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隨著特色農業、精準農業及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產生的效益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把握準確復雜多變的天氣,利用有利天氣形勢發展農業,避免災害性天氣給農戶帶來的損失,成了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考慮的問題。環境使然,社會各界對氣象部門的農業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對閩侯縣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現狀進行分析,對如何加強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進行探索。
關鍵詞:閩侯縣;新型農業;直通式;探索
一、新型農業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的意義
1.發展新型農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伴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新型農業主體大量涌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必然趨勢。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2.新型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規模大、單產水平高、經濟效益明顯等特點,但是當此類農業受到災害性天氣影響時,產生的損失又比傳統農業大得多。因此,新型農業對氣象服務信息和防災減災技術措施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閩侯縣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的現狀
1.建立新型農業服務對象庫
閩侯縣氣象局自《農業部辦公廳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于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氣象服務的通知》印發以來,積極與農業部門溝通與合作,經過廣泛走訪調研,開辟了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建立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以及家庭農場等服務對象庫,并適時發布節假日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信號以及農業氣象專題預報等信息。
2.完善直通式氣象服務軟硬件設施
開放閩侯氣象微博、開發閩侯天氣微信公眾號,并對有關重點服務對象設立專用電子顯示屏,安裝農田小氣候站,為服務對象提供多途徑、多渠道的氣象服務。2017年開始,閩侯縣氣象局結合當地金魚養殖現狀,開展了金魚養殖特色農業服務,除常規的電子顯示屏外,還先后在養殖基地內建設了六要素氣象自動站、水質監測站和實景監控等設備,既完善了服務對象對生產經營的硬件設施的需求,又豐富了信息實況數據和預警信息接收的途徑。
三、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取得的成效
自2014年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開展以來,得到閩侯縣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上級氣象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農業經營主體的充分肯定,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地方政府對氣象工作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地方政府、人大領導多次對直通式氣象服務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并加大了對氣象服務維持經費的財政補助。二是直通式氣象服務能夠讓農業經營主體掌握第一手氣象資料,第一時間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有效防止了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
四、如何加強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幾點思考
1.強化業務素養,提升預報能力
天氣預報工作是氣象部門的核心工作,預報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服務效果。因此強化業務人員的業務素養,提升預報準確率是提升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水平的核心和根本,氣象部門應加強各種預報模式的本地化研究和精細化服務,結合天氣實況和當地地理特點,做出更準確的天氣預報,形成更有針對性的農業服務產品。
2.強化服務針對性,暢通發布渠道
氣象部門應該擬定決策氣象服務方案,針對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加強直通式氣象服務,為保證新型農業主體能夠及時接收到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氣象局應加強和廣電網絡、移動通信等部門的合作,暢通發布渠道,并加強對紅色預警信息全網發布機制的實施,提升發布的效率。
3.開展常態化調研,了解服務需求
應積極聯合上級氣象服務中心、地方農業、林業及水利等單位,常態化地開展需求調研。了解服務對象需求,完善農產品的指標庫,掌握農產品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冬種等關鍵農時節點對溫度、濕度、降水及日照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作專題氣象服務,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產品,指導農民科學安排農事活動。
4.加大氣象服務的推廣 提高經營主體的服務體驗
氣象部門應加強對“直通式”服務對象的培訓,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了解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的內涵,以及如何利用“互聯網+氣象”農業服務產品,科學安排生產和經營活動,基層氣象部門應加強主動服務、靠前服務,進一步加大氣象服務的推廣,提高經營主體的服務體驗,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積極貢獻。
五、結語
新型農業的加速發展無疑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氣象部門只有不斷完善自身業務水平,加大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創新直通式氣象服務方式。與此同時,做到精細監測、精準預報、精確預警、精心服務。才能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的效果,提升經濟效益,為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金竑,徐朝霞,劉洋.關于直通式氣象服務的思考[J].現代化農業,2014(10):66.
[2]石振彬,褚希,李媛媛.提高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水平的策略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Vol37,No.02:2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