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的園林模式看當代住宅景觀之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就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言,開發商在其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也在爭相選擇更為理想的自然環境,亦或盡可能打造山水主題的自然園林迎合國人對理想住宅環境的需求。這種對環境質量過分要求的背景下,無疑對促進當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理想;園林模式;中式;住宅;自然山水
1理想的園林模式的緣起
1.1我國文化中的仙境與神域景觀模式
1.1.1昆侖山模式。昆侖山在我國道教中,一直被譽為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仙仙境,空間隔離、崇高壯闊、帝宮仙闕均在閶闔之中,傳說能在此長生不老,滿足人的一切欲望。
1.1.2蓬萊模式。我國神話中的海上仙域模式,蓬萊、方丈、瀛洲即是“三山”。為海洋所阻隔的高峻山體,亦是諸仙與長生不老之地?!耙怀厝健钡囊饩吃诮裉斐1灰迷诳萆剿乃茉熘?,體現人們對仙境世界的追尋與向往。
1.1.3壺天模式。壺即葫蘆,正如這種古代常用容器一般,壺天模式的境界在于狹小的壺口加上豁大的壺腔,突出了四壁回合的闊大空間和一個極小的入口,這一空間的反差,正是歷來空間塑造欲揚先抑的完美呈現。除此之外,壺天(葫蘆)能夠自由飄浮于空中或漂于水上的特點,無疑又增加了這一模式不可逾越的空間特點。
1.2風水佳穴的擇居模式
“背山面水、青龍白虎……”國人對風水模式的依賴與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福祿壽喜、子孫滿堂等美好愿景的現實與功利的最大滿足。須彌山模式,須彌山一詞來源于佛教的宇宙觀,佛教中認為婆娑世界(銀河系)由一個大千世界組成,而每個大世界又由一千個中世界,每個中世界又分為一千個小世界,這里的每個小世界就相當于一個太陽系。但是我們通常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觀點,在佛教世界觀里,卻是3個大千世界其中的1個小世界,須彌山就是這每個小世界的中心。而現代科學也正在逐漸打破地心說與日心說的觀點,或許佛教的這一理論能為未來科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仙境、風水還是對宗教的空間詮釋,都從某種程度上描述了中國人理想的園林空間特征,而國人潛意識中對這些空間的理解,也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社會中延續至今。
2當代住宅景觀對理想園林模式的詮釋
當代的中式住宅造園手法可謂是變化萬千,無論是對靜街、深巷的打造,還是院子、山水園等中式符號的提出,都是當今國人對傳統詩意與仙境理想生活的向往。在不斷探索中挖掘園林設計之根源。在回歸中重新認識自我并超越自我,尋找一條與自然和諧相處,又能滿足當代中國人生活需求與審美需要的富有特色景觀設計之路的理想園林圖式。
2.1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作為我國傳統的園林模式,在中式園林的應用中屢見不鮮。無論是江南的私家園林,還是北方歷代的皇家園林,亦或是今天廣泛應用的枯山水,都是禪修、冥想的造園圣地。其主要元素來至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這也正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仙境與神域景觀模式的反復在現。
2.2山水景墻
景墻是中式住宅景觀中必不可少的形象符號。其意境的塑造多引用古人的詩詞、山水畫,運用不同種類的現代材料,將景墻與山川、河流雕塑相結合,模擬抽象自然山水意境,咫尺之間造乾坤。
2.3亭臺長廊
古木蔥蘢、亭臺相矚、長廊逶迤、山石曼妙。我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從來就喜圍繞自然,作品中從不乏對亭臺長廊及山巒、碧水的反復應用。亭臺長廊本是園林中的建筑,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性作用,但在人們心中,九轉千回的長廊映襯在山石湖水中,假山、小橋配上綠意盎然的竹林松塔,從此眼前再無鋼筋混凝土大廈,只有滿眼的勃勃生機。
2.4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源為上古時代祓禊之習的古民俗文化,后來發展為文人游宴吟詩的會友活動,再應用到園林造景中,其意境的塑造在空間體驗中傳達著極高的審美趣味。發展至今,其樣式經歷了從自然式曲水逐漸演變為規則式曲水,并點綴燈光、霧森效果,在中式住宅景觀中注入了新的理念詮釋與更高的審美體驗。
3當代住宅景觀設計展望
“車行樊洼路,眺望董鋪水庫,湖水碧波蕩漾,兩岸綠樹隨風搖曳,遠處的樹林與高樓倒影在湖面,像一副流動中的山水畫卷”。在合肥背靠大蜀山,面朝董鋪水庫的別墅項目“華潤·桃園里”就是寄希望復興當代山水人居觀,喚醒都市人心中理想園林的一個典型案例。而類似桃園里的中式住宅在各城市間也屢見不鮮,這對中式景觀意境的審美、創新追求也在不斷攀升。這無疑要求我們當代景觀設計從業人員,要更進一步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源,提高自身的審美品味,讓更多人參與其中,走出一條與自然相融合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景觀設計之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