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區農業氣象服務現狀與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通過分析目前六盤山區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深入了解山區農業產業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總結六盤山區農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提升山區農業氣象服務能力。
關鍵詞 農業氣象服務;現狀;建議;六盤山區
中圖分類號 P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67-02
農業生產是在自然多變的氣候環境下進行的,是對天氣和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行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提高,劉英春[1]、胡端英[2]、吳益平[3]、劉煜[4]等基層氣象工作者對農村氣象服務現狀與能力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鄭治斌[5]等學者從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方面提出圍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構建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梁八柱”,李麗[6]、李娜[7]等學者針對公共氣象服務模式與方式開展了探討。近些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同時由于六盤山區農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氣象災害頻發,是氣象災害的高風險區,也是氣象服務的薄弱環節。本文針對六盤山區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與需求,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做好山區農業氣象服務提供參考。
1 六盤山區農業氣象服務現狀
1.1 村民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水平較低
目前,山區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幼或無一技之長的農民,且留守農民中文盲、半文盲及小學文化水平的人員居多,缺乏基本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知識,農業種植產業在氣象防災減災方面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對于暴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以及山洪、滑坡等次生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差;不懂科學避險知識,雷擊事故時有發生;對春季農事活動關鍵期霜凍等氣象災害缺乏有效防御手段,山區村民在遇到上述突發事件時自救水平及能力弱。
1.2 村民主動接收氣象信息的能力較弱
氣象災害防御需要快速、及時的氣象信息服務,目前氣象信息傳播渠道較多,有手機短信、電視、報紙、微信、微博、網站等,同時氣象部門為了提高信息傳播覆蓋面,布設了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但實地調查得知,目前山區村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天氣預報以及智能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APP,只有少數知識水平較高的村民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微信等渠道獲取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由于布設時間較長,缺乏維修資金及專業維修人員,使用率較低。六盤山區氣象信息員均為兼職,技術能力及專業水平低,且主動傳播氣象信息的積極性低,不能及時有效傳播其接收到的氣象信息。因此,在山區,村民受知識水平、基礎設施等因素影響,主動接受氣象信息能力較弱、方式較少。
1.3 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短缺
目前針對農村的氣象服務主要有天氣預報、農用天氣預報、氣象科普知識以及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產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提高,但由于農業氣象隊伍發展緩慢,知識層次較高和知識面較廣的農業氣象業務帶頭人比較少,有的甚至沒有經過農業氣象專業技術培訓,致使農業氣象業務整體水平不高;同時缺乏與用戶溝通的渠道,無法及時了解種植戶的需求?,F有產品中應用最廣泛且認可度最高的是天氣預報,受山區用戶知識水平較低、對農業氣象服務建議認可度不高等因素影響,其他產品覆蓋面低。針對特色產業的氣象服務水平較低,農業氣象服務主要集中在關鍵農時季節的農用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上,服務產品較為單一。山區農村農業氣象服務質量、服務領域、傳播方式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1.4 氣象科普宣傳能力有限
目前基層氣象業務人員緊缺,氣象科普宣傳人員均為兼職。同時受經費限制,針對山區農村氣象科普知識宣傳能力有限,存在宣傳方式有限、內容單一、缺乏趣味性和易得性等問題。氣象科普宣傳覆蓋面較窄,山區村民受知識水平限制,對一些氣象術語如“小雨”“暴雨”“降雨量級”“風力等級”等理解能力差,無法對部分接受的信息進行有效判斷。
2 建議
2.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由于基層氣象部門人力、物力有限,應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山區氣象工作的協調作用。目前,地方政府及氣象部門對于氣象災害監測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設備等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已建設得較為完善,但村級氣象信息傳播能力有限,村級氣象信息員缺乏考核機制,對外服務主動性差,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自動發布手段由于布設時間較長,缺乏維修資金及專業維修人員,使用率較低。地方政府應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保障以行政村為單位的氣象信息服務點機構建設,并配以相應的業務經費和氣象信息服務站設備維護經費,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同時對氣象信息員進行氣象知識培訓,使得氣象信息員能夠充分發揮其“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2.2 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農業氣象服務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涉及面廣,需要農業氣象學、自然科學、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要想提高山區農業氣象服務能力,需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氣象人才激勵機制,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增強人才活力,鼓勵在崗人員通過自學、脫產培訓等方式掌握農業氣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業務人員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氣象科普宣傳能力;同時鼓勵基層業務人員根據地方特色申報科研項目,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業務人員整體素質和專業性,以便能夠更好地開展農業氣象服務。 2.3 加強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及科普知識宣傳
加大宣傳投入力度,積極開展針對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及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要采用多種方式讓村民了解氣象信息獲取途徑,針對山區,要注意氣象信息和氣象知識趣味性、直觀性、易得性,采用多種渠道幫助村民掌握氣象知識,引導村民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意識。針對山區村民知識水平低、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弱等問題,可將氣象防災減災等知識列入中小學課堂知識中,通過課堂講授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避險自救知識,然后通過學生向家人傳播,從而達到氣象信息和知識的有效宣傳。
2.4 建立溝通機制
目前,雖然與林業、農牧、國土等相關政府部門建立了溝通機制,但是相關部門只是被動地接收氣象部門發出的信息,主動提出需求少,缺乏溝通,氣象部門制作的服務產品往往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同時氣象部門制作的農用天氣預報等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無法傳播到一線村民手中,發揮的效率較低,因而需通過建立微信群等多種方式加強溝通,真正做到按需求制作服務產品。
2.5 提高信息覆蓋面
山區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是提高信息覆蓋面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政府投入建設資金和保障資金、氣象部門提供培訓和氣象信息的方式,加強山區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同時通過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方式傳播氣象信息,能夠有效提高氣象信息覆蓋面。目前在電子顯示屏、大喇叭使用過程中的經驗表明,雖然有效提高了信息覆蓋面,但是存在信息發布過于頻繁、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建議通過爭取地方政府投入維持資金、降低信息發布頻率、發布信息通俗易懂化等方式提高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的使用效率。
3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提高,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更好地發揮氣象作用是基層氣象部門面臨的重要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加強組織領導、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和完善山區農業氣象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以期逐步實現農村氣象服務機構實體化、氣象服務隊伍專業化、服務方式現代化、服務產品多樣化、管理規范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 參考文獻
[1] 劉英春,李宗參,馮成虎,等.貴陽市烏當區氣象為農服務現狀及對策[J].河南農業,2018(23):38-41.
[2] 胡端英,鐘瓏,楊佳音.山區農村氣象服務的缺失狀況分析[J].廣東氣象,2018,40(4):63-65.
[3] 吳益平.新形勢下發展基層公共氣象服務的幾點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1):101-104.
[4] 劉煜,盧美偉,馮振家.加強縣級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的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2):32-34.
[5] 鄭治斌,方虹,崔新強,等.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策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192-196.
[6] 李麗,張豐啟.適應國家改革發展的公共氣象服務模式探討[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4,37(3):57-61.
[7] 李娜,盧偉萍,秦鵬.微博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應用及發展[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2):107-1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