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醫生管理模式對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護理醫生管理模式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參數及運動能力的影響。方法:將160例心衰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護理醫生組,每組8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心功能相關參數和運動能力等,并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1.心功能參數:較常規護理組,護理醫生組在心功能相關參數(LAD、FS、LVEF、LVEDD、LVESD)與基線時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醫生組患者心功能相關參數比常規護理組效果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2.運動能力:出院6個月后,護理醫生組6MWT相比常規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結論:護理醫生的護理相比常規護理能更好的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并能增強心衰患者的運動能力。
【關鍵詞】 心力衰竭;護理醫生;管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039-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e practitioner(NP) management mode and its influence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Methods: the 160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as randomized as the NP management group and the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each had 80 patient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related parameters, exercise capacity. The data obtained wer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1.Cardiac function parameters:Compared with routine nursing group, the NP group, average number of FS, LVEDD, LVESD, LVEF with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P group, cardiac function parameters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with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2.Exercise capacity:6 month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NP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6 MWT which had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routine care ,the NP management can improve rhe cardiac function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Key words:Heart Failure; Nurse Practitioner;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 )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1]。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藥物依從性較差、未控制液體出入量并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故臨床管理及干預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參數和增強心衰患者運動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為進一步加強對HF病人的管理,我院開展了護理醫生管理心衰病人。護理醫生主要負責與治療有關的事情,全方位、全程的管理病人。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醫生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運動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心內科符合診斷標準的心衰患者160例并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常規護理組80例,護理醫生組80例。
1.2 方法
1.2.1 臨床診斷方法 參照Framingham診斷標準并根據病史及輔助檢查進行心衰的診斷。
1.2.2 運動能力(exercise capacity, EC)測定 以美國胸科學會(ATS) 2002年推出的6分鐘步行試驗(6MWT)指南為依據,對所有選定的病人采用6MWT來評估患者運動能力。
1.2.3 治療方法 常規護理治療組采用現有國內、外心衰治療指南。護理醫生治療組強化內容如下:加強宣教提高患者對心衰的認識,了解戒煙限酒的重要性,正確使用藥物以及如何提高生活質量、放松心情等。隨訪患者日常活動和生活情況,患者自我管理情況,心衰癥狀的早期評估和處理、限制液體入量以及飲食情況;應用藥物的類型、劑量和副作用;運動耐受情況以及有無心衰的臨床表現等。
1.2.4 對患者的隨訪 隨訪時間為6個月。共隨訪3次,出院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隨診形式分為電話隨訪和門診隨訪。電話隨訪由護理醫生進行,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并指導患者用藥,督促患者按時到心衰門診隨訪。門診隨訪是在醫師的指導下由護理醫生來完成,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心功能分級或開具相關輔助檢查等,將檢查、化驗結果及時準確記錄。
1.3 統計學處理 將實驗數據錄入到Excel數據庫,用均數±標準差(x±s)或分類百分比描述連續性變量,用百分比描述分類變量,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用t檢驗統計獨立樣本的連續性變量,卡方檢驗統計分類變量,P<O.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特征
2.1.1 護理醫生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一般性臨床資料的對比 見表1
護理醫生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
2.2 兩組患者的隨訪結果 護理醫生組所有心衰患者均到心衰門診隨訪,無失訪人數,而且隨訪次數不少于3次。常規護理組有10例失訪。
2.2.1 護理醫生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NYHA心功能分級的對比 見表2、見表3
按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標準,常規護理組由主管醫生進行NYHA分級,護理醫生組由護理醫生進行,由心內科主任醫師對其正確率進行評價,兩組NYHA分級的正確率均為100%,P>0.05,無統計學意義。
2.2.2 護理醫生組與常規組患者心功能參數的對比 見表4
