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姓名是標志一個家族的血緣符號,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政治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中西姓名存在著較大的不同。隨著現在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進,了解不同國家的姓名文化顯得尤為重要,這有利于避免文化交流過程中產生的障礙,從而引起文化沖突。本文運用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從中西姓氏的起源和姓名構成上比較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中西姓名;對比分析;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7-0029-04
  0 引言
  姓名不僅是一個家族和血緣關系的象征,同時也能夠反映出文化的差異。隨著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清楚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十分重要。許多學者也致力于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飲食文化、婚姻文化、日常理解等方面。當然也有幾篇關于姓氏文化的文獻,不過只是點到為止,并沒有進行深刻細致的比較分析。因此,本文將從中西姓名的差異入手,深入剖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沖突。本論文試圖從中英姓名起源和結構兩個方面分析中英文化差異和原因,希望人們可以對跨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研究本論文有助于人們理解、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并增強對外國文化的理解。本文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中英姓名在起源和構成上的差異。第三部分主要根據起源和結構上的差異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和這一差異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第四部分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分析了造成這種文化差異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結論。
  1 中英姓氏的起源和名字結構形式差異
  中英姓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差異:一是姓氏起源,二是名字的結構形式。
  1.1 姓氏的起源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氏分別有著不同的含義。姓,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是區別血緣關系和禁止通婚的標志,人們對于“同姓不婚”是看得極其重要。氏是從姓衍生出來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會,用于區別貴賤,貴族有氏,普通人有名無氏。直到秦漢時期,姓和氏合二為一,才有了今天姓氏不分的局面。英語的姓氏出現的相對較晚,且姓和氏沒有明顯的區別。眾所周知,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以后,英國人才出現了姓氏。自那以后,盎格魯—薩克遜人才有了姓氏。到16世紀末,英國人才建立起完整的姓氏體系。
  1.1.1 中國姓氏的起源
  中國姓氏的起源可以分為以下十種。(1)起源于母系社會的姓氏其主要特點是帶有一個女字旁,如姬姓、姚姓等,這些姓氏反映出女性在那時的地位舉足輕重;(2)以祖先的圖騰名稱為姓氏,如龍,熊等姓氏;(3)以諸侯國的名稱為姓氏,如宋、齊、楚等;(4)以方位名詞作為姓氏。人們常根據自己的方位習慣來作為自己的姓氏,這些主要以一些復姓為主,如東方、西門等;(5)以官職名稱作為姓氏,如司馬、司徒等;(6)以職業或技能為姓氏,如巫、卜、陶等;(7)以謚號或貴族封號作為姓氏,如文、武、王、侯等;(8)有些是以兄弟姐妹中排行順序作為姓氏,如孟(亦稱伯)、仲、叔、季等,孟(或伯)是老大,仲為老二,叔是第三,季為第四,比如三國時孫堅的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9)有些姓氏起源于民族融合,如拓跋、元等;(10)有些姓氏是皇帝所賜,如李姓。
  1.1.2 英語姓氏的起源
  中國姓氏的起源復雜多樣,這當然是得益于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而英語姓氏的起源這相對簡單,主要有以下五個特征:(1)姓氏來源于祖先,比如,叫Johnson的人是John的后代,這種起源形式是通過加上一個后綴—son,表明血緣和姓氏的關系;(2)以身體和性格特征作為姓氏,比如,White, Wise等,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姓是Brown,那么他/她的祖先應該是黑皮膚;(3)以祖先職業作為后代姓氏的,比如說,Cook(廚師), Baker(面包師傅), Smith(鐵匠)等,再如,Thatcher的祖先就應該是一位蓋茅草屋頂的人;(4)以地名、地形地貌為姓氏,如London, Wood, Bush等。據此我們可以推出,英國前首相Winston Churchill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帶有一個教堂的小山上;(5)以祖先的爵位作為姓氏,如Duke(公爵), Rose(威爾士語,意為王子)等。除此之外,英語姓氏的起源還有來自《圣經》的,如James, Michael, Lawrence等,還有以動植物或自然現象作為姓氏的,如Lamb, Rice, Frost等。
