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節本增效技術在小麥上的綜合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現代農機技術的日益發展,在加強農機應用的同時,我們還要切實注重農機的節本增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小麥農機節能增效技術為例,對其技術要點進行了相關分析,以促進其綜合應用成效的提升。
關鍵詞:農機;節本增效技術;小麥;應用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加強農機的應用,對于實現農業機械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農機作業中,我們既要保證其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又要切實加強對其的節本增效技術的關注。因此,在小麥種植中需要加強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綜合運用,才能實現其應用價值的最大化。以下筆者就此展開分析。
1 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概述
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主要是借助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達到節省肥料和水分與種子和人工以及能耗的降低,這樣在達到節本增效的同時,實現增產增效,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因此在小麥的每個生產環節中加強機械化的應用時,需要我們切實加強對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才能更好地在提升產量和節省成本的同時促進節能降耗目標的實現。
2 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應用的基本思路
在當前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拓展的今天,為了確保其種植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將小麥農機化種植帶來的能耗和污染有效的降低,就需要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朝著集約化的道路發展。所以作為基層的農機技術推廣和人員,需要切實加強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具體的應用中,能有效的滿足每個環節的需要,既要確保每個環節高效的種植,又要確保每個環節的節能降耗水平達到,才能促進其綜合應用水平的提升。
3 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綜合應用要點分析
3.1 播種階段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應用
在播種階段加強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應用,需要我們確保所選的播種時期的適應性,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節省更多的種子。但是在每個地區,播種的適宜時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需要結合當地的時間來加強推廣。而前提就在于播種之前需要確保底墑的水要澆灌充足,同時要強化整地作業的開展,借助農機進行深耕時,既要確保其深度在24厘米之上又要實現深松的全方位性。而為了促進水分利用率的提升,需要切實強化機械耙磨鎮壓作業的實施。而在選擇品種時,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條件,比如環境、氣候和土壤等方面,確保所選的品種的適宜性,緊密結合品種在生長周期和抗病性能與抗逆性等方面的特點來進行選擇。而在此基礎上,為促進出苗率的提升,需要強化浸種工作的開展,一般采用麥拌靈與慶田寶即可,再與一定的水稀釋之后浸種。而在施肥方面,需要切實做好科學、合理和規范,并且適當的深施能有效的促進肥料利用率的提升。
在小麥播種期。將田地在播種前做到精耕細耙,而且還要將田地內的雜草和雜物清除,并將細菌的基數進行嚴格控制。具體的做法是畝施30公斤的辛硫磷顆粒,將其拌和土之后撒入田中,從根本上達到防治地下病蟲害的目的。而在此基礎上,還應做好小麥種的拌藥處理,拌種過程中,主要是采取甲基柳磷乳油與水,二者的比例是1∶800,這樣就能更好地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3.2 田間管理階段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應用
在盤根越冬期,主要是加強追肥工作的開展,采取葉面噴施技術,這樣才能幫助小麥根系發達,盡可能地在入冬前增加其分蘗。而到了返青拔節期間,主要是達到保墑的效果,所以必須確保作業的科學性,進而實現小麥返青,達到壯稈的目的,促進病蟲害的防治,在返青拔節期。小麥在這一階段經常出現的病害有枯萎病,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和吸漿蟲。而這些病蟲害的出現,將給小麥的正常生長帶來巨大的危害,所以需要加強對其的防治,才能更好地確保小麥正常生長的同時為產量的提升奠定基礎。這就需要在防治過程中抓住防治的最佳時機,一般需要把殺蟲劑與殺菌劑進行混合使用之后再噴灑,并對這一階段中掌握好小麥幼苗的生長情況,把甲基異流磷乳油按照一定的比例兌水,并在麥田中均勻噴灑,并采取淺鋤的方式進行翻土,從而有效的促進病蟲害防治成效的提升。而到了孕穗灌漿期,既要注重對其的追肥,又要注重對其的灌溉,才能更好地增加穗粒數,避免小麥早衰,但是病蟲害防治十分重要。而到了收獲階段,主要是采取機械化的方式來收割,這樣在促進工作效率的同時保證其品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病蟲害防治小麥農機節本增效技術的應用
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目前,大面積的小麥種植中,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采用機械化來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但是不同的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有著不同,需要我們切實掌握其技術要點。例如在小麥銹病和白粉病,在對這些病蟲害進行防治時,主要是采取快殺乳油(25%)兌水,一般每畝快殺乳油30毫升,兌水30公斤進行噴霧。此外,還可能出現黑胚病,這就需要采取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2.5%),一般每畝為752克禾果利可濕性粉劑與30克相兌之后在田間進行噴霧防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