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取米,做作文巧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長久以來,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讓師生都為之頭疼的事情。許多語文老師們盡管加強了寫作技巧和方法方面的訓練,但是學生的作文內容仍然是蒼白、空洞。究其原因,這是只顧謀求寫作的技巧,卻忽視了作文素材積累而造成的。素材是作文的生命載體,素材不足就會造成作文內容空洞無物,蒼白無味,也就難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的方法,要指導學生學會從生活實踐出發,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從而提高作文寫作的水平。
【關鍵詞】作文教學;素材積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初中生作文素材積累的途徑
生活有多寬,作文素材就有多廣。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是作文的素材,學生只是沒有掌握積累素材的途徑。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練就一雙作文的慧眼,做作文巧婦。
(一)積累學校生活素材
在校園生活中有著形式多樣的各種團體活動,教師要調動學生參加的興趣,并讓他們把活動的參與過程描述出來,談談參加活動的感受和心得體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就能夠被充分激發起來,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來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然后再以書面的形式總結成文并分享給其他同學。這種以校園活動作為素材的載體,可以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實現作文素材的積累。學生要積極參與學校所設計的集體活動,并以此來拓展自己的生活面,積累出豐富的作文素材。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能會有一些突發性的情況,而教師則要抓住這一切入點,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思想理念,這同樣也能夠作為作文寫作的素材。例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個別學生沒有嚴格遵守教學紀律,而是在課堂上交頭接耳,也有的學生在課間發生了爭執口角,甚至因此發生課堂突發事件等等,這些也都能夠成為寫作的素材。通過對這些身邊所發生的事件的描寫,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遵守課堂紀律,團結友愛的意義。
?。ǘ┓e累家庭生活素材
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著許多可以作為作文積累的素材。父母的行為表現、家長和子女之間的互動、街坊鄰里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等,都能夠作為作文寫作的素材。學生要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要從家庭生活中積累適合作文寫作的素材,將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收獲運用到作文寫作里來。作文往往就是對生活的真實表現和反映,其內容多是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生活是創作的源頭,學生要通過各種形式深入到生活之中,來采集和積累作文素材。這不但能夠使學生養成勤于實踐的習慣,還能夠讓作文更加言之有物、生動形象。
在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學生要積極與家人溝通交流,并通過自己的眼睛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學會從生活里找到作文的靈感。這些材料用到作文中,往往充滿生活味道,充滿真情實感,同時也加強學生與家人的溝通交流,增強與家人的情感,可謂一舉多得。積累寫作的素材,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加強感悟和體驗,將個人情感、思想觀念等用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
?。ㄈ┓e累社會生活素材
社會生活有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積累作文素材的主要途徑。例如,通過學生日常的旅行,學生能夠從形態萬千的自然中得到大量的奇思妙想;通過對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學生能夠對未來城市的變化展開想象;通過對社會中不文明的現象,學生能大膽表達看法等。經過各種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學生親身經歷著社會生活中的艱辛與汗水、喜悅與成功,從而積累出大量的情感性強、內容發展變化較大、心理狀態波動較多的作文素材,這有著其他素材積累方式所不具備的優勢。
二、初中生作文素材積累的過程
?。ㄒ唬┳杂煞e累,培養積累素材的習慣
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夠獲得不斷提高,而只有通過量變的積累才能夠取得最終的質變,這就要求學生在每天的生活和學習中要堅持不懈地積累,以不斷提升作文寫作的水平。素材積累作為作文的基礎,更是要持之以恒,以作文提供諸多的寫作內容、經典語句、歷史典故等,充實作文創作的內容,增加作文創作的內涵,為其自身作文水平的提升而夯實基礎。所以,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要自由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出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要把平時閱讀中讀到的名言名句、經典段落摘抄或記錄下來,從而在積累的過程中掌握到更多、更好的作文素材,好比一位巧婦擁有了豐富的食材一樣,才能夠做出一頓豐盛的大餐。當然,素材的積累習慣并非一兩天就能夠養成的,學生要在長期的積累中通過細小的改變來實現量的積累和質的突破。
?。ǘ┚倪x材,培養精選素材的能力