  1.2 名字的結構形式
  中英名字的表現形式也大不相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這些差異的體現。
  1.2.1 中文名字的形式
  中文名字有兩部分構成,姓和名,姓在前,名在后。傳統意義上中國人的姓名由三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姓,象征著家族;第二個字代表輩分,象征著家族血脈的傳承;第三個字是屬于自己的,區別于他人的名,包含著家族的希冀與祝福。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有“字”,名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聯系的,有些古人除了名、字,還有自己的號。比如說,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通常意義上,“字”是對名的詮釋和補充。古代的人一生下來就有名,等到二十歲的時候,就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這時就要取字,代表著他已經長大成人,即將走向社會,走入官場。朋友或平輩之間稱呼其字而非直呼其名,若稱呼人名則有不禮貌之意,除非兩個關系特別親密才能直呼對方的名字。而古代的女孩子在十五六歲時,就要舉行“結發加笄,表示女子已經成熟,可以嫁人了,這也要取字。而古人的號是自己取定。在封建社會,上等階級,特別是文人們都喜歡自取稱號以表示自己的興趣愛好、遠大抱負或抒發某種感情。號的實用性很強,不僅可以用于社交,也可作為文章、書籍和字畫的簽名。   1.2.2 英文名字的形式
  英文名字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本名(又叫教名)、中間名和姓氏。英文名字和中文名字順序正好相反,是把本名放在最前面,姓氏放在最后。一般來說,絕大多數人只是用一個教名;中間名又叫做第二名,這種名字可由本人自選,但在歐洲則必須在洗禮上獲得,大多數人只用一個中名,但也有人使用兩個以上的中名;姓氏稱為family name,女子婚后一般要改姓,以夫姓取代原來的姓。習慣上,英語姓名中除了姓氏不可用縮寫之外,中間名和本名都可以縮寫,但英美兩國人的縮寫方法不同,英國人習慣把本名和中間名全部縮寫,比如英國著名詩人Thomas Stearns Eliot, 常??s寫為T.S.Eliot;而美國人習慣只縮寫中間名,如美國第43任總統George Walker Bush,縮寫為George W. Bush。
  2 中英姓名的文化內涵
  中英姓名不同的起源和名字形式折射出中西不同的文化內涵。
  2.1 姓氏起源的差異
  從起源上看,英語姓氏與中國姓氏有相似之處,它們都以職業和地點為姓氏,這體現出人類文化具有一致性。但是中英姓氏差異巨大,這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價值取向。
  第一,中國姓氏出現之初是為了給社會創造一種有序性,系統性。這種有序性、系統性就是中國古人強調的“禮”。人人都想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禮”來規范社會。姓氏就在貴賤、上下、尊卑上執行了這一套禮儀規范(艾褔旗,2007)。姓明婚姻,氏別貴賤,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平民和奴隸有名無氏,姓氏的出現表明人們已經有了階級社會的意識。相比較中國,英國人的姓氏則沒有體現出那么明顯的階級性,沒有宗族意識,也沒有森嚴的等級觀念,因此英語姓氏的命名則不受約束,比如英國人以動植物名稱、地形地貌特征為姓氏。
  第二,中國的姓氏體現出中國人敬畏祖先,有著很強的宗族色彩,比如中國的姓氏會以祖先的圖騰名稱為姓氏,為避帝王的名諱而改姓以及帝王賜姓等。中國這種對于祖先的崇拜以及作為宗法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相當嚴密的姓氏制度,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姓氏體系作為承載祖先崇拜、宗法制度的實體,因撰修家譜,百代傳承得以實現(艾褔旗,2007)。而英國人的姓氏卻沒有那種強烈的宗族色彩,其姓名出現與基督耶穌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如,有些外國人的英語名字是Christine(Christ意為基督耶穌),Manuel(上帝與我們同在)。中西方在對待天人關系或神人關系的態度上竟然大相徑庭,中國姓名因避諱與帝王姓名重字而改姓,而西方人這沿襲上帝和神的名字,這就是中西文化在姓氏文化上的體現,這也體現出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區別。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長期實行獨裁統治,且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容百姓違反,冒犯到皇帝的人則會被處以死刑,甚至會連累整個家族。因此,為了不觸犯到皇帝的利益,當百姓的姓名與皇帝有重合時就要更改。而在西方,《圣經》是最偉大、最神圣,對西方人影響最深遠的書,因此它對西方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西方人愿意把與《圣經》有關的人物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或姓氏,因此《圣經》對英國文化的影響也可見一斑。
  2.2 姓名順序的差異
  從中英姓名的構成順序來看,姓名的排列順序不同,即姓在前名在后,還是名在前姓在后,能夠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差異。中英姓名順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而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模式。
