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蚜蟲的危害及綜合防治策略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麥蚜蟲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重要害蟲,分布極廣,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不僅造成小麥減產,而且嚴重破壞小麥的營養品質。探討小麥蚜蟲的綜合防治策略,提出綜合采用農業防治、藥劑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形成科學合理的小麥蚜蟲防控體系,以持續控制小麥蚜蟲,保證小麥產量、質量,促進小麥生產。
關鍵詞:小麥蚜蟲;危害;綜合防治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常年種植面積占到了全國糧食作物總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隨著小麥種植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國小麥的生產水平穩步提升,與此同時,病蟲害成為阻礙小麥栽培發展的重要因素,極大的影響了小麥生產的產量及質量。其中,小麥蚜蟲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重要害蟲,分布極廣,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不僅造成小麥減產,而且嚴重破壞小麥的營養品質。探討小麥蚜蟲的綜合防治策略,在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促進小麥生產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小麥蚜蟲的危害
小麥蚜蟲又名膩蟲,屬同翅目,蚜科,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重要害蟲之一,該害蟲主要通過吸取寄主的汁液,大量匯聚于小麥的葉片、莖桿、穗部等部位,影響小麥植株的呼吸及光合作用,阻礙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同時小麥蚜蟲還是小麥黃矮病、黃葉病等病毒病的傳播媒介,造成小麥減產,致使小麥面粉中諸如氨基酸、粗蛋白、維生素等營養含量下降。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新的小麥品種得以不斷引進,小麥種植的密度不斷加大,各類農藥化學廣泛應用,小麥蚜蟲的發生面積也逐年擴大,其危害程度也日趨嚴重,造成小麥減產10%—20%,大發生年份甚至超過30%。根據蚜蟲分布部位的不同,小麥蚜蟲主要分為四大類,即:麥長管蚜、禾谷縊蚜、麥二叉蚜、和麥無網長管蚜,其中麥長管蚜在全國麥區分布最廣,以山西省靜樂縣為例,麥長管蚜在全縣麥區均普遍發生,也是靜樂縣麥蚜種群的防治優勢種。麥長管蚜為草綠色長卵形,其腹管呈長圓筒形,其前期主要集中在小麥植株的上部及葉片的正面,后期則主要匯集于小麥穗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麥的麥葉、麥莖、麥穗汁液,致使受害植株出現黃白色斑點,分蘗減少,甚至是葉片變黃,全株枯死,產量及質量降低。
二、小麥蚜蟲的綜合防治策略
對小麥蚜蟲的防治可綜合應用農業防治、藥劑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形成科學合理的小麥蚜蟲防控體系,實現持續控制小麥蚜蟲,保證小麥產量、質量的目的。
1.農業防治
所謂農業防治,就是利用一定的農業技術措施,實現不用藥,或是少用藥而防治病蟲害的目的。針對小麥蚜蟲的農業防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調整作物的布局,將小麥與其他農作物進行輪作,并在小麥收割后盡快用旋耕機或圓盤耙予以淺耕滅茬,結合深翻土壤,將麥田自生的麥苗和各類雜草清理干凈,從改善麥田的環境入手,創造不利于小麥蚜蟲生存的條件,從而起到抑制小麥蚜蟲危害的效果。二是選用抗病強、耐病高、抗蟲的優質小麥品種,增強小麥的抗病抗蟲能力。還可適當選用早熟的小麥品種,因其生長發育較早,在小麥蚜蟲的生長旺盛期來臨時,小麥已接近成熟,以此減輕甚至避免遭受小麥蚜蟲的危害。三是合理安排播種時間,適當提早播種或是推遲播種,使小麥抽穗成熟期得以相應地提早或是推遲,避開小麥蚜蟲發展的旺盛期,從而減輕來自小麥蚜蟲的危害。四是合理進行施肥灌水,改善麥田的生態條件,對于土壤濕度較大的地塊,或是在雨后,應注意做好清溝排水工作,防治發生漬澇滋生小麥蚜蟲病蟲害。
2.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即使用化學藥劑消滅、防治病蟲害,是最為快速、最為直接、最為簡便且最為有效的防治小麥蚜蟲的方法。使用藥劑防治小麥蚜蟲,可通過藥劑拌種和適時施藥兩種形式開展。藥劑拌種即用不同藥劑對小麥種子進行拌種或包衣,以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蟲能力,增強種子活力,補充營養元素,減輕播種后的病蟲害。當前大多麥區播種都會采用藥劑拌種,在施行藥劑拌種時需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把握好藥劑的用量,防止因用量過大引發的小麥出苗推遲,生長速度減慢,甚至是缺苗斷壟等現象。適時施藥則選擇小麥蚜蟲大發生期及小麥關鍵生長發育期施用化學藥劑,以達到快速有效消滅病蟲害的目的。小麥蚜蟲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生長繁殖,一般來說,當溫度達15~25℃,且相對濕度達40%~80%,則是小麥蚜蟲生存繁殖的有利條件,而春季的溫度濕度適宜,正是小麥蚜蟲大發生的時期。從小麥的生長發育過程來看,其抽穗前蚜量增長緩慢,抽穗后蚜量急劇上升,灌漿期至乳熟期蚜量達最高峰,灌漿期間蚜害對小麥產量損失最嚴重,因而我們可在小麥開花初期、揚花末期及灌漿初期使用藥劑及時防治小麥蚜蟲??蛇x用的藥劑包括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3%啶蟲脒乳油1 500 倍液、2.5%保得乳油2 500倍液、25%快殺靈乳油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藥劑的使用可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安排,輪換使用,避免因長期單一用藥引發的小麥蚜蟲抗藥性。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即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或消滅有害生物的方法,其優點在于不污染環境,前景廣闊。小麥蚜蟲有許多種類多樣、數量較大的天敵,包括瓢蟲、草蛉、食蚜蠅、草蛉、花蝽等昆蟲,蚜繭蜂等寄生性天敵,這些天敵在麥田分布廣泛,對小麥蚜蟲種群具有較為顯著的控制作用。當天敵數量和小麥蚜蟲數量比例達到1∶150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麥蚜蟲害,無需用藥便可將麥蚜控制在防治目標以下。在實際的小麥栽培過程中,需注意科學用藥,盡可能地減少或改進用藥方法,選擇對小麥蚜蟲天敵安全的藥劑,避免殺傷天敵,必要時,還可人工助遷或釋放天敵,起到有效控制蚜蟲的效果。當前諸多專家學者也在積極研究天敵對小麥蚜蟲的抑制和控制辦法,為使用生物防治小麥蚜蟲提供了更廣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司曉丹.小麥蚜蟲的發生與防治[J].種業導刊. 2013(08).
[2]張秀平,王立功,馮雯杰,朱躍文,孫金霞,李紅梅. 不同施藥方法防治小麥蚜蟲防效的對比試驗[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7(06).
[3]梁永強,張穎.小麥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 農民致富之友.2017(20).
作者簡介:王艷清(1982.04-)女,漢族,助理農藝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