通過自由的積累,學生逐漸擁有了豐富的素材,然后還要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培養精選素材的能力。首先,要根據作文的題目或主題組織相應的寫作素材,素材的選擇要力求真實準確,不能偏離寫作主題。像那些獨自一人打倒多個小偷、撿到失物苦等失主若干個小時的情節是虛假且經不起推敲的。如果寫作的素材是胡亂捏造的,那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另外,寫作素材的選擇也不可過于狹小。不能一遇到社會公益的寫作主題,就是募捐、志愿者行動;遇到母愛的寫作主題,就是媽媽冒著雨雪紛飛的天氣送吃送喝;遇到教師的寫作主題,就說教師嘔心瀝血的備課教學等等。這種材料單一、陳舊虛假的問題,往往是作文寫作中所要避免的。真實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要能夠從積累的素材中精選出合適的內容,才能夠創作出一篇優秀的作文。
?。ㄈ⑺夭呐c中心相聯系,做到言之有情
在素材精選的過程中,要素材和中心相聯系,要通過對素材的鑒別、篩選比較等來力求新穎性,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例如,當遇到“我的老師”這樣的寫作題目時,如果按照慣性思維來準備素材,往往會寫教師平日里是如何的辛苦,每天批改作業到深夜,不顧身體操勞而堅持教學工作,如何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在這些寫作素材中,教師似乎成了一個標簽化、模塊化的角色,依此而創作出來的作文也就千人一面,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如果學生能夠獨辟蹊徑,抓住教師健忘的缺點來組織素材:教師忙于給學生指導和批改作業,忘記給家里買菜;為了輔導學生,而屢次忘記孩子的生日,沒能帶孩子去游樂場等。通過這些素材來對教師進行描寫,就能夠將教師的形象血肉豐滿的表現出來,才能夠做到言之有情。只有不受寫作慣性思維的束縛,才能夠將內心真實的情感寫出來,才能夠讓文章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震撼性。只有從生活中得到親身的體驗,將自身的所見、所聞、所得融入作文寫作中,將素材與寫作的中心結合起來,讓生活來教會我們寫作,從而真正做到言之有情。 三、初中生學會作文素材積累的方法
?。ㄒ唬W會在觀察中積累素材
通過觀察來進行積累,就是要從觀察所得的感受和體驗來提煉寫作的素材。學生要養成細心觀察周邊環境事物的好習慣。例如當遇到觀察動物的作文時,學生要挑選一種身邊可以接觸到的小動物,通過對其形態習性、作息習慣等內容的觀察,再加上有關這種動物的趣聞軼事。然后將這些用筆記錄下來,并做好動物日常行為的觀察記錄,以積累寫作的素材。例如,有位同學觀察動物時十分認真、仔細,以卡片的形式記錄下對倉鼠的觀察日記:“今天,媽媽買回來一只灰色的小倉鼠,它待在籠子里,似乎因為怕冷而縮起小爪子,用它黑乎乎的小眼睛看著大家,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我伸出手想摸它一下,它被嚇得退了一步。我拿來葵花籽喂它,只見它先是聞了聞,然后撿起來就吃,小小的嘴巴一張一合的,吃完后,用黑乎乎的小眼睛看著我,像在對我表示感謝。真是有趣極了!”這位學生形象生動的記錄,激起了同學們的熱情,紛紛發表自己對動物的觀察所得,似乎有著說不完的內容,后續的作文寫作就自然順暢多了。
?。ǘW會從體驗中積累素材
體驗能夠讓我們得到大量的作文素材,而體驗式的素材積累包括直接和間接兩種生活體驗。但由于許多學生缺乏對各種事物的直接體驗,面對間接體驗時因缺少深刻的認識,而不利于素材的積累。因此,學生只有親身經歷后,才能夠將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積累而成作文的素材。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可先設計一個相應的教學環節。例如,當遇到《拔河比賽》這種作文主題時,教師可先安排拔河的游戲環節,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來實現作文素材的積累。在具體操作中,可按照男女比例等實際情況,將全班同學分為兩個比賽組。在拔河比賽中,看哪個組獲勝,之后再舉行頒獎儀式。當拔河比賽結束之后,在作文教學時再指導學生將親身體驗用作文的形式描述出來。比如,比賽隊員的行為舉止、心理動態、神態表情等。在這種充滿樂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會把親身體驗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表達出來,其作文自然而然就顯得真實感人。另外,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盡量地組織和安排一些集體活動或游戲,讓學生能夠從親身經歷中獲得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他們能夠為作文寫作積累足夠的素材,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ㄈW會從媒體資源中積累素材
近些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獲得了較多的使用,這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新的素材積累的方式。由于多媒體自身的技術優勢,能夠將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得他們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各種新鮮事物,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在當前教學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可通過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充實作文教學的內容,不但能夠從許多特級教師那里學到優秀的教學方法,還有助于學生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一文后,要求學生寫牡丹花的作文題目中,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牡丹花的生長環境、各個成長階段的形態、花期、品種等,從而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牡丹花的許多資料信息,由此而積累到許多描寫牡丹花的寫作素材。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合理使用,不但能夠充實作文教學的內容,也能夠調動起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熱情。
四、結語
素材積累是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去積累素材、運用素材,從而使自身的作文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黃秀云.小學作文素材積累現狀分析及途徑[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6).
[2]苗紅.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6(11).
(編輯:郭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