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實踐,做親切的科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不久前,讀了我個人很喜歡的國內教學名師李鎮西的文章,他這樣寫道:
有些“專家”“學者”總是認為,所謂“學術性”就是羅列學術術語構建理論框架,別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奧,“學術性”就越強。于是,我們看到了不少這樣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沒有新觀點卻有新術語,沒有新見解卻有新概念,晦澀難懂,故弄玄虛。這是學術的墮落,是教育的悲哀!
在我看來,越是學問精深者,表述其學問的語言越平實;因為學問大家已將知識融會貫通且思維清晰,所以善于把高深的道理轉化成大眾化的語言。恰恰是那些才學疏淺者,其語言才令人莫名其妙;因為才學有限者往往自己都沒有把要說的道理弄明白,思維混亂,所以只好裝腔作勢,在嚇唬別人的同時也糊弄自己。其實,這哪里僅僅是一種“文風”?實質上更是一種學風:遠離實踐的所謂“理論研究”,當然只能閉門造車,這是毛澤東當年就嚴厲批評過的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學風!
讀后我有一個長時間的思考,其實我當初對科研的理解,感覺就是用一些高深的理論去指導實踐,狹隘一點,就停留在做課題上,感覺就是強迫自己用自己還沒弄懂的晦澀理論,為了做課題而做,為了拿證而做,為了各項評比做鋪墊,從資歷上豐富自己,根本談不上指導實踐。往往就是這樣,從事某項工作,時間久了,會很功利性的做事,走了很遠,卻忘記自己當初為了什么出發。
觀念的轉變,應該是在2011年,我們學校開始全面鋪開課堂改革。那時候,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鋪天蓋地,有種作為教師手足無措的尷尬,這時候,即使有教育專家在,也只能從宏觀上引路,但真正的路還需要自己摸索,自己研究。第一次意識到,應該研究點什么,為了解決教學上的困惑。當時,也是考慮到實際情況,我校的市級課題《導學案在初中課堂中的實踐與研究》《構建“學案導學--自主合作—激勵評價”的高效課堂模式的研究》開始立項并研究,這是第一次把科研與教學實踐
真正的結合起來,真正踏實的思考,也動手實踐。如今我校的自主課堂和自主管理已經基本形成,為了進一步深化,我們又申請了省級課題《初中自主教育的研究》,科研目的再明確不過的指向了教育實踐。這三個課題我都參與并主持其中的子課題,這讓我的科研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
2015年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契機,我申報了葫蘆島市首批科研專家,并幸運的成為了專家庫的成員。培訓和學習的經歷,不斷刷新我對科研的認識。同時,科研所也為我提供了學習與實踐的機會。第一次參加葫蘆島市“金雪名師工作室”課題鑒定,第一次參與葫蘆島市十三五課題的立項評審,第一次參加楊杖子開發區的開題會……(評審時面對上百個課題,感覺做科研課題是很嚴肅的。)這些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上珍貴的財富。
看的多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實,對基層的教育者特別是一線教師而言,理論聯系實踐的最好方法,我認為不是搞那些追風的所謂 “課題”――如“創新教育”的風來了,就“研究”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的風來了,就搞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高效課堂”風起時,就研究“高效課堂”的課題;如今,我們引入了“高品質課堂”的課堂理念,立刻就開始研究“高品質課堂”。在立項評審和開題會中,就出現這樣的課題:一個學校立的課題是研究學科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小課題自然很有研究價值,但卻偏偏擬定的題目是《高品質課堂下學科教學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而對高品質課堂只界定了一個含義,整個課題就與它再無關系了。還有一個農村小學的課題《高品質課堂的策略研究》,這個就有些嚇人了。李鐵安博士提出的高品質課堂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我們的教育理想,他也沒有所謂的策略與模式,可是我們一個學校就要做這樣大的一個沒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甚至是思路的課題,其實是非常不現實的。
到底我們如何做科研型的教育者,我認同這樣的觀點:結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型研究,或者說,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完成每一天平凡的教育瑣事,就是最好的“理論聯系實踐”。
“思考”必然是理論的思考,“瑣事”必然就是實踐。這種結合實踐的思考就是一種帶有科研含量的“省察與反思”。不要以為這種“省察與反思”檔次很低,蘇霍姆林斯基正是幾十年如一日結合自己的實踐進行省察與反思,最終成了飲譽世界的大教育家!而李鎮西老師20多年的體會是把工作中的許多棘手的難題當課題,思考與實踐就進入了科研狀態――帶著問題讀書,根據教育理論來審視實踐中有待解決的問題,最后又提出解決的方案加以實踐。在這過程中,理論與實踐渾然一體。
當理論在實踐中不但獲得了生命,而且也贏得了自己尊嚴的時候,還用得著“故弄玄虛”“裝腔作勢”嗎?當然不需要――因為此時,面對實踐的科研,格外親切!
把問題當作課題就是真實的科研!