  中國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但是卻深深地留下了父系社會的烙印。中國人重祖先,強調薪火相傳,血脈相成,因此中國人把姓放前名放后,首先表明這個人是家族的成員,血脈的延續,接著才是名字,用于社會交往區別個人。名字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與中國的社會經濟密切相關。傳統的中國社會以農業為基礎,采用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農耕模式,這種模式讓家庭成為主要的社會單位,一個血緣家族就是一個集體,他們耕耘著同一片土地,祭拜著同一個祖先,以婚姻和養育孩子為基本前提的血緣關系在這種社會經濟集體中不斷加強鞏固,最終演變成父系氏族。姓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血緣文化的傳承,表達了宗族的思想。因此在中國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現在的中國姓氏文化,代表著家族的姓氏必須放在前,再跟上代表著個人的名字,這體現出中國文化氛圍影響下家族觀念的價值取向是強調家族而不是強調個人,也反映出中國姓名體系重姓不重名的特點。
  相反,英文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這反映出西方人重視個人,強調獨立平等。英文姓氏制度形成得比較晚,而且沒有強烈的宗族色彩,個人意識在西方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生而獨立平等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英國的姓名構成也體現著重視個人,強調個性的特點。從西方文化的兩個源頭,希臘和羅馬文化來看,作為海洋民族的古希臘、羅馬商業發展較早,而商業發展往往會給舊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帶來沖擊,對于由血緣紐帶組合而成的宗法關系破壞非常大。因此,西方人的家族觀念、家族意識比較淡?。嬞蝗A 2007)。再者,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反對社會對人的束縛,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因此西方文化形成了重名輕姓的姓名文化體系。
  2.3 其它方面的差異
  除了以上分析的姓氏起源和名字結構方面的差異,中英姓氏在其它方面也存在這明顯的差異。
  第一,英語姓氏和基督教有著很深厚的淵源。英國人的名字不僅來源于《圣經》和圣徒的名字,有些英國人的名字是由牧師所取,這就體現出基督教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英語姓名也和古希臘羅馬神話有著密切的聯系。英國人會以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眾神的名字為自己的名字,如Diana, Diomedes, Marcus等。這種現象在中國姓名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盡管中國古代的祖先們對天地神靈都很崇拜,但他們都不敢以這些神靈命名。中國人敬重而不敢以神靈命名,更多地表現出的是一種敬畏之情;西方人則是以眾神之名作為自己的名字,借用這些名字的美好寓意,這也折射出中西方人對于人與神關系看法的差異。第二,中國的女性結婚之后,姓氏保持不變。而英國的女性結婚之后,姓氏由原來的父姓改為丈夫的姓氏。這也是中英不同的習俗導致的姓氏文化差異。第三,英國人可以把父母姓名作為自己的名字,但是在中國,是絕對不允許使用長輩的名字。西方人沿用祖輩的名字是因為他們想要繼承和發揚祖輩的智慧,而中國人如果與祖輩重名,這是非常忌諱的,將被視為對于祖先的而不敬。這反映出中國自古以來嚴格的禮教和倫理道德觀念,而西方人則是重視個人價值,強調人人平等。   3 中英姓氏文化差異的原因
  中英姓氏文化差異巨大,下面筆者將從政治體系、經濟和思想方面分析這一差異的原因。
  3.1 不同的政治體系
  古代中國是一個母系社會,女性是權力的中心,因此那時的姓氏都包含一個女字旁。西周實行分封制,出現了許多諸侯國,隨后,諸侯將相們就把受封地的名稱作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從秦朝時期開始,中國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獨裁統治,君主統領大權,集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財政權、軍事權、文化教育權于一身,并倡導“君權神授”的思想,認為君主是天命派遣,是神在人間的代表,君主的指示不容反抗。人們出于對皇權的敬畏之心,不能更不敢違反天意,觸犯皇權。因此,為了避諱與皇帝重名,人們不得不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除此之外,宗法制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建立在父系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制定的繼承原則。宗法制與中國姓氏有著直接的關系,影響中國的家族倫理——尊敬長輩。如中國的晚輩不能與長輩重名。而且宗法制強調整個家族,注重家族的整體利益和社會地位,而不關注個體,這體現的是中國家族觀念的價值取向。
  然而,在西方,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國家的政治其實是宗教政治,即政教合一,那時基督教宣揚政權和教權都由上帝賦予,牧師有權解釋《圣經》,其他人無權干預?;浇绦Q上帝的意志要通過教堂來傳達,教權也一度高于君權,教皇的權力至高無上,國王王位要通過教皇加冕才具有合法性。基督教還宣揚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即原罪,只有相信承擔世人罪孽的耶穌基督,才能從罪惡中救贖自己,基督教精神就主宰者人的意志和精神。因此,西方基督教國家的人出生后要受洗,并由牧師取名。從黑暗的中世紀開始,在歐洲,基督教精神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主導作用,是人們的精神支柱。