護理醫生組FS、LVEDD、LVESD、LVEF平均值與基線相比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醫生組LAD平均值與基線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護理組各心功能相關參數較基線時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護理醫生組患者心功能相關參數比常規護理組效果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3 運動能力的對比 見表5
護理醫生組與常規護理組入院時的6MWT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出院6個月后,護理醫生組較常規護理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衰是各種循環系統疾病的終末階段,對心衰患者的管理及教育[2]尤為重要。護理醫生在心衰早期及時對心衰患者進行科學的專業管理,就如同建立一道防線,能有效控制病情的進展、改善患者預后。
3.1 通過護理醫生的管理干預,對患者NYHA心功能的影響
NYHA心功能分級是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根據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癥狀對CHF的嚴重程度進行的分級,用于判斷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和預后。NYHA心功能分級與患者的長期預后正相關,Ⅲ-IV級的CHF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I-Ⅱ級的患者。本研究結果護理醫生組NYHA分級較基線及常規護理組有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護理醫生組NYHA分級I、Ⅱ級較基線時顯著增加,NYHA分級Ⅲ、IV級較基線時顯著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護理組NYHA II級較基線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I、Ⅲ、IV級較基線心功能有改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醫生組患者NYHA分級的改善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Senni M等[3]研究表明,NYHA心功能分級Ⅲ和IV級是CHF患者1年病死率的預測因子和危險因素。范惠華等[4]對74例CHF患者進行心衰管理干預,結果顯示,心衰管理干預后,CHF患者NYHA分級較非管理干預組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O1),本研究結果與此相一致。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醫生對心功能分級評估的正確率與主管醫生相同,正確率均為100%,說明護理醫生能夠勝任代替主管醫生進行心功能評估的工作。
3.2 護理醫生的管理干預對患者心功能相關參數的影響 超聲心動圖可確定患者的血液動力學及形態上的改變,在HF診斷及治療中的作用幾乎等同于導管技術。左室射血分數(LVEF)是左室整體收縮功能最常用參數,能較好地預測心衰患者的發病率、死亡率及心肌梗死的預后,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LVEF低于20%患者發生重大臨床事件(死亡、心跳驟停、充血性心力衰竭)約為75%,而LVEF大于50%者發生重大臨床事件僅為22%。范惠華等[4]對HF患者進行管理干預,結果顯示,心衰管理干預后患者LVEF較基線明顯改善。本實驗護理醫生組LVEF的改善顯著優于常規管理組(P<0.05)。
出院6個月隨訪護理醫生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心功能相關參數,護理醫生組FS, LVEDD, LVESD, LVEF平均值較基線及常規護理組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3.3 護理醫生的管理干預對患者運動能力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醫生組與常規護理組入院時的6MWT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出院6個月后,護理醫生組較基線和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心衰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高,主要缺乏專業的護理指導,不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癥狀發生變化時不能盡早主動尋求正規醫院指導等原因造成[5-7]。While A等[8]研究結果顯示,護理醫生組患者的六分鐘步行實驗結果明顯優于常規組 (P<0.05),本研究結果和其相似。
由護理醫生承擔心衰患者的管理干預,是按照國家要求發展??谱o士,提高護士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解放了醫生的部分時間,提高了醫療質量。總之,由護理醫生承擔心衰患者的管理干預是可行的。護理醫生的護理較常規護理能提高心衰患者對該病的認識,更好的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運動能力,降低其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Krum H,Jelinek MV,Stewart,et al. 2011 update to National Heart Foundation of Australia and Cardia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detection,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Australia,2006[J]. Med J Aust,2011,194(8):405-409. [2] Sui XM,Ali A.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may be a marker of higher disease- specific knowledg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Int J Cardiol,2010,144(1):93-94.
[3] Senni M, Parrella P, De Maria R,et al. Predicting heart failure outcome from cardiac and comorbid conditions:the 3C-HF score. Int J Cardiol. 2013,163(2):206-211
[4] 范惠華,史浩穎,金 煒,等.三級醫院心力衰竭門診管理方案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7):592-596.
[5] Klersy C,de Silvestri A,Gabutti G,et al.A meta-analysis of remote monitoring of heart patients[J]. J Am Coll Cardiol,2009,18(10):1683-1694.
[6] Ducharme A,Doyon O,White M ,et a1.Impact of care at a multidisciplinar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linic:a randomized tria1.CMAJ,2005,173:40-45.
[7] Pressler SJ,Subramanian U,Kareken D,et al.Cognitive deficit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Cardiovasc Nurs,2010,25(3):189-198.
[8] While A, Kiek F. Chronic heart failure:promoting quality of life[J]. Br J Community Nurs,2009,14(2):54-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