長期以來,一線教師總是把課題研究、教學科研等研究工作看得很高深,其實,教學科研活動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處處是問題,處處是研究的源泉。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后進生轉化、早戀、作弊等,把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優化)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這樣一來,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和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只要教師們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會感到富有價值的課題是源源不斷的。再把所遇問題進行研究后的結晶寫成文章(論文、隨筆、反思、案例),對一線老師來說,這就是教育科研。
做教導主任后,更多的接觸了一線教師,也更深入的走進了他們。
案例一(拿來的案例:李鎮西做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校長時的經歷):一位年輕的班主任老師說她班上有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男生,她感到非常惡心!李鎮西對她說,恭喜你有了研究對象!你遇到了以前從沒遇到過的難題,這正是你的科研課題!后來老師真的開始研究了,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她還遇到過患抑郁癥的女生,還有其他種種特殊的學生。幾年來,她所遇到令人頭疼的學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差生”。傳統意義上的“差生”主要是思想問題或道德問題,而這些學生比如同性戀比如抑郁癥,和道德沒關系,主要是生理原因,甚至基因的原因。而幾年來老師的研究很有成就,這些研究就是每一天和孩子的陪伴、傾聽和引導。幾年下來,老師體會很多,比如對這樣的孩子,首先不要想到去改變他——同性戀怎么能夠改變呢?這里面要改變的首先是我們的觀念——理解、信任他們,然后走進心靈,把陽光灑進他們的內心。對這樣的孩子,需要等待,需要從容,需要寬容……這不就是教育科研成果嗎?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和這些特殊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她也提升了。比如,增加了教育智慧,拓展了教育領域,甚至豐富了許多知識。這位老師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而“把課題當難題”,就是典型的真科研! 案例二(本校的實例):年輕的老師,她總抱怨,說班主任難當,學校的瑣事太多,活動太多,教學任務太重,學生太不好管理,總之,班主任的工作前景黯淡,人生很悲哀!學校搞自主管理,有的老班主任不屑,她來了精神,初衷是不想太累。于是她開始分組結對,落實前臺班委和后臺班委,人人有分工,人人有責任,在實踐的過程中,她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例如,她深入研究“四個自我教育”,即內驅教育:形成班級完整的激勵制度體系;外驅教育:用活動喚醒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每日晨訓,激情跑操,課前演講,靜心書法,自我反思等;內控教育:以自主為核心,制定個人、小組、班級的自我管理目標,尋找自我管理途徑;養成教育:堅持每天一總結,每周一反思,每月一評比……她把她的做法進行整理,使之成為一個對自己、對班級建設、對學校發展都有益的課題《初中生自我教育途徑的實踐研究》。如今,她是非常出色的班主任,充滿了工作熱情,且班級管理游刃有余,今年才29歲。(我校的賁鑫鑫老師)
案例三(本校的實例):我校的語文教研組,一共20人,其中35周歲以下的教師12人,30歲以下的8人。大家都知道我們學校搞“自主課堂”,核心思想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獨立預習、自主思考、自主質疑、自我整理等。聽過課后,就會發現,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課堂習慣會務實一些,例如,聽說讀寫等語文的基本習慣、課堂紀律上抓的較好一些,但多數課堂效率就不是很高;年輕的語文教師,接受了新的理念,有一些想法和意識,但多數停留在迎合階段,并未參透,感覺每一步都踩在云端,落不到地面。針對這些現象,我們不斷的教研,不斷的導課,讓老師明白理念與實踐結合的最佳方法。于是,邊思考邊研究邊總結,我主持了《初中生語文課堂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研究》的葫蘆島市級課題。
我們把一個個問題當做課題來研究,學生作文水平差,內容空洞,我們把探究的過程形成興城市級課題《初中生作文取材生活化的方法研究》;學生閱讀能力差,我們在課堂上動腦筋,形成葫蘆島市級課題《初中生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研究》;學校進行課堂改革,改革初期使用導學案,把一點點摸索的過程呈現在葫蘆島市級課題《導學案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實踐與研究》中;在學校的課改進入“自主課堂”的階段,我們在學校課堂教學的大框架下,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開始尋找適合我們的“自主課堂”,于是我們部分語文骨干教師又開始了《語文課堂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研究》的葫蘆島市級課題。
科研會讓教學變得踏實,這是我最深的感觸。邊工作、邊學習、邊發現問題、邊研究、邊總結,這是我所理解的“自然狀態下的研究”,而不是先用一個既定課題來束縛研究的方向。
課改也好,科研也好,都要學習,但要注意:真心實意的虛心請教,但不能迷失自己;要堅持自主成長,但要始終堅持用學習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素養。
教育與科研密不可分,我們要從實踐出發,不做功利性的教育,不做功利性的假科研,讓教育科研根植于教育教學這片土壤,做真實而親切的科研,讓教育的花朵開得絢麗芬芳。
最后,引用一位名師的話與各位同仁共勉:
入世,我要做事立業,但不盯著功名;
避世,我要立足腳下,但不拉山頭,不爭你高我低;
出世,我心無旁騖,得失皆自然。
?。ㄗ髡邌挝唬号d城進修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