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修復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特色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水生態修復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的基本理論,然后分析了某地區公園在植物景觀營造方面的近況和特色,最后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公園;植物景觀;生態修復;特色
城市水生態修復公園可以起到對污水凈化的作用,進而改善了水質,將處理工藝和園林藝術科學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公園類型。當設計者在對景觀水生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避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土、水自然環境的特異資質等,創建一個具有多樣化的動植物環境。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改善城市環境,而且也能促進城市物種的多樣性發展。
一、水生態修復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的分析
1.植物景觀營造的相關原則。在濕地植物栽植的過程中,普遍會出現的阻礙視線、四周擁擠以及中間空闊等問題,想要科學合理的解決上訴問題,相關人員應該利用水路結合、視線源于一方、實現源于四周的視覺設計、濕地植物的季相設計以及植物和水體的互動設計等去相關設計去解決。在對濕地公園內植物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將植物自然美充分發揮出來,比如線條、色彩、姿態等。并且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去創造不同的空間。通常情況下,節奏和韻律、層次和背景、對比和統一、色彩和季相以及均衡和動勢等,都可以稱為水生植物的藝術手法。在配置濕聲帶狀水環境植物的過程中,應保證其在河沿邊呈序列展開。除此之外,針對這種植物的配置,通常是以靜水為主,在植物配置階段,應創造水面平靜的氣氛,并且應將濕聲的喬木配置在岸上,以此來保證景觀具有一定的層次。
2.選擇植物材料的要求。在營造水生態修復公園植物景觀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將其和自然生態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以此構建一個完善的濕地景觀公園。在構建濕地植物景觀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組合而成的,并且應該全面分析地區濕地的實際情況。在選擇濕地植物的過程中,盡量避免選擇外地的植物,通過利用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去達到恢復原有植被系統的目標。
由于不同的水生植物對于金屬離子吸收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普遍情況下,挺水植物對于金屬離子吸收能力要高于漂浮植物,而沉水植物的金屬離子吸收能力不如浮葉植物。但是針對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相對來講,沉水植物的吸收污染能力要更強,而挺水植物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卻不如浮葉植物,同時,根系發達的植物和不發達的植物相對比來講,根系發達的植物要略勝一籌。除此之外,在對濕地周邊的植物進行設計階段,可以將薔薇(Rosamultiflora)、構骨(Ilex cornuta)等種植在人們不會輕易靠近,或者灌木叢較為繁盛的場所,進而也可以為動物的棲息提供場地。
二、某地區生態修復公園的現狀
該地區的生態修復公園呈南北向條狀,總體的綠化面積高達三萬八千九百五十平方米,南北狹長大約在六百米左右,東西向平均寬度則在九十米左右。現階段,由于該地區的水流受到長時間的污染,導致被污染的水流會直接流入到附近的河流,進而對附近的河流造成重中之重的影響。在2003年期間,經生物多樣性調查數據顯示,僅僅發現十六科二十種植物,并且大多數都是小草本的植物。水芹這種優勢水生植物處于河流的上游,岸邊則是有小草本植物所構成的,在河流的下游,則是以菹草所形成單一的種群。如果在該地區水生態修復的工程,將園林造景和水處理技術科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便可以實現凈化水質的目的。首先,在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當中,應通過化學手段和物理手段對污水進行處理,然后在以地上采用的人工濕地系統為基礎,利用水生植物去達到吸收和降解的目的,最終改善了水質。當地下凈化處理系統處理掉該地區的污水之后,便會流入初級人工濕地。
三、某地區水生植物景觀的調查
1.該地區的植物種類。經對濕地水域的植物種類調查數據顯示:該地區的挺水植物有十八種、漂浮植物有三種、沉水植物有兩種,其占據濕生植物全部的百分之七十八、百分之十三以及百分之九。綜上,在該地區水生態公園中植物種類的比例排名為:第一挺水植物、第二、浮水植物、第三則是沉水植物。但是在水生植物凈化效率上,沉水植物的凈化速率均高于浮葉植物以及挺水植物,由此可見,水生態修復公園的水生植物配置應沉水植物配置最大,進而可以實現修復公園水體的目的,以此來保證其滿足水生態修復公園本質的需求。除此之外,在水生植物造景方面,水生態公園應保證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色彩搭配的合理性,以此來保證水系的水面空間具有一定的層次感。
2.水生植物多種多樣。在該地區公園科學合理的種植水生植物,不僅可以提升水面的整體景觀,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改善水質、凈化水質以及維持水環境的目的。在該公園常見的水生植物有水棕竹、水葫蘆、空心蓮子、花葉蘆竹、蘆葦以及慈姑等。在配置水生植物的過程中,充分的利用了傳統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以此來保證水生植物的生態效益。又或者在該地區生態公園橋邊種植傘草,進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為人們的行走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該公園由南至北地勢較低,在溪流邊用相應的水生植物進行點綴,比如:花葉蘆竹、蘆葦等,進而形成一條自然式的小溪流,為大自然創造了趣味性。除此之外,將荷花、睡蓮、再力花以及花菖蒲等水生植物種植在水面中央,不僅可以創設較充滿活力的水面空間,而且也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美觀性。
3.科學合理的對水生植物進行搭配。由于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冬季,水生植物抵御寒冷的能力并不如陸生植物,使得公園湖面會恢復以往的沒有色彩。因此,相關人員可以將常綠的喬灌木種植在岸邊,或者水竹和旱傘草等,如此一來,便能保證水生態公園四季有景,彌補冬天枯敗蕭條的現象。除此之外,應根據不同地域水景的實際特點,科學合理的選擇水生植物,通過和瀑布、噴泉等不同的主景,去搭配出更加充滿特色的水生態公園。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水生態修復公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普遍來講,社會各界人士對于其重要意義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其宣傳力度,使得人們對于水生態修復公園的重要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此一來,便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唐興義,趙彩英.水生態修復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特色探討[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06):135-137.
[2]過杰,郭琦,何文浩.城市景觀水生態修復方法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03):42-44+79.
[3]孫麗娟,費壽娥,曹緒峰.城市景觀水生態修復方法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8(02):77-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