題完全依據《共同核心標準》,更多的是指向學生能力養成、素養形成的試題。反觀中國的數學學業檢測,一般以考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為主。近幾年,我們也越來越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察,試題中呈現了方案設計、自主探究等內容。
  56天的學習,在一次又一次的中美對比、問題反思中悄然度過,但是關于適合國情、校情的“適合教育”“數學教學”的深層思考,卻在我的生活與工作中逐漸蔓延。
 ?。ㄗ髡呦到K省鹽城市串場河小學督導室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0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