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腺鱗癌合并肺癌1例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宮頸腺鱗癌;肺癌;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5..02
1 臨床資料
患者,36歲已婚已育女性,因“同房后陰道出血1月”入院?;颊?月前因同房后少量陰道出血就診當地醫院,TCT示不明意義的非典型細胞;HPV-16/31型陽性。于同月就診我院,婦科查體:陰道穹隆完整,宮頸管膨大,頸口輕度糜爛,觸血明顯,雙側骶、主韌帶未捫及明顯縮短增粗。宮頸活檢病理:(宮頸)局灶癌變(腺癌形成)。初步診斷:宮頸腺癌IB1期。完善術前檢查,胸片示左上肺纖維斑片影,大小1×2 cm,建議CT。CT示:左肺上葉前段斑片狀、條索狀密度增高影,其內見欠規則空洞,病灶周圍見斑片狀模糊影,前段支氣管有阻塞??紤]炎癥病變可能,不排除結核,建議完善纖支鏡檢查。故修正診斷為:1.宮頸腺癌IB1期、2.肺部病變:肺炎?肺結核?。繼續完善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痰真菌/細菌培養、痰抗酸染色、PPD試驗、腫瘤標志物(肺癌),并行電子纖支鏡檢查加超聲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結果回示:肺泡灌洗液未查見癌細胞,(纖支鏡刷片)病檢:查見非小細胞癌細胞。繼續完善全身PET-CT,其印象:1、左肺上葉前段條片狀密度增高影,FDG代謝增高,考慮腫瘤;1、宮頸稍大,FDG代謝增高,考慮腫瘤,余無異常。據此修正診斷為:1.宮頸腺癌IV期、2.左上肺惡性腫瘤:肺轉移不除外?;颊呔芙^放療要求手術,故轉至胸外科,術后病檢示(左上肺葉)非小細胞癌,免疫組化符合腺癌(中分化,腺泡型為主),據此再次修正診斷:1.子宮頸腺癌IB1期、2.左上肺非小細胞癌。于“肺癌根治”術后1月行腹腔鏡下廣泛子宮+雙側輸卵管切除+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剖視子宮,宮頸肥大,頸管肌層見病灶,雙側附件無異常。術后病檢:(宮頸)中分化腺鱗癌,雙側輸卵管、陰道切緣、左右盆腔淋巴結均無癌。術后診斷:1.(宮頸)中分化腺鱗癌IB1期、2.左上肺葉非小細胞癌。
2 討 論
2.1 術前誤診分析
子宮頸腺鱗癌為臨床子宮頸癌中少見類型,早期可出現淋巴轉移,惡性程度高[1]。早期臨床表現為同房后陰道出血,結合宮頸癌前篩查及宮頸活檢結果,有助于臨床早期診斷。
該患者入院完善術前檢查時初步診斷為宮頸腺癌IB1期、肺炎?、肺結核?,故極易誤診漏診。其主要原因是接診醫師僅依據患者胸片結果,未詳細追問患者是否存在上感病史,思維上過度依賴輔助檢查所致。但如果考慮到宮頸腺癌容易出現早期淋巴轉移的可能,必須結合進一步的檢查,如: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痰真菌/細菌培養、痰抗酸染色、PPD試驗、腫瘤標志物(肺癌),并行電子纖支鏡檢查加超聲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等明確病變性質,排除惡性、轉移的可能。
其次,患者術前宮頸活檢提示宮頸腺癌,術后病檢提示:(宮頸)腺鱗癌,其主要原因是腺鱗癌包括腺癌及鱗癌兩種癌成分,活檢取材組織小,鏡下可能只見一種癌成分和局部細胞形態變化,存在誤診可能。故最終診斷需結合術后大體病理。
第三,患者宮頸及肺同時具有癌灶,如何區分哪個部位是原發灶哪個是轉移灶,或者兩個部位的病灶是否分別為兩個獨立的癌灶,需要進一步的鑒別。此時不同的鑒別、不同的診斷直接關系到癌的分期,關系到治療方式的選擇,存在極大誤診可能。因此電子纖支鏡檢查加超聲引導下淺表器官(本例為肺)穿刺活檢在該患者中顯得尤為重要。
2.2 治療方式探討
不同的癌灶同時出現兩個不同的臟器,在臨床較為少見。而宮頸癌中血行轉移極少見,但肺臟、肝臟、骨髓等作為宮頸腺鱗癌晚期血行轉移的靶器官,仍需引起重視。根據子宮頸癌臨床分期(FIGO-2009)提倡宮頸癌IB1期仍采取手術治療為主[2],手術范圍應包括高位結扎骨盆漏斗韌帶、沿盆側壁切除闊韌帶及圓韌帶、切除宮骶韌帶和主韌帶在2 cm以上、切除陰道長度至少2 cm或在癌瘤下緣下2 cm以上、雙側盆腔淋巴結、必要時加行腹主動脈淋巴結活檢或切除[3]。但若肺、肝等遠處臟器存在癌灶,需明確該灶是否為轉移灶,故可先行肺部手術或肝臟手術,若術后病檢證實為宮頸癌轉移病灶,則診斷為宮頸腺鱗癌IV期,已無手術指征,可考慮姑息性化療聯合放療;若術后病檢證實為兩種獨立的癌灶,則再加行宮頸癌根治術。
該例患者經證實,肺部癌灶及宮頸癌灶為兩個獨立的癌灶,有宮頸癌手術機會,大大提高了生存期,改善預后。
3 結 論
宮頸腺鱗癌在臨床中少見,而宮頸腺鱗癌合并肺癌更是罕見,因此提高疾病的早期診斷,明確疾病的臨床分期是治療和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對于有同房后陰道出血的女性,應提高自我防患意識,及早就診;對于醫務工作者,應就輔助檢查,積極追問病史,發散思維,思考疾病發生發展可能,從而避免誤診漏診,制定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延長患者生存期。
參考文獻
[1] 謝 幸,孔北華,段 濤,等.婦產科學(第9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07:298-302.
[2] 孫建衡,蔡樹模,高永良,等.婦科腫瘤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
[3] 沈 鏗.正確認識FIGO婦科腫瘤2009年新分期的修訂及其意義[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