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療對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密度及表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治療對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密度及表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5月- 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所有牙周病患者中隨機選取66例,在進行正畸治療前患者先接受口腔宣教,在患者同意后在對患者進行正畸治療。最后,對患者治療前后上頜、下頜骨密度進行測量,同時測量治療前、后患者唾液、血液與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的濃度。結果治療前,患者上頜骨骨密度顯著低于下頜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上頜骨、下頜骨骨密度較治療前低,同時下頜骨骨密度高于上頜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指標與治療前比較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較治療前高,特別是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高于唾液、血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颊咧委熀簖l溝液與唾液流量較治療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正畸治療會影響牙周病患者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可見齦溝液內表皮生長因子濃度與牙周組織存在密切關系。
[關鍵詞]正畸治療;牙周病;牙槽骨;密度;表皮生長因子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 2019) 01-218-04
牙周病是一種可對牙齒支持組織造成破壞的口腔疾病,而牙齒支持組織在遭到破壞后容易形成牙周袋,甚至可導致成人因此喪失牙齒[1]。從某種程度上說,牙槽骨的破壞可使牙齦呈退縮的現象,同時牙齒也變得松動,在病理性作用下呈現移位或是伸長的狀態,從而增添咬合創傷、繼發性畸形出現的幾率,加速牙周病的發展進程。目前,針對牙周病的治療多是以正畸治療為主?;颊呓浾委熀罂上Ш蠋淼母蓴_,并且能改變牙列擁擠的狀態,可為患者牙周的恢復提供有利條件[2]。但目前尚未見有較多的研究針對患者經正畸治療后,是否會對牙槽骨密度造成影響,或是增加口腔唾液內表皮正常因子的分泌量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鑒此情況,本文主要給予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在我院收治的所有牙周病患者中隨機選取66例(均為2017年5月- 2018年5月期間),納入標準:(1)患者均經血液常規、X光攝片等檢查確診為牙周病;(2)患者在此次治療前6個月內未服用過抗生素治療;(3)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同時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臟、腎臟與精神等疾病患者;(2)不配合此次治療患者。6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4:32;年齡最小為21歲,年齡最大為50歲,平均(324±1.3)歲;病程最短為10個月,病程最長為2年,平均( 1.47±0.68)年。
1.2 治療方法
1.2.1 正畸治療主治醫師依據患者診斷結果制定治療計劃后進行系統牙周治療。在患者炎癥處于靜止期時,若X線片檢查結果為牙槽骨吸收進展跟長的二分之一,并且牙齒松動度<Ⅱ度,則采用直絲弓矯治術治療。
1.2.2 檢測牙槽骨 采用CBCT機(口腔頜面錐形束CT)對患者上頜骨前牙區進行掃描,參數的具體設置:電壓80kV,電流5mA,像素0.125mm×0.125mm.重建層厚0.5mm。在計算機內輸入獲取的圖像,定點選擇牙槽骨間斷與釉牙骨質界處橫斷位圖像,在不同治療時間(治療前、后30d)測量患者的各段骨密度與牙槽間隔根尖段,每次測量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1.2.3采集標本(1)血液采集:在治療前后30d患者早晨空腹狀態下在患者肘部靜脈采集血液3mL,并放置于血清生化管中,在室溫下使其凝固,隨后進行離心,離心速度設置為3000r/min,離心結束后取上清液,同時將上清液保存于-20℃冰箱內,以便下次測量。(2)唾液采集:在8:00 -9:00期間,患者保持空腹狀態,同時經漱口后吞咽唾液,將頭部前傾,微微張口,讓唾液自然的流入量筒內,對患者lOmin內流出的唾液連續進行采集,并且計算唾液的流速。在唾液采集完畢后,選取唾液1.5mL置入EP管內進行離心,離心時間為lOmin,速度lOOOr/min.取上清液保存120℃冰箱內。(3)采集齦溝液:患者漱口結束棉卷隔濕采樣牙位,使用氣槍吹干牙面與牙齦周圍黏膜,同時進行檢測,在檢測后祛除軟垢,在EP管中取出濾紙,在患者牙遠中臨面齦溝中插濾紙,在濾紙插入受阻后留置濾紙30s后放回EP管,60s后從EP管中取出新濾紙與舊濾紙連放,留置30s放回EP管保存,并稱重。在稱重后保存于-20℃冰箱內,作為此部位齦溝液量。
1.2.4 表皮生長因子的檢測 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表皮生長因子的濃度進行檢測。具體步驟:在酶標板上放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單抗包。結合樣品內生長表皮因子、標準品、單抗,加入抗人表皮生長因子抗體。再反應后,使免疫復合物形成,清洗抗生素蛋白鏈菌霉,得到生物素。在底物工作液中加入適量顯色,催化其變藍色,最后終止液體中反應,在酸性作用變黃色。樣品內人表皮生長因子濃度與顏色深淺呈正相關關系。在250nm處最OD值(吸光度)進行測量,而表皮生長因子濃度與OD值呈正比關系。
1.3 觀察指標[3]
對患者治療前后上頜、下頜骨密度進行測量,同時測量治療前、后患者唾液、血液與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的濃度。另外,還需記錄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與唾液流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患者上、下頜牙槽骨密度與各項臨床指標數據,計量資料(n±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前后上、下頜牙槽骨密度比較
