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把農業“種”在“網”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佃莊鎮大郎廟村,明拓現代農業示范園。13.33 hm2的農業園區,從外表看,倒像一個小工廠。逐一參觀8座溫室大棚,其間蘊藏的科技含量令人贊嘆。
  大棚內立體種植了富硒葡萄和櫻桃蘿卜,大棚外面,一大片矮化密植蘋果樹嫩芽初綻。
  在這里,果樹、蔬菜種植均實現“物聯”,通過布設在園區的傳感器及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人們能夠隨時隨地與其“對話”,再經過物聯網大數據平臺分析,及時了解果蔬生長所需水肥。輕點鼠標,就能實現精準施肥、定點灌溉。2018年,這個園區銷售收入達到426萬元。
  4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實踐,讓園區負責人趙海的步伐更加堅定——堅持用工業思維來經營農業,把工業物聯網移植到農業生產,探索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模式。
  42歲時,趙海才踏足農業。他當過司機,做過銷售,后來又跟人合伙做鋼材生意。看到國家頻頻出臺農業方面的利好政策,他心動了。
  從商人到農民,身份變了,但摸爬滾打得來的經驗沒有變。轉行之前,趙海多次去陜西、四川、浙江等省區考察取經?!笆紫仁歉愫檬袌龆ㄎ唬N什么,賣給誰,怎么賣,目標客戶群體要搞清楚。”趙海說。
  畢竟隔行如隔山,從2015年開始,趙海多次參加國家、省和洛陽市組織的職業培訓,從一個門外漢逐漸成長為一個新型職業農民。
  最終,他決定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走綠色高端農產品生產路線,創辦洛陽明拓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農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資金、成本是懸在新型職業農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趙海看來,工業是分段生產,相互協作配合,而農民從種植、管理到銷售,往往身兼數職,親力親為,心身俱疲。
   如何能節本增效,把新型職業農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以趙海為首的明拓新農人決定把工業物聯網引入農業,瞄準精準農業、智慧農業。
  明拓公司投資100多萬元,聯合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學等單位成立研發小組,歷時一年多自主研發出明拓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
  大棚里,一個電子顯示屏引人注目,大棚內的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光照強度等數據一目了然。
  “現在室外18 ℃,你看,屏上顯示大棚里是24.5 ℃,土壤溫度是26.2 ℃。太熱啦,要降溫。”趙海用手指輕點卷簾、風機的開關,風機嗡嗡響起,卷簾徐徐打開。
  趙海說,以前澆水、施肥基本上靠約摸、憑感覺,現在可以精準施策。整個園區的水、電、肥和人工等綜合生產成本降低了20%左右,產量卻提高了10%。
  不僅如此,通過物聯網平臺,消費者用手機APP或電腦可隨時查看園區內的生產情況,實現質量可控制、過程可追溯。
  思路一變天地寬。大棚內采取果蔬立體種植模式,上方種富硒葡萄一年兩熟,下面的土地四季都有蔬菜。差異化定位、錯峰化銷售,一個占地667 m2的大棚每年收入超過14萬元,比傳統種植模式提高5萬元。
  2018年,在廈門舉行的中國第十九屆綠色食品博覽會上,明拓綠色富硒葡萄榮獲金獎;在河南省首屆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大賽上,明拓公司的項目獲得創新組一等獎。
  趙海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只有抱團發展,互通共享,才能走得更遠。如今,公司搭建起農資、農技、農機、流通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園區還被定為洛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曾經對農業一知半解的趙海,成為很多新型職業農民的引路人。“只要跟得緊市場、耐得住寂寞、流得起血汗、舍得分享,新型職業農民就一定能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趙海說。
  (來源:http://www.haagri.gov.cn/portal/news/viewContent.html?id=21622  2019-03-20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