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產地準出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食品安全質量的管理,然而收效甚微,各地依然頻繁曝出食品安全事故?;诋a地準出的蔬菜質量安全溯源制度,從蔬菜的原產地入手,了解蔬菜生產環境,可以從源頭上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本文闡述了我國食品安全質量追溯系統的發展歷史、國內幾種常見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通過對蔬菜生產、銷售全過程的監控,確保蔬菜質量安全。
關鍵詞:產地準出;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the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but the results have been minimal, and food safety accidents are still frequently exposed everywhere. Based on the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the origin of vegetables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vegetabl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ensur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from the sour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food safety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several common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China, and ensur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vegetable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sales.
Key words:Origin;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中圖分類號:TS201.6
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食品,可以為人們提供維生素、纖維膳食、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一些農業種植戶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蔬菜中的農藥殘留超標,不僅威脅到人們身體健康,而且造成環境污染。為了確保食品質量安全,2004年國務院印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要求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跟蹤和追溯。基于產地準出的蔬菜質量安全科追溯研究,指利用現代化計算機、信息技術、傳感技術、定位系統,對蔬菜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整個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確保蔬菜農產品質量安全。
1 我國食品安全質量追溯系統的發展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同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督、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處理一切違法行為。同時,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第42條提出了食品生產經營者應該按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出現的背景下,建立追溯體系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加大抽檢監測力度,建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質量興農戰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高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2 追溯系統特點
根據國際組織的定義,可追溯系統指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歷史、位置、使用情況進行跟蹤。通過可追溯系統可以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以及銷售等過程進行監控,從農產品的供應鏈上游到下游進行追蹤,也可以從食品的下游反向追溯到農產品的產地[1]。通過這種雙向的管理制度,一旦發現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可以立即找到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節點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召回有問題的農產品,確保消費者的飲食安全。目前,國內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常見有以下幾種形式。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IC卡智能化監管系統
IC卡智能化監管系統是借鑒國外產地編碼管理模式,建立“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標志溯源、實時監控、食用安全”的質量安全監管制度,農產品進出市場必須嚴格執行索票索證制度[2]。目前。南京市已采用這種監管系統,是全國首創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IC卡管理系統,該系統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管理平臺、用戶平臺、語音查詢系統、IC卡刷卡檢測系統。市政府在全市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食品質量溯源載體,IC卡號存儲了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信息。用戶通過IC可以及時了解農產品信息,發現問題可以及時向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網舉報。
2.2 二維碼溯源系統
二維碼溯源系統是以二維碼為載體構建的蔬菜追溯系統。蔬菜種植時,二維碼溯源系統將蔬菜的種植基地、產品學名、自然環境、土壤肥力等信息錄入系統,基地每一塊土地擁有一個二維碼,二維碼可以記錄蔬菜生產的全過程。蔬菜生產期間,通過物聯網、傳感設備,監控蔬菜的生長環境,收獲時將蔬菜生產期間的全部信息錄入到系統,并移交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質檢,然后將檢驗報告錄入到追溯系統中,最后蔬菜包裝的時候貼上國際通用的EAN條碼,這個條碼包括了蔬菜從播生產、流通、銷售整個過程的信息,它是蔬菜的“身份證”,也是蔬菜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消費者購買時,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獲得蔬菜種植地、種植過程、農藥使用情況、銷售過程,讓消費者詳細了解蔬菜的來源[3]。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通過信息技術,構建追溯系統平臺。目前,山東省壽光市采用這種追溯系統。該系統由企業端信息管理系統、食品安全質量數據平臺以及終端查詢系統構成。企業信息管理系統指生產企業采用信息技術和條碼技術,對產品項目進行編碼,將產品的來源、包裝、物流以及企業信息按照標準編碼。食品安全質量數據平臺是以政府食品質量監督管理系統為依托,通過食品質量監督管理系統平臺可以了解企業、檢驗機構以及認證機構的信息,確保終端查詢系統每天的數據信息及時更新。消費者或者零售商只要掃描產品條碼信息,就可以顯示出農產品生產公司名稱、蔬菜種植基地、農戶、農產品田間管理情況、包裝信息以及檢測信息。
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由省農業廳立項牽頭,農產品認證中心具體實施,按照標準化操作和管理,建立從產地到市場的全成質量監管系統和追溯制度,對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包裝、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管,從源頭上建立可追溯系統,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4]。該系統分為三品認證審核系統、企業信息管理系統、質量安全網、監督管理系統、交易信息平臺,集網上辦公、查詢、公示、追溯、監督管理和服務為一體。
國家農業農村部2017年推出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從農產品生產、批發市場、零售市場以及生產加工的可追溯管理,還可以實現與全國各個省級管理平臺進行對接,獲取主體內部農產品生產過程追溯信息,可以追溯到產品的生產種植基地。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打造為上下聯通、內外聯動的智慧化及綜合監管信息平臺。同時,通過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商務局進行對接,建立索取追溯憑證制度,實現追溯管理到餐桌的管理。
2018年是農業質量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八項行動,從標準、認證、檢測等方面,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5]。目前,農業部啟動山東、四川、廣東三省作為試點單位開展運行,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不斷優化國家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功能。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倒逼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以及執法監督能力的提高,讓農產品來可追、去可查,實行一個商品一個二維碼。
3 結語
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已經開始啟動蔬菜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生長、加工、流通和銷售各個環節的監控,從而及時發現農產品存在的問題。但是由于各個信息平臺大多自成系統,無法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曾楚鋒.基于產地準出的蔬菜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2]程曉麗,祝 金.哈爾濱市蔬菜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探究[J].南方農業,2018(12):100-102.
[3]關洪軍,孫偉康.農產品供應鏈封閉化運行模式與整體績效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5):25-26.
[4]陳俊科,李 紅,楊 紅,等.政府行為、機會成本與消費者蔬菜質量安全追溯意愿——基于新疆的實地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6(3):507-510.
[5]夏奇峰,廖秀環,盧慧娟,等.基于信息技術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構建研究[J].種子科技,2017(7):2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336.htm