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草及其高效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秧草營養豐富,利用價值高,日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和種植戶的重視。簡要介紹了秧草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及其主要利用價值,并從秧草種子挑選及處理、選地及整地、播種期和種植方式、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及留種等方面闡述了秧草的高效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秧草;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利用價值;栽培技術
秧草為一二年生豆科苜蓿屬作物,又稱金花菜、草頭、菜苜蓿等,秧草在我國南方各省區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多用作綠肥種植栽培,但在江浙一帶還作鮮蔬利用,鮮香美味,倍受關注。
1秧草形態特征
秧草根系較淺,主要分布在15~20cm的表層土中。植株多匍匐生長,三出復葉,葉柄細長,托葉細裂,小葉倒卵形,葉緣上部鋸齒狀,葉頂稍凹,葉面濃綠,葉背略白。秧草花梗短,葉腋抽生,小花呈黃色,具蝶形花冠。莢果螺旋形,具毛狀突起小刺,每莢有種子3~5粒,腎形,黃色,千粒重約2.6。
2秧草生物學特性
秧草性喜冷涼氣候,生長最適溫度為13~18%。秧草耐寒性較強,可以露地越冬,冬季低溫條件下,葉片受凍,春天氣溫回暖,植株又可萌芽生長。夏季高溫條件下,植株生長緩慢,易受熱害。秧草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以富含有機質、水肥保持力強的粘土為宜。
3秧草的主要價值
秧草營養豐富,草質柔嫩,可作青飼,也可調制干草或青貯,各種家畜喜食,是優質的青飼料,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秧草作為豆科苜蓿屬作物,固氮作用強。殘茬翻耕,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助于增加土壤養分,改良土壤,是我國南方地區傳統的綠肥作物之一。秧草富含維生素及植物皂素,有清熱解毒、促進排泄、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是健康美味的有機鮮蔬。
4秧草栽培技術要點
4.1秧草種子挑選和處理
秧草種植品種的選擇是獲得高產的前提,宜選用植株生長速度快、莖葉繁茂、出苗整齊、抗病蟲強的高產優質秧草品種,如審定品種“淮揚金花菜”或優質地方品種“溫嶺大葉草頭”。播前首先進行選種,用50%左右的溫水浸種5min,淘汰水上的浮籽,以減少癟籽和壞籽,避免出苗不齊。同時為克服秧草出苗遲及出苗率低的困難,在播種前要對秧草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將選好的種子放入麻袋中,夜間水中浸泡約10h,然后將種子取出,于陰涼處放置1~2d,每隔5h噴水1次,以提高秧草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
4.2選地與整地
選擇水、肥、土質相對較好的壤土或黏土,保證灌溉、排水及管理利用方便。苜蓿為淺根性作物,耕深以15cm左右為宜,結合耕翻667m2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肥1000kg作底肥。同時,每行距2m開深20cm溝,以利于排水,然后將地整平,即可播種。整地要以“齊、平、松、碎、凈、墑”為標準。
4.3秧草播種期及種植方式
秧草主要在春季和秋季播種,并以秋季播種為主。從2月下旬~6月上旬進行春季播種,4月上旬~7月下旬皆可采收。從7月下旬~9月下旬進行秋季播種,從8月中旬~次年3月下旬皆可采收。秧草可采用條播或撒播種植。667m2播量隨播種期而定,晚春、早秋播種時,日間氣溫較高,土壤較為干旱,出苗率相對較低,播量要多,667m2可用種約42kg;早春、晚秋播種,氣溫適宜,出苗率高,相應地減少播量,667m2約16kg即可。
4.4秧草水肥管理
播種后,應根據田間土質,適時灌溉,以保持土壤足夠的濕度。尤其是晚春、早秋播種時,氣溫較高,土壤較為干旱,在秧草出苗前不能斷水,出苗后每天澆水1次,1周后可停止澆水。同時當秧草苗長出2片真葉時要進行追肥,之后每刈割1次,收后2~3d施稀薄腐熟有機肥或0.5%尿素液,若收割后立即追肥易引起植株腐爛。其他時間適當蹲苗,使秧草根部深扎土壤。每次澆水需澆透,勿頻繁澆水。春夏季雨水多時,要注意排澇。
4.5秧草病蟲害防治
秧草主要病害有熱毒病,蟲害以蚜蟲為主。熱毒病多發于夏季,受害后,植株生長弱而差,葉小而皺縮。氣候轉涼,則有好轉。4~5月和10~11月間蚜蟲為害,可采用黃板誘蚜或其它高效、無毒生物農藥防治。
4.6秧草采收及留種
刈割秧草,留茬要短而整齊,特別是第1次收割,一定要掌握平和低的原則,使以后采收容易,產量提高。早春播種,采收3次,667m2產量約500kg;晚春播種,在7月初~7月下旬采收,采收2次,667m2產量約400kg;早秋播種,約25天后收割第1茬,可采收4次,667m2產量約1000kg;晚秋播種,采收3次,667m2產量約600kg。留種管理與栽培管理基本相同,留種田可選秋期播種秧草田,冬季可薄覆稻草防寒。植株于3月下旬開花,6月下旬種子成熟。667m2可采收種莢約80kg。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