患者治療前上頜骨骨密度顯著低于下頜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上頜骨、下頜骨骨密度較治療前低,同時下頜骨骨密度高于上頜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較治療前高,特別是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高于唾液、血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治療前患者齦溝液與唾液流量比較
治療后,患者齦溝液與唾液流量較治療前高,組間數據比較后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牙周病在早期由于癥狀不顯著,往往使患者忽略治療,但病情的發展可給患者口腔的咀嚼功能造成影響[4]。目前,牙周病的治療多以正畸治療、基礎治療等方式為主,旨在于消除炎癥,抑制病情進展。正畸治療需要在患者頜骨、錯位牙位置添加矯治力,促進牙周組織在生理限制作用下進行改建組織,促進頜骨生長狀態的恢復正常,同時促使咬合重建,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與牙頜系統[5-8]。研究報道,應力較大可造成牙槽骨手里彎曲,從中發生形變,與此同時將關于形成蛋白釋放出促進骨生長,在應力集中位置可增生骨質。大部分壓牙周病患者并伴咬合損傷,在感受到創傷力作用后可促進骨組織修復活動的增加,剔除壞死組織,在被吸收部位則可對應形成牙槽骨,此時股指變薄形成附壁骨。一般而言,附壁骨常在雙尖牙區、磨牙區等部位出現,而牙槽骨則呈“唇”形狀。本研究中,治療前,患者上頜骨骨密度顯著低于下頜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上頜骨、下頜骨骨密度較治療前低,同時下頜骨骨密度高于上頜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牙周病患者并伴咬合創傷,在咬合創傷的長期作用下,下頜骨容易增加密度,同時引發代償性增厚,最終形成附壁骨[3.9-10]。附壁骨屬于一種形態不規則的病理性增生骨,在菌斑增加的同時細菌在大量滋生,從而丟失骨礦物質[14]。在牙周改變過程中,張力側、壓力側均呈牙周膜中血管活性增加的狀態,而細胞形態、與細胞膜通透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通過釋放出末梢神經內神經肽對血管進行擴張,促進齦溝液流量的增加。同時,白細胞可隨著齦溝液流量的增加排出血管外,并釋放出組織降解性酶與一定量細胞因子,致使患者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在正畸治療中增加。結合本研究結果,治療后,患者唾液、血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較唾液、血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正畸治療及齦溝液中的表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存在一定的關系,但與唾液、血液中表皮生長因子的表達無顯著相關性。正畸治療過程中通過對牙齒的機械力作用[11-12],可由牙根傳至牙周組織與周圍牙槽骨,同時在正畸治療過程中血管處于擴張的狀態,此時齦溝液流量會大量增加,致使白細胞的滲出,而白細胞在滲出、游離的過程中可釋放出一定的組織降解性酶與細胞因子,最終導致齦溝液內表皮生長因子濃度也隨之增加[13]。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齦溝液與唾液流量較治療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齦溝液由牙齦組織滲出,其主要成分源于局部牙周組織與血清等,因此在患者牙周組織重建中,對因齦溝液與唾液的流量進行檢測具有極具意義。
總而言之,牙周病患者在正畸治療過程中,下頜骨對正畸治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而且正畸治療可對齦溝液中表皮生長因子濃度造成影響,說明患者牙周組織的細胞與表皮生長因子濃度的增加、牙周組織的改建存在一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黃丹丹.正畸治療對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密度及表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口腔疾病防治,2017,25 (6): 389-393.
[2]王碧娟,柯云翔,楊綠麗.不同矯治器對成人牙周病正畸患者牙周狀況的影響評價[J].中國美容醫學雜志,2017, 26( 8): 109-111.
[3]趙玥.牙周一正畸聯合治療對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區美學重建的作用[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 6): 80-81.
[4]賈雙琴,丁艷美,萬小衛.牙周正畸聯合治療牙周病的療效評價[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7,31 (11): 94-95.
[5]熊焱,張慧娟.牙周病的單純性牙周治療和牙周正畸聯合治療的療效對比[J].農墾醫學,2017,39(3):244-245.
[6]于在湖,辛策,方芳,等.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牙槽骨密度變化的CBCT[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 (1): 78-80.
[7]劉麗平.探討牙周基礎治療對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的效果[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7,8(3):41-44.
[8]安立娟.牙周基礎治療對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效果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7,30(6):10-10.
[9]藍旭華,樊彤海,雷桂花,等.牙周病的單純性牙周治療和牙周正畸聯合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5):733-735.
[10]洪建梅.牙槽骨厚度與正畸治療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雜志,2017,26(3):129-131.
[11]梁德鳳,周鑫才,魏迪欣.牙周正畸聯合療法在牙周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 14):97-99.
[12]王志剛.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 10):1517-1518.
[13]李暉宇.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7):1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