  3.2 經濟原因
  中國古代實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單個家庭為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這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為了鞏固經濟基礎,加強中央集權,歷代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那時,根據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把民眾分為四個等級:士、農、工、商四種職業,其中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最高,商人排在最后,這樣的觀點被古人普遍接受。比如,人們把官職名作為姓氏,因為它能顯示一個家族的社會地位,而商人由于社會地位最低,只能讓子孫后代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改變家族的社會地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決定了中國以宗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而這種宗法制度又深深地影響到了中國的姓氏文化。而西方國家重視商業的發展,從十二世紀開始,英國經濟加快發展;從13世紀到14世紀,英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羊毛業發展迅速,經常與歐洲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從15世紀開始,英國的航海業不斷發展,英國政府支持艦隊進行海外探險,開辟了新的航海路線,促進了西方貿易的發展。商業的發展往往會給舊的封建制度和社會結構造成一定從程度的沖擊,因此英國人的家族觀念意識淡薄。他們熱衷于海外探險培養了熱愛冒險和無拘無束的性格,因此英國人重視個人獨立和個體意識,這就造成了英語姓名順序上重名輕姓,體現出了重視個人價值,突破傳統的家族觀念的特點。
  3.3 傳統思想觀念差異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繼承和發展了先輩的思想,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思想,漢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正統思想,為鞏固君主專制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礎。并且他提出了三綱五常,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維護了封建等級制度。儒家思想提出“禮治”,即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貴賤、上下、尊卑、親疏都有嚴格的區別。國家的穩定與否,取決于等級秩序是否穩定。禮治,作為穩定國家的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維護宗法等級制度。儒家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等級和人們的倫理觀念。因此,中國人在取名上尤其重視代表了家族觀念的姓。
  西方的文藝復興是一場思想和文化領域的運動,起源于13世紀的意大利,并在16世紀末波及西歐國家,并在那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它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贊美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同時,它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基督教專制統治和禁欲主義,追求世俗的快樂而不是強調人的原罪。它還倡導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文藝復興思想打破了封建專制和基督教神學思想的束縛,促進了人類意識的覺醒和思想解放。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就形成了西方國家重名輕姓的姓名文化傳統。
  4 結語
  姓名不僅是區別于他人的標志,也反映出不同姓名蘊藏的文化內涵。從姓氏起源上看,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倫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而西方國家文化受基督教思想影響很深,不受宗法制度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從中西方姓名的構成來看,中國人重姓輕名,而英國人重名輕姓。中國人的這一文化傳統深受宗法制的影響,重視家族的利益和得而不是個人得失,它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家族本位的價值取向。而西方人深受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注重個人價值,強調個性解放,人人平等,這顯示了西方文化中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艾福旗,胡宗鋒.漢英的姓氏差異及其文化根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6):5-6.
  [2]龐倩華.文化差異在姓名上的投射:中英姓氏習俗的對比[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7(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0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