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多情自古傷離別——送別詩鑒賞復習》課例分析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送別詩在詩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經過考試分析下來,筆者發現學生對送別詩的意     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還是不到位。平時遇到送別詩不會歸納,且籠統地認為送別詩就表達一個主旨,即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筆者以《多情自古傷離別——中考送別詩歌鑒賞復習》教學為例,結合平時教學中的研究體會,就送別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談談關于送別詩鑒賞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送別詩;鑒賞;復習;課例;意象;主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交通工具和通信技術都不發達的古代,每有行旅,動輒經年累月,別易會難,因此古人很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常常備酒餞行、折柳相送,有時還要作詩話別。清人沈德潛在其所編寫的《唐詩別裁集》中共收錄1900余首唐詩,其中有關送別的多達300余首,占了其中六分之一??梢娝蛣e詩在詩歌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其實,送別詩還可以細分。根據詩中情感因素劃分可分為惜別、傷別、哭別、恨別等。按費洪根在《中國古代送別詩的分類》中所說,按送別的主被動關系,可以分為送別詩和贈別詩。前者指的是送行的主人作詩,寫給離別的客人,這類詩歌數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后者正好相反,指的是辭行之人主動為送行之人而寫的詩,李白就有很多這樣的詩歌《金陵酒肆留別》《贈汪倫》等等。本文不對文中涉及的送別詩做細化的分類,統一按送別詩來講。
  一、以舊帶新,歸納已學過的送別詩歌
  蘇教版語文中總共有四篇與送別有關的詩歌。但因為學習的分散,學生大多數只能記個大概。所以我設計如下表格,作為前置性作業,幫助學生梳理已學過的知識。
  當學生填完表格后,讓學生根據此表思考:(1)這些詩歌的題目有什么特點?(2)它們所表達的情感有何差別?這些題目其實是在幫助學生梳理送別詩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多情”的送別詩有個初步的印象。此時,絕大多數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言之有物。
  二、抓意象,明意境,析情感
  根據上文的表格,學生很快就能總結代表送別的意象:楊花(柳絮)、子規(杜宇、杜鵑)、明月、歧路、大雁、美酒、東門等。另外,學生還補充了柳、長亭、古道、南浦、津渡等課外送別意象。要注意的是,有的意象也可以用于別的類型詩歌中,例如楊花、子規、大雁等,在行旅詩中也常有見到。在抓住意象之后,根據意象點明意境。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意象、意境和描繪畫面題往往會結合起來考。例如:“楊花落盡子規啼”這句詩用了什么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發揮想象聯想用優美的語言把它描繪出來。
  由前置性作業中的表格可知,此句詩用了“楊花”“子規”的意象。一般來說楊花象征著漂泊無依,有飄零之感;子規,叫聲凄切哀傷,常引發人們的思鄉之情。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此句詩營造的是低沉哀婉、傷感惆悵的意境。根據以上分析描繪出的畫面應該是:暮春三月,楊花隨風飄落凈盡,耳邊時不時傳來杜鵑鳥“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悲啼,更為遠行之人增添一分惆悵。當然,送別詩的意境不一定是悲傷的,也有曠達剛健、樂觀向上的。在此基礎上,就可以讓學生試著揣摩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了。還是李白的《聞王》,詩的最后兩句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根據上兩句的意象和意境,我們可以知道詩人的心情是比較惆悵的,結合第三句的“愁”,我們就可以得出答案。課內的詩歌題目用于明確解題思路和方法,那么遷移訓練則是用來檢測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實際掌握情況。所以,我選取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楊巨源的《折楊柳》作為拓展提升的詩歌。首先,這兩位詩人是學生所熟悉的,李白就不用說了,楊巨源的《城東早春》也被收錄在蘇教版中。其次,兩首詩的送別主體都產生了變化。前者是故鄉的山水送別“我”,后者是友人送別作者。而李詩的送別主體甚至超出人類的范疇,這在課本中是看不到的。對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最值得稱道的便是第二聯行舟所見之景。針對這點設置這樣的題目:賞詩歌需要“置身詩境”,進行豐富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請依此描繪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詩所展現的意境。難度提升點也可以和杜甫舟中觀景的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做比較閱讀。這類題目一向是學生比較怕的。其實解答這類題目也是有跡可循(以李詩為例):
  找出詩句中的名詞:山、野、江、荒。添加形容詞:連綿的群山、平曠的原野、奔騰的江水、無垠的荒漠。巧用修辭,連詞成句:適當地運用比喻、擬人、想象、聯想等修辭或手法。
  綜上所述,“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動景,呈現的是一幅開闊壯麗、氣勢磅礴的畫面:隨著船的行進,兩岸的景色如同畫卷一樣緩緩打開,連山漸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騰,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出杜詩的答案。
  三、對比閱讀,鞏固課堂所學
  為了鞏固課堂所學,課后練習必不可少。我選取了兩首李白的課外詩歌(《渡荊門送別》《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來做比較閱讀,題目如下: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頷聯寫景,其中一“隨”一“入”以游動的視角寫出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象。
  B.【甲】頸聯描繪了“水中映月”和“天邊云霞”兩幅圖畫,巧妙地融進了作者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C.【乙】尾聯以“且盡手中杯”結束全詩,干脆有力,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情調。
  D.【乙】詩用語絢麗飄逸,融敘事、繪景、抒情為一體,詩情畫意與深情厚誼躍然紙上。
 ?。?)【甲】詩中一個字是“        ”,記下了作者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乙】詩中的兩位詩人臨別把酒,一個“       ”字,抒寫了詩人豪邁、灑脫、豁達的情感。這兩個字都表達了對故鄉、對友人充滿了之情。(3分)
 ?。?)同是表達的送別詩歌,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該手法運用卻有差別,試結合具體詩句比較其不同之處。(3分)
  這三題層層遞進,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復習課上所講內容的同時,可以更容易讀懂第二首詩歌。完成了這些任務之后,就要請學生在課后根據課內、外的詩歌來梳理送別詩歌的特點和情感。還是以“人、事、景、情、法”的五字原則,用課前活動的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偟膩碚f,送別詩的題目中基本上都有“送”“別”的字眼(也有例外,如《贈汪倫》《折楊柳》等)。雖然同是送別詩,但它們的情感還是多有不同,借用宋人柳永的話來說就是“多情自古傷離別”。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給學生培養好歸納整理的意識。單首詩容易忘記,但把多首同題材詩歌放在一起,構建詩歌的知識網,這會讓學生受益匪淺。且中考詩歌的選材范圍廣,題型又千變萬化、難以捉摸。解答題目,首先要對詩歌有整體的理解。而抓意象、明意境、析情感是理解詩歌最基本的方法,掌握這個方法,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ň庉嫞糊堎t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0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